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截图时,你在想什么?

当你截图时,你在想什么?

文:HORO

当你截图时,你在想什么?

“截图”的形而上之思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款移动互联时代最强悍、最便宜、也最容易操作的新媒体工具。

很遗憾,它没有被传播学教授写进书里,它也没有得到舆情专家的足够重视,它躺在角落里,受尽冷落。

接下来,我要为它正名,为它做一个“学术分析”。

对此,我浮想联翩。这张有一点点趣味的图片到底经过了多少次转发,经过多少人的手指滑动,才又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被我发现?

早些年,这就像一叶在大海中漂流的泡沫板,在印度洋漂出去,被一个英国人在大西洋发现,几率极小。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传播介质更加便利、多元,传播力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几率自然变得很大了。

我朋友的那张图片称不上多么有趣,但仍然得到了极好的传播。

还有关于政治谣言的截图,虽然语句是似而非,但却可以在各种渠道看见那熟悉的画面,屡禁不止,总能在空隙中生存下去。学者无法判断、也无法否认其影响。

在分析“截图”这个传播工具时,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

传播学教授似乎都忽视了它。不知道是没有注意到它,还是觉得它无关紧要。或许有人将其简单归于病毒式传播。确实,“截图”传播和病毒式传播有共同之处:受众都是关键,受众是“合作生产者”,是消费群体,又是生产环节。

但“截图”传播与病毒式传播有明显不同:病毒式传播的背后常常有网络推手推波助澜,有组织主动作为;但“截图”主要是自发的,随机的,碎片化的,无长远目的性的。总之,“截图”是一种无根的状态,是漂在网络上传播信息的介质。

“截图”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地强大。要去做一个实证研究当然很难,在此,可以简要地、保守地计算一个数据。

然后,那一半人(10)发的朋友圈中,又有一半人重复上述操作;那5人转发到400人群里的效果,又减半后重复上述操作;那5人转发其他社交网络后,又减半重复上述操作。

……虽然一再减半操作,但其传播力仍然是惊人的。可以说,有时候它的传播能力,不亚于一家成熟的媒体机构、一家专业团队的自媒体。而且,它发送信息、传递“思想”的有效性,可能远远超过许许多多在专业领域内的成名专家、学者。稍微观察一下你朋友圈里、社交网络软件的那些截图,就可以得出这些结论。

“截图”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传播力?

截图是由计算机截取的能显示在屏幕或其他显示设备上的可视图像。通常截图可以由操作系统或专用截图软件截取,也有有外部设备如数字相机拍摄。截图也分静态截图与动态截图,前者截图得到一个位图文件,如BMP、PNG、JPEG。而后者得到一段视频文件。截图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展示特定状态下的程序界面图标,游戏场景等。就是把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拍下来,保存为图片可以选择性的拍一部分,效果与你看到的几乎一样可以自己保存,或者与他人分享。

这个解释还停留在PC机时代。但还是提到了其特点,即分享功能。

恐怕没有人会料到,“截图”这种简单不过的网络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化成一种具有超级生存、裂变能力的传播工具。

我认为,“截图”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内在的作品性。这决定了它的传播力。作品意识越强,传播力越大。

截图,最初是不带任何价值取向的。谁去截图,不过是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技术。但一旦截图,它就成为一种作品,成为一种价值选择。它具有极端狭隘的欲望,被价值范围所限制,具有强烈的作品意识。它比文字的表达更加直观,更加有力。

关键是,它产生于一个闪念。某种意义上,它是形而上的存在,气质上还染上了点哲学味道。“截图”进化成了一种更具生存能力的形态。

我无意给“截图”安插学术理论。从表面上去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截图自带“病毒”。

被截的图片,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实际上作者的表达,这种表达一经发出,就脱离了作者本人,但截图还是“遗传”了极强的表达欲望,它像病毒一样,要将自己传播出去。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截图是有生命的。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说,母鸡不过是一只蛋用来制造另一只蛋的工具。美国著名哲学家、神经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在1995年说过类似的话:“学者不过是一座图书馆用来制造另一座图书馆的工具。”

巴特勒和丹尼特说这些话时,并非是在开玩笑。他们要表达的正是信息具有自我复制欲望。“截图”要将自己复制出去。

二、截图自带“信任”光环。

与纯粹的谣言贴文相比,与酸掉牙的鸡汤文相比,截图具有更令读者信任的属性。这种属性来得有点莫名其妙,但它确实比谣言贴、鸡汤文显得更忠厚老实,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许多人看到谣言,看到鸡汤文,是不屑于去转发的,但看到截图,常常产生转发的冲动,一不留神就转发出了。它给人一种安全感,“我转发这个图片,别人不会以为我有恶意”,许多人被它诱惑,忍不住转发出去。

三、它与一些网络观念背道而驰。

比如,网络应该是可追踪痕迹的,但对于“截图”,则很难追踪其痕迹,尤其是传播中间点的痕迹。再比如,一些谣言“截图”,一方面它会造成读者的负面反应,甚至威胁公众安全,另一方面它又是便利、有效的情绪释放装置,相当于一种大众心理按摩。那么,它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从功能角度看,就显得不那么黑白分明了。

“截图”就像跳蚤一样,虽然被媒体研究者给忽略了,但它还是以极端强悍的生存能力,在各类热点事件的传播中发挥出无形的威力。

看到“截图”的传播力,我们确实可以拿着新媒体教科书上的话欢呼、印证:传统媒体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是碎片化、去中心化的舆论时代。一张自我复制欲望强烈的“截图”,可以轻轻松松做到10万+,它不在乎有没有人去统计,它只要能传递自己即心满意足。

因而,我要说:

截图,是移动互联时代最强悍的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