范氏家族历史上的关键个人,父死母改嫁,29岁认祖归宗成一代名臣

一个大家族能够保持长盛不衰,与其家风有关。而好家风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一两个关键个人。


范仲淹就是这样的关键个人。

范氏先祖范隋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由陕西南渡至浙江担任县丞,后因战乱无法北归,就全家定居在苏州吴县。范氏子孙此后在苏州繁衍生息,范仲淹的曾祖父、祖父都曾经担任吴越国的小官。到了宋朝,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担任武宁军节度掌苏记。武宁军在现在的徐州一带,范仲淹即出生于此。

范氏家族历史上的关键个人,父死母改嫁,29岁认祖归宗成一代名臣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到山东淄州的朱家,范仲淹也随母亲来到朱家,被取名为朱说。他从小立志苦读,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东轩笔录》曾经记载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范仲淹寄居寺院读书期间,每天煮好一锅粥,冻好了结成块以后,用刀子划成四块,每天吃两餐,一餐吃两块。吃的菜就是山间的野菜腌成的咸菜。

范仲淹在23岁的时候得知自己是苏州范家的子孙,更加勤奋的虚的学习,希望出人头地后恢复祖姓。26岁那一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准备把母亲带到苏州老家去养老,同时恢复范姓。

没想到苏州老家的同族以为范仲淹要回来争家产,不愿意接受,就以种种名义加以阻挡。了解情况以后的范仲淹承诺只要回归本姓,不会有任何财产要求,族人才允许他回归。范仲淹这个名字,是到他29岁那年才正式改定的。

范氏家族历史上的关键个人,父死母改嫁,29岁认祖归宗成一代名臣

范仲淹后来出将入相,成为一代名臣。由于从小历经艰辛,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毕生保持节俭之风,要求家人“俭以养德”。他不讲究饮食,粗茶淡饭,平时只有一个荤菜,有宾客上门,加一个菜。

他的次子范纯仁在老家即将婚娶,长子范纯佑进京采购,请父亲指示如何办好婚事。范仲淹大笔一挥,在购物单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一人站立一人卧,两个小人地上坐,家中还有两口人,退回娇儿细琢磨。”并叮嘱长子范纯佑立刻返乡。范纯仁仔细琢磨父亲写下的那四句话,恍然大悟,羞愧不已。原来范仲淹写给儿子的四句“打油诗”是个字谜,谜底就是繁体的“俭”(儉)字。

范仲淹的节俭之风也表现在为官之德方面。他在执政的时候为了节约开支,裁撤了许多庸碌无能的冗员,同为改革派成员的大臣富弼于心不忍,提醒说:每裁掉一个官员,就会有一家人痛哭啊。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总比整个州县的百姓一起哭好多了。

范氏家族历史上的关键个人,父死母改嫁,29岁认祖归宗成一代名臣

传统社会的官员,到了晚年一般要求田问宅,建造园林作养老之用。儿子们曾经准备在洛阳购买宅院,建造花园。他却说:“我剩下来的日子不多了。我担心的是如何从高位上平安下来,而不是退下来没有地方住。再说附近园林很多,谁会阻挡我去游览呢?我的俸禄有所积余,应该拿出来接济同族。”

宋代官员的待遇在历朝历代中最为优厚。范仲淹用他积攒下来的钱,在苏州首创义庄。他在60岁时,购买良田千亩,作为族人公产,又在祖宅建造义宅,占地200亩,设立“义学”,供家族子孙读书。范氏义庄持续了800多年,为范氏家族培养了大量人才。后来,其他家族纷纷仿效,义庄遍布天下,范仲淹有首创之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