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方言(朱耀超)

戲說方言(朱耀超)

戲說方言(朱耀超)

戲說方言(朱耀超)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五十六個民族裡,有不少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族人口中,不同地區也各有不同的方言,被劃分為七大方言區。即使在同一個方言區內,發音的腔調也不盡相同。比如,在我們鹽城市,就有“鹽城腔”,“阜寧腔”等等。稱為“十里不同腔”,構成了多元化的方言土語。“他鄉遇故知”。人們無論身居何地,都能從不同的鄉音裡辨別同鄉人,產生一種親切感,勾起縷縷鄉愁。我們的祖先就是說著這種打著不同地域烙印的方言,繁衍、生活在華夏大地上,並且世代相傳。不同的方言是不同地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人心馳神往。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人際交往的拓寬,人們在使用方言的同時,也都不同程度地學著說普通話,雖然仍然帶有方言的痕跡,被稱為“方言式普通話”,但卻使天南海北的人們可以正常交流,這是一個大的趨勢。現在的青少年一代,在學校正常使用普通話,在家裡使用家鄉話,實現的是語言上的“雙軌制”。到了我們的孫輩,大多隨父母居住在城市裡,成天說的是普通話。偶爾回到老家探望祖父母,對方言已生疏了,甚至聽不懂了,這將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現象。按照這種趨勢,可以預計,在幾十年後,大多數方言將會消亡。終會有一天,我們的後輩就只能在歷史博物館的音響資料裡才能聆聽到他們的老祖宗的鄉音。這也許不是“聳人聽聞”,喜乎?憂乎?

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搶救方言”的口號。“搶救”二字,形象迫切,有不少人已經這樣做了。蒹笳詩社已故顧問田雲飛先生,是一個有心人,他經過多年的蒐集,於2005年整理出版了《鹽阜民間口頭語》一書;建湖的姜茂友先生和徐清國先生2004年也曾出版過《建湖方言》一書,姜茂友先生後來又出版了“鹽阜方言大辭典”。他們都為“搶救方言”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方言的詞彙可以用文字形式記載下來,但方言的發音則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保存。現在已完全具備這種條件。我相信,一定也會有人去做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這些都是留給後人的一筆“非物質文遺產”和“精神財富”,也是中華語言文字寶庫裡,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不斷髮生遷徙,使用漢語的人們,東西南北,互相融合,雖然各地域有不同的方言,但走到一起,基本上還是能互相交流的。這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還在於秦初實行的“書同文”。以文注音,使得方言雖多,終究萬變難離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