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平台也有“流量焦虑”

4月27日晚,吴文辉离任传闻终经一纸公告作实。吴文辉从原东家联席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上荣退,辞任管理职务。

吴文辉在被宣布荣退之后发了一条朋友圈,道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当面向大海,读书看花。彼唯于湖海之畔,扫席以谢诸君。

网文平台也有“流量焦虑”

(图源:网络)

吴文辉的释然,颇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意思。

但吴文辉所奋斗大半生的网文界却未见得如他云淡风轻。

吴文辉荣退,可以被解读是网文界对流量的妥协。换句话说,就是吴文辉所坚持的内容付费也许走不通了。有关的影响今日无论在舆论面还是资本市场均已持续发酵。

据2月18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9年度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去年国内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在网文活跃用户中,95后读者占54.5%;付费用户中,90后占比已超过用户总量的66%。

吴文辉挥手作别之后,热闹得近乎的沸腾的网文界迎来大变局,恰似翻江倒海……

1

网文平台的“流量焦虑”

2000年,吴文辉大学毕业。

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的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名程序员。除此之外,吴文辉平时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因为这个兴趣,吴文辉后来加入了“玄幻文学协会”组织。该协会的发起人林庭锋(宝剑锋)是国内第一批本土玄幻作家。

2002年,玄幻文学协会更名起点中文网,吴文辉是六个创始人之一,负责网站的技术,网名黑暗之心(上文中吴文辉朋友圈配图即起点创始人合影)。宝剑锋等四人则以网文作者身份拉人。

随着网站越做越大,随即而来的是运营成本的压力。起点网开始寻求流量变现。当时行内惯用的变现手法有几个。一是广告,但当时即使是门户网站亦未能靠广告实现盈利;二是版权代理,即把平台自有小说版权出售予港台出版商,从而赚取差价,但这种方法很难保证收入,因为港台出版商不一定会买起点的小说版权。

第三则是内容付费。新世纪初的中国连互联网都算不上十分成熟,更遑论内容付费生态。吴文辉和起点网算得上是吃螃蟹的人。起点网将平台上小说内容拆分成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出售”,读者按章付费解锁内容。这样一来,作者有了连载更新的动力,平台也可以避免全本卖出之后瞬间被盗版的风险。

当时起点对读者的收费是一毛钱看一章,千字两分钱。因为收费制度的建立,起点对比其他网络小说平台更具有回报竞争力,于是便开始聚拢了互联网的优秀作家,产出读者喜欢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闭链生态。

直至现在,起点网仍采用网站订阅、渠道销售所得、版权收益与作者共享分成的方式。

网文平台也有“流量焦虑”

(图源:起点官网)

吴文辉对付费阅读的经营模式近乎到了执拗的程度,以致于后来收编入腾讯旗下之后,以他为首的管理层仍深信他的平台付费率及人均消费额一定会持续提高。

但事实却相反。吴文辉的付费阅读模式再遭到免费阅读内容模式的狙击。2018年下半年开始,多家互联网大厂开始推出自家的免费阅读APP。

截至最新,字节跳动旗下番茄小说独立App日活已超千万。另据Quest Mobile统计,截至3月份,趣头条旗下米读日活用户为622万。入局者还有连尚网络旗下的连尚文学、阿里旗下的书旗小说、百度投资的七猫小说。

十多年前,起点凭借着收费模式在其他网络小说平台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凭借的是足够优秀的作者内容储备(平台作家包括唐家三少、猫腻等),对应的是起点能给作者足够丰厚的回报。

但这样的故事现在大厂扶持的免费阅读App也能讲了,吴文辉对内容付费的坚持多少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据财报显示,吴文辉前东家2018年末平均月付费用户人数为1080万,低于2017年的1110万人;付费比率也从此前一年的5.8%下降到5.1%。

如今,一年多过去,入局免费阅读的玩家越来越多,吴文辉的荣休在意料之外,但亦在情理之中。

过去吴文辉的起点网内容生态是以作家为核心的生态,现在的在线阅读平台却是以用户流量为核心。比达分析师李锦清表示,如果从头部互联网平台的角度来看,在线阅读就是吸引用户的入口。在吸引到用户之后,互联网平台却不一定需要依靠阅读本身取得收益。未来免费+付费模式将会融合成为平台主流,在该过程中部分团队或需要割舍既有利益。

在流量为王的洪流下,吴文辉以作家为核心的坚持显得那么弱不禁风。

上文有提及,当前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体95后读者占54.5%;付费用户中,90后占比已超过用户总量的66%。这部分用户同时也是互联网大厂其他产品的消费主力——而文学IP天然具有可改编及可衍生性,该部分流量背后的经济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当网文平台也有“流量焦虑”,吴文辉的离去或者只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罢了。

2

网文经济作者金字塔分层

据《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该年内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达到2442万部,较2017年新增795万部,同比增长48.3%。其中,签约作品达129.1万部,年新增签约作品24万部。

同期,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已达1755万,其中签约作者61万。在签约作者当中,兼职作者的占比为61.9%,较2017年提升6.9个百分点。在年龄分布上,90后作者刚过一半,占比为50.6%。

年轻、快速增长的作者及读者群体,光从数据上看,国内的网络文学经济就如同初生的太阳,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但从收入发布上看,创作者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作者所占比例仅仅为15.4%。

在2017年的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上,榜首唐家三少的版税收入是1.3亿元;榜眼天蚕土豆的收入是1.05亿元;无罪及月光分别入账6000万及5000万元,位列第三、四位。

网文平台也有“流量焦虑”

(图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表面上看,网络文学市场是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内里,其生态下不同作者的差异却是极大,如同一个高耸的金字塔,只有少部分人可以爬上最顶端。

国内某著名网络小说平台上,将写手分为未签约写手、A签写手、上架写手、优秀写手、超级写手及白金写手等六个等级。在上架之前的写手都不会的稳定的收入分成。而即使去到“优秀”级的写手,章均阅读量在500以上2000以下,其月收入亦不过2000-3000元。

超级写手(章均订阅量2000以上),加上月票及打赏奖金,月收入亦不过5000左右。

热闹的网络文学市场,作者的稿酬分成实际上并不好赚。

而头部作家之所以身家丰厚,其实大部分来源于版权收入。以玄幻小说《大王饶命》为例,作者会说话的肘子每个月的订阅收入为60万,但全书的版权费用高达2000多万;《陈情令》作者墨香铜臭的新书《天官赐福》则卖出了4000万版权费。

显然,市场上可卖出如此高价的网络小说不会太多。而且网络文学市场还存在一定马太效应,作者的粉丝读者越多,小说版权越容易卖出好价钱。

普通作者之前无人问津的很可能仍是无人问津。

对于一些以字数计算稿酬的网文平台而言,其金字塔底端的入门级写手千字稿酬甚至可以低至千字10元。

而在免费阅读的大势中,最容易受伤的却是这部分廉价写手。头部写手的收入主要来自版税收入,平台流量增大(假设免费阅读会令平台用户增加)甚至还可以抬高其作品版税,但中低等级的写手至少在短期内收入会受到影响。

收入降低之后,网络小说“水文”的现象还可能更严重。据互联网上一名网文写手披露,其入行初期为了凑字数,一场打斗便可以用到三万字描述。百度粘贴拼凑、模式化句子堆砌都是常用的水文方法。

水文的直接结果自然是内容质量的下降。

据《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网络文学作者日均创作时长一般在5小时左右,日均更新量为2500字左右,作者笔龄三年以下的占53.7%,三年以上的占46.3%。

无论从任何一组数据上看,网络文学均是有违传统文学创作规律的。

而免费阅读的全面普及,则可能令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出现更大程度的背离。水文可能越加常见。可预见在流量焦虑之下,网络文学变得更以流量为上,内容可能更“水”。

3

网文经济的未来——粉丝经济?

4月23日,吴文辉前东家平台的三位头部作家囧囧有妖、会说话的肘子、蒋胜男在快手平台开通“阅读·BOOK思议”主题直播,分享自身小说创作心得。

网文平台也有“流量焦虑”

(图源:网络)

言情小说白金作家囧囧有妖分享的是甜文创作的经验。在面对刷屏“不要虐男二啦,男二意难平”弹幕时,囧囧有妖回应称不敢,怕“你们会打我”。

在直播中,囧囧有妖还和粉丝探讨养猫心经;肘子则漫谈IP影视动漫改编,内容实际上已不局限于小说创作心得分享的主题。

囧囧有妖、会说话的肘子两位作家开通直播后,其直播间均在不足半小时内涌入几万人。这些观众是“读者”,但说是粉丝也不为过。

据《2019网络文学发展报告》,随着读者年轻化,网文作者亦更懂通过作品“埋梗”“圈粉”,读者亦更主动参与作品评论。

2019年,起点用户每天使用“段评/章评”的用户占比超过50%,边看网文边看“段评”已经成为用户标配。而网文创作者也会从评论中“翻牌”,创作符合读者脑洞的情节。报告显示,有段评习惯的付费率会高于沉默用户10%。

另外,各种围绕创作内容的书友圈、角色圈、兴趣圈等丰富的垂直用户社区也持续孵化。2019年,阅文平台上一共有成361个平台级别兴趣圈,书友圈累计发帖600余万条,日均浏览用户占比达30%,最大兴趣圈用户突破52万。

从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情况来看,随着网文平台读者及作者的年轻化,其更富互动精神、活跃等特征的Z世代读者正有粉丝化趋势,他们除了会就作者作品参与讨论外,甚至还会关心作者在创作之外的其他方面。

另外,网文IP价值链同样在不断延伸。2019年,网文IP改编剧《庆余年》在豆瓣评分达到7.9分,腾讯视频播放量冲破67亿次,爱艺奇热度最高值8800,为2019年猫眼剧集影响力网络平台综合总排名第一位。

而电视剧的热播亦令同名小说在起点读书APP上的在线阅读人数、单书在线阅读收入增长50倍、推荐票达352万张,聚集超200万粉丝。书影IP的双向作用正在形成。

网文平台也有“流量焦虑”

(图源:《2019网络文学发展报告》)

时间回到2001年,当时的网络文学平台甚至还没有雏形。18岁的郭敬明以一篇《假如明天没有太阳》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二年,郭敬明再以《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获得第四届新概念一等奖。

在新概念成名之后,郭敬明之后的作品曾被冠以矫揉造作、价值观不正确的评价。其《梦里花落知多少》甚至被指抄袭。但这并未妨碍郭敬明的作品畅销。其中,《小时代》系列累计销量超过350万册。

2013年,郭执导的小说同名系列电影上映,但之后口碑扑街,畅销书作家转型导演算不得多成功。

如果郭敬明赶上了现在这个互联网的大时代而他也愿意将小说放在网络连载的话,他可能会成为网络文学粉丝经济化下的流量TOP。

可能他会有更多的书迷粉丝,或者有更多的作品已被改编成电影。

但在流量被消费尽之后,郭敬明是否会如现在一样归于沉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