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事成,否則輕則敗家,重則亡國

前段時間寫了幾篇關於王陽明的文章,有讀者說我應該介紹王陽明心學,這樣才能瞭解王陽明心學講的是什麼,為什麼近幾年來這麼受尊崇?我覺得很有道理,就決定寫一些比較能理解的。 下面就說說關於“知是行之始,行是之知成”的理解。


王陽明: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事成,否則輕則敗家,重則亡國

常言道,三思而後行。意思是思考在前,行動在後,必須經過多番考究仔細周密的考慮才能有所行動,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一公治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對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的評價,著實令人費解。有的人指出,孔子是贊同季文子的做法的,並且孔子認為三思還不夠,還要再想一次才可以,有的人則持相及的觀念,指出孔子實際上是反對季文子這種過多思慮的做法,認為只要“再”,即只要想兩次就可以了。從字面的意思看來難免糊塗,然而從孔子的思想主張,從他周遊列國遊說各諸侯施行仁政的行事作風則不難看出,上述第二種觀念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王陽明: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事成,否則輕則敗家,重則亡國

而王陽明對於思與行的關係則這樣認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在強調知與行的統一。所謂知,便是對事情各方面的思考與瞭解,只有思考明白、瞭解清楚了才能開始行動; 所謂行,便是將那些思考明白、瞭解清楚的東西付諾實踐,如此才能有所成就。王陽明指出,聖人之學乃身心之學,其要領在於體悟實行,不可將其當作純粹的知識,僅僅流於口耳之間。

三思而行,已成為對沖動氣盛的年輕人最好的勸諫,一直頗受世人的推崇。人們相信,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才是最好的,經過反覆思量的行動才能順利地進行。不幸的是,由此而形成了一種重思考而輕行動的風氣。或許是過於謹慎,過於追求萬無一失,人們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在了無限的沉思之中,結果越想越覺得準備不夠充分,越想越覺得存在很大的問題,想著想著,本可以嘗試的想法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無疾而終。由於人的四維空間是無限寬廣的,不受客觀事物與能力的強行束縛,因此,想著想著便偏離正軌、越想越遠而找不到重點的。當人們在思想的海洋中暢遊太久而遲遲不上岸來付諸實踐,結果無疑是窒息於其中,徹底失去付諸實踐的機會與能力。

王陽明: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事成,否則輕則敗家,重則亡國

思考與行動,對於一個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件事,如人之生老病死,難以避免。小到處理家庭瑣事,大到掌握國家命脈,不假思索地行動和多番思慮卻不見行動的人,輕則敗家,重則亡國。思與行,不可偏其一,這便是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澱下來的沉痛教訓,也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觀點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