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支付出海:输出技术经验,面临监管基建挑战

金融科技出海

中国移动支付出海:输出技术经验,面临监管基建挑战

导读

随着中国游客支付习惯的改变,银联国际在推进手机闪付、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产品的境外受理场景,目前“云闪付”APP境外使用范围达25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将成示范区。

和国内市场的所向披靡不同,中资支付机构在海外要面临当地消费环境差异、支付基础设施不完善、监管政策变化等多重挑战。

服务中国出境游用户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游突破1.3亿人次,花费达1152.9亿美元。出境游目的地中,泰国以980万中国游客人次稳居第一,也成为多家支付机构出海布局的首站。

基于出境游的庞大用户基础,中国支付机构不断开拓在海外的支付受理网络。早在2004年开始,银联就开始从亚太市场再到欧美市场不断开疆拓土,也形成了目前在海外最广泛的受理网络:银联国际资料显示,银联卡可以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覆盖境外超过2300万商户和164万台ATM。随着中国游客支付习惯的改变,银联国际在推进手机闪付、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产品的境外受理场景,目前“云闪付”APP境外使用范围达25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将成示范区。

蚂蚁金服全球业务部总经理张大勇介绍,支付宝针对国人出境游在退税和换汇等痛点发力,推出实时退税、支付实时换算等服务。目前已经在超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入几十万海外商户,20多个国家提供消费退税服务,全球超过56个机场可以刷支付宝。

输出中国移动支付技术、经验

中国移动支付的便捷体验令海外市场艳羡。当地居民移动支付需求潜力同样巨大,同时移动支付的低成本、低门槛特性,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金融服务可得性。

在2017年5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年度报告发布现场,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也为支付行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普惠金融发展经验。鼓励支付行业“走出去”开展市场化经营的同时,在所在国家支付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利用金融科技成果推动互联网支付、手机银行等业务的本地化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提供多渠道、广覆盖的支付服务。

支付宝在这一方面较多布局。张大勇介绍,在过去三年多时间,蚂蚁金服和境外合作伙伴共建了9个支付宝本地钱包,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国香港。这些本地钱包的名字各不相同,但核心技术能力和服务背后支撑的风控体系等都是由支付宝提供。这一模式被蚂蚁金服称为“出海造船”。

张大勇表示,这一模式尤其适合支付领域特别是移动支付领域。因为每个国家有不同的监管要求,也有不同的商业环境特点,需要彻底的本地化才能成功。

“在发展中国家推移动支付业务,是长期的投资过程和发展过程。”张大勇表示,支付业务本身并不是一个赚钱的业务,在上述国家和地区需要长期投资帮助其建立数字基础设施,是“耐心资本”。

海外监管、基建挑战

走出海外的步伐并不顺利。

马化腾也感叹,做跨境支付要在当地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进度很慢,难度较高。在马兰西亚,即便腾讯已经申请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但之后发现,当地很多基础设施还有待建设,有些银行无法提供接口。如果实现不了互联互通,很多进展无法进一步推动。腾讯在推动各个银行间的技术改造。

监管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张大勇介绍,去年6月份之前,印尼电子支付方面只有一个电子货币牌照,但在年底,开展相关业务一下子需要网关牌照、预付款牌照、支付相关牌照等五个牌照。

张大勇表示,海外监管主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蚂蚁金服赋能的本地钱包数据完全本地化而不会有任何数据拿到中国处理;业务资质则由本地运营公司按照要求去申请。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和普惠并不太会引起当地监管部门的抵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