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簡牘三千行自鬻,漢家鰲闕鬱嵯峨。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

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陰似箭

……

歷時兩個多月,臘盡春回之際,

關於27件國家重器的前世今生大幕落下……

最終,評選出了九大博物館的各自珍藏。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其中,有一件寶物,兀自舒展在角落裡,

它沒有大克鼎的雄渾,

也沒有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的通透,

更沒有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的雲淡風輕。

它以一種獨特的沉默,詮釋出了一種浩瀚,一種歷史演進的博大。

它,就是雲夢睡虎地秦簡 ↓↓↓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長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於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簡,內文為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佔書。

常識篇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現存於長沙簡牘博物館的東漢簡牘

說起“竹簡”,我們常將其與“牘”並稱為簡牘。

簡單說,用竹片寫的書稱“簡策”,用木版寫的叫“版牘”。一般而言,超過百字的長文,寫在簡策上;不到百字的短文,寫在木版上(這不就是古代版的微博嗎?)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現存於長沙簡牘博物館

以上是比較官方的說法。若單獨稱呼“簡”,則是作為基本單位術語,用於古代書籍研究上,一簡,相當於現今的一頁,可寫一行直書(從上到下);數枚簡編連在一起,稱之“冊”;數冊則可叫做“篇”。

至於“牘”,它更多地是根據寫作內容不同來予以不同的命名。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於長沙走馬樓地區出土的三國時的司法木牘,現存於長沙簡牘博物館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出土於湖南龍山裡耶的秦簡,距今約2200年,其中有乘法口訣木牘,於厚重中透露著一股頑皮

軍事文書為“檄”;用於告示者稱“榜”;信件為“檢”,在“檢”上寫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這叫做“署”(這算是信封的前世);將兩塊版捆紮在一起,在打結處塗粘土,蓋印章,在粘土上出現凸起的字,這就是“封”。

另一方面,根據使用途徑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楬、名刺、符劵等多種。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以上均陳列於長沙簡牘博物館

Tips:尺牘與箋

由於寫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長,故信函又叫“尺牘”。至於文人墨客經常使用的“箋”(如書箋、信箋),則是古代一種短小的牘,是供讀書者隨時註釋的,使用時系在相應的簡上。

博古篇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漢末三國時期的木楬,現存於長沙簡牘博物館

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可知,簡牘文獻流行於先秦,以兩漢時期為最盛,直到東晉末年才被已發明四五百年的紙質文獻所取代,作為主要的文獻形式在中國使用的時間長達千餘年。

各位想想這個時間長度和體量,如果能完整的保存至今,那麼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記錄,也許就要厚重和詳細許多,甚至一些原先的記載將被顛覆。

不幸中的萬幸,一些珍貴的簡牘文獻依然保留了下來。這對於歷史的研究與真相的還原,是大有裨益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珍貴的簡牘出土資料,在哪裡可以一飽眼福?對於並非科班出身的愛好者而言,網絡專項搜索顯然不是最佳選擇。那麼,手藝君就推薦一個去處,位於湖南長沙的簡牘博物館。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這裡的藏品主要為:1996年長沙走馬樓出土的10萬餘枚三國孫吳時期紀年簡牘,1997年長沙五一廣場出土的數百枚東漢簡牘,2003年10月長沙走馬樓出土的2千餘枚西漢初年紀年簡牘。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職官簡、財賦簡、紀年簡(上圖)是記錄一個政權發展的重要憑證

Tips:關於簡牘,以下你需要知道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中國與瑞典聯合在今甘肅額濟納旗居延地區發掘出1萬餘枚漢代簡牘,這是居延漢簡第一次被發現。

1951年,長沙五里牌406號戰國墓,出土竹簡38枚,這是楚簡首次發現。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1號墓出土竹簡4942枚,2號墓出土32枚,均為先秦古籍,這個數量創下了同批次出土之最。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墓出土1155枚竹簡,這是秦簡首次發現。

1977年,湖北隋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竹簡200餘枚,這是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簡。

製作篇

說完了枯燥的歷史,最後再介紹一下簡牘的製作工藝。製作古樸典雅的簡牘,其實還真是一項頗考工藝的技術活兒,通常分為五個步驟:

取材

即將整根的完好竹子或大塊的木材砍伐下來,加工成竹塊與木條(簡與牘的毛坯)。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刮削

用斧、刀、削、刨刀等工具將竹木進行修正,使之符合規範,保持寬度和平整,便於書寫。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殺青

在火上燒烤竹簡半成品,使其失去水分並讓有機質凝固,起到防蟲和易於墨書的作用。

上膠

將竹簡木條進行乾燥處理,一般在表面塗上一層膠液,使得書寫時不至於滲墨暈散。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編聯

將單片的簡編連成冊,有的簡要在繫繩處刻一個極小的契口,作用是固定編繩,簡冊編繩又分兩道、三道、四道、五道等多種形式。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大功告成後,就開始書寫了!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記載著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

Tips:簡牘為啥會被紙取代?

除去製作工藝的紛繁複雜外,攜帶不便也是重要原因。《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司馬遷老師說秦始皇是一個很敬業的Boss,事無大小都要親自處理。他是怎麼做的呢?不停地批閱文件,且以“衡石”來計算。若以秦朝與當下的重量單位換算,差不多是120斤!而若以當時最流行的篆書來統計,每簡大約可寫38字,“石,百二十斤”差不多就是30萬字。這和紙質書被電子書取代,簡直是一個道理嘛。


簡牘三千行自鬻,漢家鰲闕鬱嵯峨。

縱然那麼多的不便,導致簡牘最終被書寫更為輕便的紙張取代,

但是放眼現世,無紙化辦公(寫作)亦是大勢所趨。

一眼千年,笑看滄桑,福禍總相依

塵歸塵,土歸土

簡牘,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銘刻著時間

靜靜地值守在角落裡,

為我們呈現著那一段段過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