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麥收裡的鄉土中國

芒種:麥收裡的鄉土中國

今天是2018年的6月6日,節氣適逢芒種。

大地一片暑天熱風,芒種喚醒這個古老的國度。

提醒人們:芒種芒種,收麥插秧。

節氣,是鄉土中國裡農民和自然並肩趕路途中約定的信號,每一個節氣都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色彩,自己的場景。

芒種之意義,在於他激勵人民珍惜農時,趕緊收穫春天的希望,不忘播種下秋天的種子。

芒種之美麗,在於他在最熱的夏季裡,給人展現出一副鄉土中國裡最有況味的風俗畫卷,這畫卷從《詩經》誕生的年代,一直延伸到現在和未來。

01

每一年的這個時候,布穀鳥總會南方飛過來,在某一個你不注意的深夜或者清晨,叫聲穿透你的窗戶,提醒你,芒種快來了,麥子已經熟透。

布穀鳥是不是神農氏遺留給鄉土中國的信使?

為什麼每一年它都會從南方飛來?

為什麼它總是如此不知疲倦地飛越中國的國土?

沒有一代人可以給出答案。

也許人們習慣了它的出勤和服務。

但我們認為,受山川河湖的恩澤,鳥獸們是有靈性。人與自然的聯繫,它們總是能傳遞出最準確的信號。

02

這是一個絢麗的季節。

很白很亮的日頭,很綠很綠的白楊,很紅很豔的花朵。

畫卷的主色調是麥黃,這色調是由黃土和白雲藍天調製而成。

當風吹開路旁的楊樹帶,閃開一個個村莊,一大片連綿無限的麥田在風中搖頭吶喊:我已熟透,我已熟透。

是時候了,健兒們,走向麥田,走進大地深處,去接受這豐收和勞作集合在一起的洗禮。

03

祖先的墳塋在麥田叢中,在田壟地頭時隱時現。

一代代的農民,在土地上開墾、勞作,播種下汗水和希望,孕育出糧食和家族。死後,也在滋潤著這土地,守望著這一代代人勞作才有的生存資源。

每一個生於鄉村的中國農民,其實都是一株麥子。

成長,收穫,衰老,死亡。

不同的故事,相同的規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後都歸於大地。

但那些勞作奮鬥,那些悲歡離合不是如風一般消逝的無影。

祖先的生命所得,記載在《詩經》裡,記載在詩詞曲賦裡,記載在歷史裡,記載在每一個家庭的代代心口相傳裡。

他們說這是民族傳統,他們說這是繁衍生息。

我說,這是土地的記憶。

每一個在土地裡勞作過的人,都會把人生的秘密存儲在泥土顆粒裡。

04

當一攏攏堅挺的麥茬在收割機或者鐮刀走過後出現時。

我感覺這好像是大地寫出的漢字。

每一個麥茬上都有大地的發出的聲音。

05

逝去了,昨日的鄉村和大地。

當收割機加運輸三輪的協同勞作幾小時就完成時,當播種機夾帶著化肥十幾分鍾就能播種一畝地時,當糧商直接出現在地頭,再也沒有了那持續且忙碌的麥收季。

於是我們告別了鐮刀,告別了打麥場(打穀場),告別了碾盤,告別了一家子甚至幾家親戚襄助傾巢出動、日夜忙夏的傳統。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這樣的勞作記憶,永遠留在了過往。

但鄉村沒有變,農人們依舊遵循著節氣而動,生活勞作、婚喪嫁娶的傳統依舊根植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

農業文明的國度,無論科技怎麼迅猛,無論生活方式怎樣被解構重建,

無論人口怎麼遷徙,文明的種子依然頑強,傳統的力量依然在賡續。

致敬你,鄉土中國!

讚美你,中國的鄉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