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为什么说改稻为桑政策注定会失败?

《大明王朝1566》全剧主要分为两部分,前半部讲的是改稻为桑所引出来的清流与严党的对决;后半部分讲的是海瑞六必居题词及上疏所引发的嘉靖与海瑞的冲突。

《大明王朝1566》里,为什么说改稻为桑政策注定会失败?

本剧第一集的御前会议上,严党为弥补大肆贪腐挥霍带来的巨额亏空,便提出在浙江推行所谓“改稻为桑”的国策。结合全剧分析,这种政策是注定会失败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剧里海瑞说的“因为稻米可以吃而生丝不能吃”。这句话简单到让现代人不可思议,算是大道至简。养蚕种桑搞纺织确实更挣钱,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也是由传统的季风水田农业转变成了市场导向型的城市园艺或者种植桑树茶树一类的经济作物,引发这种转变的关键就是市场经济。

为什么现代农民没有政府引导也能自发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而在剧里政府强制的作用下,稻农也拒绝改稻为桑呢?

《大明王朝1566》里,为什么说改稻为桑政策注定会失败?

首先是生产力水平低。这是我们经常都忽略了的一个大前提。当前农民积极响应市场是因为无温饱问题,无生存之忧,明代嘉靖年间的农民却挣扎在温饱线上。明朝在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以前都是交物上税,稻农交米,桑农交丝,平常年份交完税还有结余口粮够农民过活,如遇丰年还能余下更多拿去买卖,这也是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其次是商品率低。古代的商品流通并不像现在这样通畅快捷。季风水田农业有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商品率低,我国南方河网密布,地形崎岖,耕地分散,人口密集,而水稻单产量也不高,结果就是人均粮食均比较少,是无法做到高商品率的。 当朝廷强行要农民把稻田大面积改成桑田,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交完税没了口粮,而且市面上突然多了那么多桑农就会出现丝多粮少的局面,生丝价格暴跌,生丝换不成口粮也不能吃,农民会面临生存危机。

《大明王朝1566》里,为什么说改稻为桑政策注定会失败?

第三是小农经济特征。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国,有很多固有的思想观念世代遗传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主要表现为思想保守拒绝改变,害怕冒险,对官府不信任。

《大明王朝1566》里,为什么说改稻为桑政策注定会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