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再见《渴望》

「渴望」是 1990 年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并于当年 12 月份在北京电视台首播的一部电视剧。

是以从文革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背景的一部家庭生活剧。首播距现在已经快三十年了,可听着里面的歌曲,还是会身不由己的想起当年每逢八点档「万人空巷」的收看盛况。

当年播放「渴望」的时候,我还是一名乡镇中学教师。当时电视机不是很多,白天常看到有人在摇对电视机的室外天线;晚上有不少人端着饭碗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电视剧播完后再讨论半天才回家收拾锅灶。
渴望再见《渴望》

我家离我工作处是八十里地,当时的交通方式是自行车。每次我回家,无论路过哪个村,总能听到人们谈论「渴望」。有的说刘慧芳真是太善良了,她怎么就能对王沪生一忍再忍呢?有的说宋大成可真老实,你说好人怎么就难有好报呢?还有的说王亚茹真无耻,怎么总要跟慧芳过不去……

后来有统计说,这部剧创下当时全国范围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收视率。1991 获得第九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优秀连续剧; 同年分别获得:

第九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李雪健最佳女主角:张凯丽最佳男配角:孙松最佳女配角:韩影获得第 11 届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

民间的影响更为深远。 首先直接催生了一款 feel 常时髦的服装——慧芳装。还在该剧播放期间,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经常穿着的圆领上衣就流行了开来,过春节时更是刮成了一股台风。乡村几乎每一个年青的姑娘和少妇都是慧芳服。

其次是出现了不少叫「慧芳」的女孩子。我的外甥那时已经3岁,我姐简单粗暴直接更名为「慧芳」。在我后来教过的学生中也有好几个名叫「慧芳」的。

在那个名著片盛行一时,武打片横扫天下的年代,一部「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却拍了五十集的电视剧,能成为大家共同认可,且念念不忘历久不衰的神剧,原因在哪里?

这固然与它形式上的创新有关——「望」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室内家庭伦理电视剧。任何新形式的采用,都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渴或多或少的新奇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提升人们的关注度。

但更多的是作品内容方面的原因及时代背景的成就。 从内容和主题来看,「渴望」开创性的以写实的视角直面那个社会动荡、是非颠倒的年代,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体现的是儒家传统文化中「温良恭俭让」的主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改革的浪潮席卷了从物质生产到意识形态的各领域。国门打开,西方契约思想逐渐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儒家思想为传统意识的国人越来越觉得人情变淡,人心变的复杂。正如歌中唱的:「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每个人心中都出现了许多困惑。作品在这时出现,必然能紧紧抓住人们的心。

从电视剧的发展来看,新闻人李星文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电视剧经历了一个精英文化逐步退潮、大众文化逐渐上位的历程。「渴望」应大众需求而及时出现,自然给了人们耳目一新之感。

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电视机已经不止是一家一台,电视台更是遍地开花。电视节目可谓是五花八门,电视剧也可说是年年丰收。但人们却经常是不想打开电视机,有时即使打开,也是百十套节目转上一圈,再默默关机——好剧并不多。这里的好剧,是指那些有人性有感动有思想有挖掘的剧。

我们今天怀念「渴望」,一者是渴望能再见到像它那样接地、走心,能引爆观众好评如潮的经典力作;二是怀念那个尽管物质不很丰裕,但人人愿意思考社会发展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