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发力!上线“饿用金”,合作马上金融

饿了么发力!上线“饿用金”,合作马上金融


近日,新流财经发现,饿了么新上线了一款产品——饿用金,最高额度5万元,由马上消费金融为饿了么用户定制开发,饿了么的运营主体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

目前,饿用金采取的是白名单邀请制,还未完全对外开放,仅部分用户可见。

饿了么发力!上线“饿用金”,合作马上金融

截图来自:饿了么APP

当下,饿了么与美团的竞争依旧焦灼,从外卖行业一直延伸到生活服务等领域,但是从金融业务的布局速度和维度来看,两者却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线。

此次新推出的产品,是否预示着饿了么要尝试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务了呢?


饿了么发力!上线“饿用金”,合作马上金融

饿了么C端金融业务仍是导流服务

从介绍来看,此次“饿用金”上线,实际借款服务均由马上消费金融提供,饿了么仅作为展示平台,还附带给予一定权益优惠,用户完成借款后可获得饿了么外卖券。

据了解,饿了么自2017年正式启动金融业务,彼时,还没被阿里巴巴收购。

新流财经2017年11月曾报道,饿了么上线“小额借款”功能,为一款名为“立下贷”的现金贷产品导流。

不过三年过去了,饿了么成为阿里巴巴布局的重要一环,其C端金融业务似乎仍旧停留在提供导流服务上。

目前,饿了么的“钱包-借钱”功能中,正在为拍拍贷、翼支付、万达普惠、中原消金、苏宁任性贷导流。

此外,饿了么还与多家银行合作上线联名信用卡,包括光大、平安、汇丰、兴业、交通等多家银行。

可以看出,饿了么虽然与美团在外卖、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斗争激烈,但从消费金融领域对比,饿了么慢了不只一点点。

有从业者分析认为,饿了么的金融发展相对较慢,或许与企业整体发展策略有着重要关系。

从全局角度来讲,饿了么作为阿里旗下全资子公司,而阿里生态中有蚂蚁金服作为重要飞轮带动整体,花呗和借呗在行业中属于现象级产品,饿了么没有很大的必要再打造一款饿了么版“花呗”或“借呗”,二者直接合作反而更便利。

近日,口碑饿了么还与支付宝花呗联合打造了“吃货卡”,可以先吃后付,也可以分期还款。最高1500元额度,可用于支付宝点外卖或者到店等先吃后付。

这或许也是这些年饿了么与美团的金融业务发展步伐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互联网下半场里,饿了么和美团竞争点不再只是积累用户,更重要的在于用户价值的释放。

金融业务便是其中一环。

当然,于饿了么而言,如若“饿用金”这款产品试验成功之后,接入更多的资金方,继续做大也并无可能。


饿了么发力!上线“饿用金”,合作马上金融

定制化贷款产品将是未来一大趋势

饿了么极具富有的流量资源和下沉用户,一直是部分金融机构想要合作的。

一家持牌金融机构的从业者曾表示,在其合作的生活服务类的产品中,美团、饿了么和58同城,是比较有效果的。

“外卖平台触及到的大多是用户固定、真实的地点,更容易掌握用户的真实信息,风险相对较低。”一位风控人士认为,在整合了更多的服务、几乎覆盖了用户的吃、穿、出、行全场景后,平台可以更好地掌握用户的日常轨迹和消费习惯,更全面地获取用户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马上消费金融便与饿了么有过合作,曾在饿了么的贷款超市中上线导流。

但是,马上似乎并不满足于此,进一步合作上线了定制化产品,更精准的导流。

《饿用金平台服务协议》中指出,用户将同意将包括在使用饿了么平台时形成的订单等个人信息提供给服务商,以便服务商评估授信额度、提供借款等服务。

“与非定制化相比,定制化场景下,金融机构可根据流量平台的用户属性、特征,做差异化的风控策略。”一位流量平台的渠道负责人陈淼表示,定制化贷款产品已经很普遍了,这也终将成为未来金融机构和流量平台合作的一大趋势。

通过对比“饿用金”和马上金融的“安逸花”,可以发现,二者最高额度都是5万元,但利息有所不同。

饿了么页面显示“1000元用一天,利息低至0.3元”,安逸花官网介绍其日息低至0.048%。可见,前者的利息相对更低一些。

针对流量平台的用户特性重新定制一款产品,比如像专门服务于母婴用户的贝贝、针对白领群体考勤打卡的办公逸等等,均有此类业务合作上线,有的平台采取实收利息分佣,有的则采取CPS模式。

对于流量平台来说,相比于单纯的上线贷款超市或者贴片广告,这种产品不仅更符合用户的特性和需求,不会招致用户十分反感,也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完善自身生态。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根据用户属性定制化的产品在通过率上有天然的优势,通过率高也意味着风控成本将有所下降。”陈淼分析到。

当然,这种合作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金融机构需要在前期风控上重新定制模型,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技术、人力、物力等,一旦没掌控得当,也会有亏本的风险。

因此这也相当考验金融机构的风控技术能力,以及选择合作流量方的能力。

一家持牌机构的从业者坦言,现在好的流量平台大家都在争抢,只要是有好的合作对象,他们非常愿意重新定制化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