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但又不想养出“熊孩子”,父母该如何拿捏尺寸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育儿理论、育儿书籍出现,作为父母,新一代的我们貌似多了很多教育理论。例如,我们其中的许多人都知道了要尊重孩子。但我们的烦恼又来了,尊重孩子的尺度在哪里呢?因为尺度愈宽,孩子就愈放纵、缺乏礼貌,“熊孩子”不免上身。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一起聊聊尊重孩子的尺度该如何拿捏这个话题。

“尊重孩子”,但又不想养出“熊孩子”,父母该如何拿捏尺寸呢?

尊重孩子,大家对这个提法并不陌生。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就是认同这一观点的代表之一。推广中国本土化蒙特梭利教育的跨世纪将其总结为“三尊重”,即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首先,尊重孩子的人格。这个最不难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体,他们像成人一样,也有渴望获得尊重、平等相待的心理诉求。如果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可以任意摆布,那就大错特错了。父母要尊重每一个孩子,把孩子当朋友,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听读故事,在生活、学习中共同体验和成长。

其次,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吸收能力也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他们的成长规律和潜力巨大是一样的。尊重孩子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具体要遵循6个基本原则:

1.教育内容:孩子需要什么;

2.教育量:需要多少;

3.教育时机:什么时候需要;

4.教育方法:使用什么教育方法;

5.教育环境:什么环境条件下需要;

6.教育者:由谁来施教。

这六个基本原则必须全面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实施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目的,最大化地激发出孩子内在潜能,使孩子拥有完善的综合素质。

第三,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重点表现就是敏感期教育。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抓住孩子学习的最佳期、关键期。

以上就是“尊重孩子”的三大方向。以这三大方向为前提,相信大家就不会遇到大问题。

至于怎么拿捏尊重的尺度,让孩子不至于行为放纵、任性,变成别人口中所说的“熊孩子”,以下提供几点注意事项:

一、成人尺度的拿捏

为自己和孩子的行为定标准。制定什么事情可以被允许,而什么样的状况是不能被允许的。这些尺度,并不是父母心中知道就好,如果孩子够成熟,甚至可以和孩一起制定。让他们清楚的知道,成人可以绝对地尊重他们,但他们也应该在被尊重当中,学习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家庭中尊重孩子可以拥有发言的权利,可是孩子的发言不切实际、时机不恰当或是口无遮拦时,我们也应直接的制止她发言的权利。同时,再给孩子随机教育,直到孩子能够理解后,才能恢复发言的权利,也再次享受到成人的尊重。

“尊重孩子”,但又不想养出“熊孩子”,父母该如何拿捏尺寸呢?

二、成人要以身作则

孩子对于大人的一举一动特别关心与注意,就算我们不特别强调孩子模仿,但孩子就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以,一旦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约束自己,能判断是非,我们就应该先约束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做好判断。记住,成人是最好的或榜样,要让竹出好笋,不应该增强竹子的品质吗?

三、同理心的体会

不论孩子做出了什么事情,一定有其原因存在。试着以孩子的立场,为孩子考量,体会他们的心情,当成人能跟孩子站在同一阵线时,就愈能客观的尊重孩子、协助孩子找到修改行为的技巧。倘若,我们只是放纵孩子或是以自己的主观思考来认定问题原因,当孩子可以独立时,他们就会张开翅膀,努力的飞出家庭,也无法体会父母的用心了。

四、提升孩子的社会生活

尊重除了自尊之外,还包括了尊重他人。我们尊重孩子,无非是希望孩子能够体会它的道理,孩子不仅在家庭中学习,更开阔的社会环境,也是一学习的好地方。比如公园、学校,在与不同孩子和成人的相处之下,孩子更能经由竞争与刺激,来提升、激励自己。

“尊重孩子”,但又不想养出“熊孩子”,父母该如何拿捏尺寸呢?

五、让孩子与自己比较

尊重孩子自我成长的速度和进度。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和别人不相同,尽管有统计的数字,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孩子在成长上的状况是正常或迟缓,但这些数字,只能作为参考,绝对不能作为自己孩子成长速度的标准。客观的方式,便是让孩子和自己之前的成长相比较,以判断他是否进步,或需要再精进,这才是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成长空间的最佳方法。

《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中有一细节让我影响深刻:

有一个女孩,在和妈妈散步的路上,看见被人丢弃长着绿毛的胡萝卜,喊道:“妈妈,快看,胡萝卜戴绿帽子了。”

女孩的话,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妈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凶巴巴地对女孩说:“什么绿帽子,下次不允许这样说了!”

女孩一脸迷惑,不知道妈妈为啥突然变脸,吓得也不敢再说话。

把长毛的胡萝卜看成“胡萝卜带绿帽子”,多么奇思妙想的创意,却遭妈妈一顿批。

其实,孩子只是将自己熟知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但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去评判孩子的说法是错误的,不仅会折断孩子发挥想象的翅膀,更会阻断孩子表达自己的欲望。所以,在“尊重孩子”这件事上,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得重视起来,拿捏好这个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