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研究院:2018年Q1國內醫藥電商市場研究報告

電子商務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同時也惠及到了各個行業。不過在醫藥領域,由於其特殊性,直接關乎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國家嚴格的限制,醫藥電商形成門檻高、監管嚴的局面。

不過政策同樣也是該行業的第一驅動力,自2005年,國家食藥監總局出臺了《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允許非處方藥品在網上交易,為我國醫藥電商的發展開啟了新的大門,此後醫藥電商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時至今日,醫藥電商並沒有停留在藥品的批發和零售階段,其概念已經逐步擴大,包括了醫療器械和藥材交易、供應鏈服務、醫藥O2O、藥事服務等多重方面。

速途研究院分析師通過對2018年Q1國內醫藥電商市場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並配合用戶調研,分析討論2018年國內醫藥電商市場的發展趨勢。

醫藥電商市場規模

速途研究院:2018年Q1國內醫藥電商市場研究報告

自2005年國家政策放開網上非處方藥的交易後,多數傳統藥企便開始了在電商領域的初次嘗試。一路曲曲折折,隨著政策的變化不斷調整方向。經過幾年的發展,商業模式逐漸成熟,市場規模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2014年,我國B2C網上藥店的市場規模為77.9億元,佔據藥店總體市場規模2800億元的2.7%的市場份額;2015年醫藥B2C市場規模為144.2億,同比增速達85%,B2B市場的銷售額也達到了444億元。短期來看醫藥電商的主流還是B2B模式,不過B2C的市場規模卻在顯著增長,具有很大的潛力。

2017年醫藥電商政策解讀

速途研究院:2018年Q1國內醫藥電商市場研究報告

國內醫藥電商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在互聯網興起時,上海第一醫藥便在網上開設商鋪,不過因為沒有相關的政策支持,很快便被叫停,胎死腹中。在2000年,食藥監總局發佈了《藥品電子商務試點監督管理辦法》,在北京、上海、廣東、福建開展醫藥電商試點,政策上首次承認了醫藥電商的存在,也標誌著監管層開始重視醫藥電商這一行業。

直至2005年,《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的頒佈,醫藥電商在我國開始展現苗頭。到了2017年,政策層面,ABC三證相繼取消,降低了醫藥電商進入的門檻,同時提高醫藥電商的監管,要求強化GMP、GSP認證,對藥品交易服務企業嚴格把關,落實主體責任,建立“黑名單”制度,醫藥電商也進入了寬進嚴管的時代。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數量

速途研究院:2018年Q1國內醫藥電商市場研究報告

在2017年取消交易服務資格證之前,所有從事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的企業必須經過審查驗收並取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機構資格證書才能從事醫藥電商行業。該證書分為ABC三種,C證為連鎖藥店開設網上藥店所需的牌照,B證是醫藥企業才能申請,二者由地方食藥監局頒發。而持A證的必須為B2B第三方平臺,也是最難申請的牌照,由國家食藥監局頒發。

取消了交易資格證的審批,辦理流程更加簡化,進一步釋放了市場活力,也讓不少人躍躍欲試。不過,取消證件並不代表監管的降低。在取消前,A證的頒發數量已經達到了48張,B證數量也達到了238張,C證為678張。

部分醫藥電商平臺融資情況

速途研究院:2018年Q1國內醫藥電商市場研究報告

2017年政策降低了醫藥電商進入的門檻,使醫藥電商全面解禁,促使了大量資本的湧入,很多企業先後拿到了融資。其中叮噹快線在2018年1月,拿到了軟銀中國數億元的B輪融資;國藥在線在2017年7月,完成了雲鋒基金、朗盛投資共1.2億元的A輪融資,市場一片欣欣向榮。

醫療器械佔B2C市場份額最高

速途研究院:2018年Q1國內醫藥電商市場研究報告

2017年醫藥電商B2C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586億元,其中醫療器械的交易佔比最高,約佔據了43.6%的市場份額。醫療器械中的血壓儀、溫度計等小型智能器械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刺激了醫療器械的交易。此外,醫療器械的單價也明顯高於其他品類,這也是佔比居高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