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什麼沒成功?

井底之蛙離開了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是因為其沒有鞏固的根據地,有的認為是入北京以後迅速腐化墮落,有的認為是拷掠政策不得人心,等等等等。

其實這些都只是一些表面現象,歸根結底,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還不夠強。君不見清軍殘暴不得人心,後方經常起火,降將屢屢降而復叛,八旗貴族入關後墮落得也很快,但終究還是統一了全國。

李自成在明末農民軍中最初並不起眼,只是一箇中層——“闖將”。闖王高迎祥死後,李自成因為是高的侄女婿,被推舉為新的闖王,才終於成為農民軍領袖中的一員。

然而,這時正是農民軍的低潮期。李自成稱闖王后才一年,就被明軍打垮,只帶著17人躲進商洛山中。這一躲就躲了三年,乘中原明軍都去圍剿張獻忠之機(難怪張獻忠看不起李自成),李自成才離山進入河南,收留饑民,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並乘虛攻破洛陽,得到大批軍資。

可以看出,此時李自成部其實只是一支武裝起來的饑民隊伍,只有少數骨幹是戰鬥經驗豐富的陝西農民軍出身,號稱三十萬大軍,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戰鬥力,所以用了一年多時間,都沒有打下開封。還是聯合了另外兩支老牌農民軍——羅汝才部和革左五營,才有與明軍在朱仙鎮展開決戰的底氣。

明軍降兵,是大順軍的骨幹

在決定中原命運的朱仙鎮一戰中,李自成也並非靠正面野戰擊敗明軍,而是因為明將左良玉怯戰逃跑,撿了一個大便宜,僅收容的明軍降兵就有步兵二萬、騎兵八千,也就是說,這時候李自成部才終於有了一批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骨幹部隊。

但即使如此,李自成部對上稍有紀律的明軍,依然難以正面對抗。孫傳庭之所以能在柿園之戰中先打敗農民軍,除了伏擊的因素外,也是因為農民軍此時還只是一支打順風仗的隊伍。而農民軍最終獲勝,也是靠明軍爭搶戰利品隊伍混亂,殺了個回馬槍。

正面作戰,李自成雖然人多 依然打不過孫傳庭

因河南久戰疲弊,李自成南下襄樊建立了第一個根據地,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所以說李自成沒有根據地是不確切的)。併火拼吞併了羅汝才部和革左五營,統一了內部。

在這個基礎上,李自成終於有底氣正面與孫傳庭部明軍在郟縣決戰,結果還是被明軍打敗,果毅將軍謝君友被俘殺,李自成本人也差點被擒。最後還是因為河南本地多年戰亂,無法就地徵糧,李自成又派騎兵切斷了陝西糧道,才最終擊敗了因缺糧而軍心動搖的明軍。

大順的地盤看起來大,只有最下面那一小塊是根據地,其他地方都是新佔領區,根基不牢

最後李自成北伐,各地明軍聞風而降,幾乎是兵不血刃地一直打到了北京城。可以說,李自成出山後,僅用了四年多時間就佔領了整個中原地區,是因為明朝過於腐敗所致,並不是農民軍的戰鬥力有多強。作為陝西農民軍、河南饑民和投降明軍的大雜燴,大順軍沒有打過多少硬仗,並不是一支實力足以平推天下的勁旅。

李自成能佔領北京,不是因為自己強,而是因為對手太爛

所以,在面對戰鬥力比明軍精銳還要強的多的八旗兵時,大順軍的失敗一點都不意外。而且和明軍相比更糟糕的是:

一、明軍野戰打不過清軍還可以守城,而大順軍從來就沒有打過守城戰,對此一竅不通,所以打了敗仗就知道跑,完全煞不住腳。

二、大順軍的根據地在襄樊,中原之地是幾個月內打下來的(或者說招安來的),地主士紳普遍敵視大順軍,而且中原已經被打爛了,沒有支持大順軍長期作戰的基礎。

野戰打不過,守城守不住,李自成的迅速失敗也就並不意外了。可以看到李自成死後,其餘部雖然和南明聯合,但也沒有發揮多少作用,荊州一敗後即一蹶不振,只能躲在川東山區裡苟延殘喘,比起另一支農民政權武裝大西軍來說,實在差得太遠,大順軍的戰鬥力也可見一斑,也就是比明軍強點,但強的有限。


海軍史研究會員

李自成失敗最為根本的原因在於他並不重視根據地的建設,不重視建立政權,完全是流寇

農民起義運動的失敗,領導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農民起義無論是裝備還是作戰經驗都是比不上官軍的,農民起義唯一的優勢便是能夠流動作戰。在敵強我弱的時候,往往能夠到處攻城略地,非常有用處。李自成早期也是採用的這個戰術。不過李自成進入河南後,兵力迅速壯大,他便開始一批一批的消滅明朝軍隊,地盤迅速擴大。

據說朱元璋向學士朱升徵求平定天下的戰略方針,朱升建議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通俗點就是朱元璋一定要有自己的地盤,多積蓄力量不要天天想著稱王做皇帝,低調搞建設才是最重要的。可惜李自成沒有學習朱元璋,他並不是一面作戰,一面建設根據地,鞏固自己的政權,這便是戰略的錯誤。因為李自成能不能打下北京城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定要有自己穩定根據地,得到老百姓的支持,這樣他就能夠不斷的從根據地中補充力量。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劉邦曾經被項羽殺得逃命的時候他連自己的孩子都想扔掉了。最後劉邦還是能夠捲土重來,因為他有關中,有自己的大後方。

李自成早期的時候的確是能得到老百姓支持的,歷代的農民起義都是有很多人支持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李自成農民起義並沒有給滿足老百姓的需求,他佔領的地方老百姓並不能夠穩定生活,這樣老百姓就不會真正依附於他。老百姓不能夠安定下來,就不可能恢復生產,不生產那有搶糧和人員去打仗?李自成進入陝西以後,只是臨時派出一些官員,只知道徵集錢糧、馬匹、甚至女人。這樣的政權其實是非常無力的。李自成能夠打下北京城並不是自己多厲害,而是明朝兩線作戰導致了很多精兵都在邊境以至於京城空虛所致。李自成到北京的時候只有六七萬人,去山海關的時候也只有六萬人。


歷史是什麼

要說李自成推翻明朝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上都是一次意外,有人信嗎?



歷史就是這麼神奇。給人感覺就是明朝上下,內外都齊心協力,共同把大明江山給葬送掉了。而且,千方百計交到了清朝手中。

這其中,只要出一點點偏差,李自成要搞死崇禎還並不那麼簡單和容易。

我估計,李自成他自己都沒想到能辦成這事。

事情從孫傳庭說起。孫傳庭是很厲害的,是農民起義軍最害怕的人物。他非常擅長對付義軍,幾乎每次都能把義軍打得落花流水。

就在義軍快要被剿滅乾淨時候,大明朝廷中就有人跳出來,保下了李自成和張獻忠他們,阻止了孫傳庭的進一步行動,崇禎還把孫傳庭關進了監獄。



孫傳庭進了監獄沒多久,李自成和張獻忠他們又反叛了,並且逐漸擴大了實力,屢剿不滅。而孫傳庭原先那支專門對付義軍的部隊,被送到遼東前線,與清軍作戰,送人頭漲經驗,被清軍殺了個盡絕。

孫傳庭被崇禎從監獄中揪出來,給了把尚方寶劍,沒錢沒糧沒兵,讓他去打李自成。

這個孫傳庭也是個很神奇的人,就又拉起十萬大軍來,天天刻苦訓練。



如果能讓他練成,崇禎就不是好臥底了。崇禎逼著孫傳庭帶著這幫菜鳥出戰,孫傳庭沒辦法,就打去了。畢竟是名將,帶著幫菜鳥也能贏,居然又把李自成打敗了。但是,戰果無法擴大,因為孫傳庭的部隊斷糧了。李自成趕緊糾集人馬,又把孫傳庭打回去。孫傳庭堅守潼關不出,一邊繼續訓練,一邊籌糧籌款。

籌糧籌款就肯定要佔據這片地方的錢財,這就得罪了當地的朱家的皇親貴人和地主們,大家都討厭他,就上書朝廷,說他的壞話。

據說崇禎並不是個昏君,他連續下旨命令孫傳庭趕緊出關去戰。孫傳庭被逼得沒法,只好出戰,全軍覆沒,他也戰死了。



李自成沒想到自己居然勝利了,那就要鞏固自己的地盤,還要養兵,想法奪取一些糧食和錢財,他就號稱百萬雄師,兵臨山西,威嚇敵人。意外的是,山西守軍太害怕了,居然開關投降了。

李自成就試探著前進,又打了一仗,明軍既不扛打,也跑不快,被李自成打敗了,又投降過來了一幫人。

陸續投降過來的人比李自成原先的部隊還要多很多,這就騎虎難下了。李自成並沒有生產能力,他主要是靠奪取明朝的錢糧來養軍,軍隊一下子擴張了這麼多,如果養不好,必生大亂。李自成又不是白起,也就沒想著要活埋他們,估計也埋不成,因為降兵太多,一個摁兩個都不夠人手。



李自成就把主意打到崇禎那裡,他希望崇禎能夠給他點錢糧,承認他的身份,雙方和平相處,一致對外。

但崇禎和大臣商議不出結果來,不同意這麼幹。

李自成就往前挪了一挪,虛張聲勢,想嚇唬一下,讓對方認為他還是有這個資格的。

本來防線上的明軍還準備戰鬥,但崇禎卻派心腹太監去前線去監督防禦工作,而太監到了前方,就下令開城,親自出城三十里迎接李自成進來了。

李自成一邊往前走,一邊不斷與崇禎聯繫,像乞丐一樣,苦苦哀求崇禎給點錢吧,但明朝上下始終不鬆口。

崇禎即不答應,也不積極備戰,也不逃跑,也不安排儲君南下,就這麼死等著。

直到北京城下,李自成都沒有放棄乞求,派人進去商量。但崇禎仍然不給錢,他又派太監去監督防禦,當然,效果還是那樣,太監又開了門。

明朝就亡了。



李自成進京後發現,大家並不是沒有錢,而是捨不得給,就來硬的,動了粗。颳走七千萬兩白銀。

現在我們知道了:

一、李自成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要當個優秀的統治者,他的這個團隊主觀上就沒有準備好治理國家的計劃。

二、李自成的骨幹成員都是農民軍將領,他的團隊客觀上也不具備治國的經驗和能力。

三、李自成軍隊數量龐大,但實際上戰鬥力較強的老部隊並不多,大多數都是明朝的降軍。遇到強大的外敵,這些人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都不可靠,還是不安定因素。

四、即無能力治國,也無政策安民,得到的支持就很弱,實力就得不到有效提高,也不具備穩固性和長期性。

五、李自成對明朝統治階層的重創,對明朝軍事防禦態勢的破壞,恰恰為清軍入關掃清了重重障礙。對京城的擄掠,也為清朝接手統治創造了相當的支持度。

六、農民起義軍對眾多朱明皇族進行毫不留情地捕殺,又為清朝後來的土地政策順利推行而創造了便利。

機遇是屬於那些有能力和有準備的人,即然李自成這個團隊即沒有執政能力,也沒有執政準備,當然就走向了失敗。



如果崇禎南逃,李自成將直接面對清軍,當時很可能造成國家的分裂局面,但崇禎沒有逃,使國家很快被清朝重新統一。

如果南京沒有那套裝樣子遺留下的政府班子,並沒有藩王成立了南明政權,李自成完全控制住了大部分疆土,清軍再攻來,還是挺難搞定李自成的。南明實質上配合了清軍對李自成的攻擊。

清朝當時的體量並不很大,只是明朝的實力自己分裂成了七零八碎各種各樣的小塊,被各個擊破了。



李自成的失敗是個綜合因素。


饞嘴肥貓1

李自成沒有成功的原因和讓一個叫花子突然撿到一百萬的原理是一樣的。剛得到的時候,因為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錢,所以特別激動。但是激動過後就不知道怎麼辦了,索性就開始吃喝玩樂的揮霍。揮霍的時候如果能控制的好,還可以藉此擺脫乞丐身份,但是如果揮霍過度,錢來的快去的快,又會重新淪為乞丐!



從三人成長史來分析,劉邦和朱元璋雖然也出身布衣,但他們為了得到天下都經歷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劉邦曾多次被項羽打敗,也曾遭遇眾多恥辱。經歷的戰爭有關中王之爭,彭城敗北等等。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天下,也經歷了鄱陽湖那樣的大戰惡戰,弱小的紅巾軍曾多次面臨強敵的威脅。多次失敗讓劉邦和朱元璋深知得天下的不易,所以在經略天下的時候步步為營,不敢大意。得到的地盤越多就越是小心,才慢慢做大,最後統一天下。而李自成從西北打到北京,史書上能叫出名字的戰爭真的是少之又少。因為明朝廷腐敗,不堪一擊,等於白白讓他撿了個大便宜,他進北京以後不免有暴發戶的心態。



從馭人的角度來看,劉邦和朱元璋籠絡的很多人才在他們沒有起事的時候就已經很出名,所以起事後更是想方設法的得到。如劉邦的張良,朱元璋的劉伯溫,都是出名的能人。他們起事後愈發注重人才的作用,劉邦啟用了韓信,朱元璋啟用了胡惟庸。對於本集團內部一開始就追隨的優秀人才也是人盡其能,如劉邦的蕭何,朱元璋的李善長。劉邦和朱元璋在統一全國之前就已經實現了頂層的人才設計和制度建設。而李自成因為勝利來的太快,還來不及準備。甚至對自己的部下都還不能做到完全約束,才導致陳圓圓事件的發生。朱元璋也遇到過他的問題,但是憑藉殺伐決斷的狠勁,朱元璋讓自己的隊伍最終改掉了農民軍的陋習,而李自成的大順軍,流寇習氣一直很重。



從士族和其他階層對新政權的態度來看,劉邦和朱元璋在經歷幾次重要的戰略決戰以後,基本上已經肅清敵對勢力。結束戰亂,就意味著統治重心的轉移。新政權實行的政策必須要貼合實際,首要的就是安撫社會各個階層,爭取天下歸心。而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後,不僅縱容手下搶掠,還大肆拘押士族大戶壓榨錢財。種種行為,都只會讓全國階層將其視為流寇而已,並不會發自內心的進行支持。



最後,即便李自成已經意識到自身統治的短板和危機,老天也沒有給他機會。在內部四分五裂,外部強敵環伺的條件下,他還沒有著手革新,清軍就已經入關了。


二二相偶

應該說還是偶然因素,瘟疫極大地削弱了久戰沙場的農民軍的戰鬥力,滿清辮子軍的彪悍,吳三桂的反戈一擊是三個主要原因。至於其他的原因很難說是主要原因,因為李自成農民軍的缺點劉邦、朱元璋等都具備,把劉、朱無限誇大和美化,只是成王敗寇的事後諸葛亮式的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