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之六厄,文人不可不知之歷史

書之六厄,文人不可不知之歷史

秦皇馭宇,吞滅諸侯,任用威力,事不師古,始下焚書之令,行偶語之刑。先王墳籍,掃地皆盡。本既先亡,從而顛覆。以圖讖言之,經典盛衰,信有徵數。此則書之一厄也。

漢興,改秦之弊,敦尚儒術,建藏書之策,置校書之官,屋壁山岩,往往間出。外有太常、太史之藏,內有延閣、秘書之府。至孝成之世,亡逸尚多,遣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劉向父子讎校篇籍。漢之典文,於斯為盛。及王莽之末,長安兵起,宮室圖書,並從焚燼。此則書之二厄也。

光武嗣興,尤重經誥,未及下車,先求文雅。於是鴻生巨儒,繼踵而集,懷經負帙,不遠斯至。肅宗親臨講肄,和帝數幸書林,其蘭臺、石室,鴻都、東觀,秘牒填委,更倍於前。及孝獻移都,吏民擾亂,圖書縑帛,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裁七十餘乘。屬西京大亂,一時燔蕩。此則書之三厄也。

魏文代漢,更集經典,皆藏在秘書、內外三閣,遣秘書郎鄭默刪定舊文。時之論者,美其朱紫有別。晉氏承之,文籍尤廣。晉秘書監荀勖定魏《內經》,更著《新簿》。雖古文舊簡,猶雲有缺,新章後錄,鳩集已多,足得恢弘正道,訓範當世。屬劉、石憑陵,京華覆滅,朝章國典,從而失墜。此則書之四厄也。

永嘉之後,寇竊競興。因河據洛,跨秦帶趙。論其建國立家,雖傳名號,憲章禮樂,寂滅無聞。劉裕平姚,收其圖籍,五經子史,才四千卷,皆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僭偽之盛,莫過二秦,以此而論,足可明矣。故知衣冠軌物,圖畫記注,播遷之餘,皆歸江左。晉、宋之際,學藝為多,齊、梁之間,經史彌盛。宋秘書丞王儉,依劉氏《七略》,撰為《七志》。梁人阮孝緒,亦為《七錄》。總其書數,三萬餘卷。及侯景渡江,破滅梁室,秘省經籍,雖從兵火,其文德殿內書史,宛然猶存。蕭繹據有江陵,遣將破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典籍,重本七萬餘卷,悉送荊州。故江表圖書,因斯盡萃於繹矣。及周師入郢,繹悉焚之於外城,所收十才一二。此則書之五厄也。

滿清入關,大量剿毀前朝文學與史籍,至大興文字獄。1782~1787年,乾隆詔諭編修成《四庫全書》。全書雖廣收中國古籍3503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分裝36000餘冊,約10億字。但凡與清統治者有相左文學及史籍均遭大量刪毀,對民族矛盾、民族壓迫和民族鬥爭文字幾被摒棄和抽毀,對收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尤以明清文人,如黃道周、張煌言、袁繼鹹、錢肅樂、顧炎武、黃宗羲、孫奇逢、錢謙益、呂留良、屈大均、戴名世、王錫侯、尹嘉銓等著,均於例禁。為編《四庫全書》,朝廷查繳禁書達三千餘種,十五萬餘部,焚燬圖書超七十萬部。即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也因不利愚民而遭禁燬。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朱子素的《嘉定屠城記略》以及吳三桂的“反滿檄文”等,竟在中華本土湮滅二百多年後才流返中國。文字獄如此之徹底,實屬中外罕見。是以有言:“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此則書之六厄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