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是駕崩了,還是出家了?

慕容西子

所謂順治帝出家並以假死作為“金蟬脫殼”之計,實屬野史的杜撰和坊間訛傳。事實上,順治是因病早逝,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離奇。

(順治畫像)

順治本名愛新覺羅·福臨,生於公元1638年,卒於公元1661年,為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登基,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在順治幼年時,多爾袞獨攬大權,直至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在外出遊獵時墜馬摔死,順治才得以於次年親政。

(多爾袞畫像)

歷史上的順治,是一位精明強幹、勵精圖治的皇帝,但是可惜的是其真正掌控政權的時間並不長,因而世人盡知順治帝專情,不知順治多才。順治在加強皇權方面採取了極為堅決的態度,雖有矯枉過正之嫌,卻對康熙朝的政局穩定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影視作品中的順治帝形象)

然而這位果敢堅韌的皇帝,卻命喪於“天花”之手。不少人覺得順治是因董鄂妃的早亡抑鬱而終,這雖然有一定道理,卻並非順治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其實,順治是死於天花,這是古代一種死亡率極高的疾病。

(天花病毒)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而引發的烈性傳染疾病,除了皮膚會有斑疹、丘疹、皰疹、膿皰等反應外,還伴隨著高燒,由於體溫的急劇升高,往往會導致暈厥、昏迷等情況,更為可怕的是,重型天花還會引起敗血症、骨髓炎、腦炎、腦膜炎、肺炎等併發症。因此,在沒有預防和治癒措施的清代,天花是一種高死亡率的重症。

(1741年所刊清·張琰撰《種痘新書》)

順治帝感染天花,固然與其自董鄂妃死後精神低迷而導致免疫力低下有關。冬春之際是天花爆發的高發期,而順治曾在正月初六到北京西郊的憫忠寺觀看吳良輔的出家儀式,歸來當晚便感染了天花,並很快於次日傍晚去世。

(董鄂妃人物畫像)

病重之際的順治神志尚為清醒,但已經預見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身處臥榻的順治,在養心殿內口述遺詔,將皇位傳於第三子愛新覺羅·玄燁,並擬定了罪己詔。據當時知情的傳教士記載,之所以選擇玄燁繼位,是因為他已患過天花,具有抗體,此說可查《湯若望傳》一書。

(康熙人物畫像)

所以說,歷史上的順治帝是患天花而死,並沒有出家。其早亡是與當時的醫療條件密切相關的,並不僅僅是因抑鬱所致。


碣石樵子

順治到底是駕崩還是出家了?這個問題確實有點意思,因為在大清正史上順治是病死了,而在民間確實有傳聞是看破紅塵出家了。更有意思的事兒,筆者在北京的一座山上還找到了民間傳說中順治出家的寺廟,並且在寺廟中還有順治和尚的塑像。下面且聽我娓娓道來。

順治皇帝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同時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在最最年輕力壯的時候突然暴死,年僅23歲,成為清朝十大奇案之首。所以這就產生了傳說的土壤,其身後事有一個版本是順治並沒有死,而是剃度出家在了北京石景山的慈善寺,這個寺筆者親自探訪了。

(此照片為筆者實拍的慈善寺山門)

這個慈善寺也是一座明代的古寺,據說是明萬曆年間就建造了,筆者到達此地後發現此處是修行的絕佳之地,四周群山環抱,氣勢壯觀且荒無人煙,這個寺廟的建築佈局也很獨特,是按照北斗星的形狀,將各座殿宇依山而建,故而在寺廟的入口處就是北斗星形的勺子把處。

順著山勢前行,目前大部分建築都已經修繕如初,有山門殿、接引殿、靈官殿等等都具在,而且在寺廟中還有大量的明清石碑,見下圖。

接著前行,到達寺廟中一處叫做佛魔殿的地方,這個便是今天的主角,這個殿傳說就是順治皇帝修行的地方,在店裡目前還重塑一尊順治皇帝和尚樣貌的雕塑,各位上眼。中間的那個就是順治,而雕像後面的壁上的詩文據說是順治帝所做的七言,其中有一句非常有意思,“朕乃山河大地主,江山坐到幾時休?我今撒手歸天去,管他千秋與萬秋。不管此事是真是假,不妨礙這位皇帝的兒子康熙皇帝在歷史舞臺上風生水起。

也許,歷史上的這些迷案,正是歷史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謝謝各位觀看。


老豬的碎碎念

順治帝身體羸弱,又放縱情慾,患上嚴重的神經衰弱症。睡覺時單人獨室,臨睡前讓所有的人都出去。若聽到一點動靜就一夜睡不著,睡早了不行,熬過半夜困極了方能入睡。

他為最寵愛的董鄂妃病逝,哭的死去活來,甚至尋死覓活;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讓學士撰擬祭文,命朝中大臣、皇親國戚都去哭喪;讓30名太監和宮女為董鄂妃殉葬,去陰間侍候他的愛妃;還令官員服喪一月,百姓服喪三日,真是荒唐透頂!

順治帝十分信奉佛教,與著名高僧玉林、木陳、溪森等過往甚密。董鄂妃的病逝,順治帝對她感情的創傷沒法彌合,看破紅塵,決意孑身修道,於1660年(順治十七年)請僧人溪森為他履行淨髮儀式。溪森的師傅、玉林法師聞訊趕到北京,讓徒弟們架起柴火要把溪森燒死。順治只好說我不出家了才救了溪森一命。順治帝於年底病倒,很快又染上天花。他讓玉林為他念經祈禱,又把平日最親暱的太監吳良輔送到法源寺剃度作為他的替身。

1661年(順治十八年)農曆正月初二,順治帝病情惡化。正月初六子時,順治傳召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到養心殿,他說朕患痘(天花),勢將不起,速草詔書。他掙扎著將遺詔修改了三遍,天亮時才定稿,初七傍晚就死了。溪森有本書中記載了在景山壽王殿前舉行法會,將順治帝火浴(火化)之事,說明病逝。

關於順治帝出家的說法主要源於《順治演義》、《順治與康熙》等野史中,說他脫去龍袍換上袈裟,去五臺山修身向佛,說得有鼻有眼。尤其是當時著名才子吳偉業(梅村)寫的《清涼山贊佛詩》,文中影射順治帝在五臺山修行,用“雙成”的典故和“千里草” 代“董”姓,暗指董鄂妃即一代名妓董小宛。由於吳偉業的詩素有“史詩”之稱,而吳苦苦戀著的又是與董小宛齊名、才高氣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眾多。(網絡圖片)


天寧閣



順治皇帝可能出家了嗎?不可能。

順治確實動過出家的念頭,但沒有能夠實現這個目標。

在董鄂妃的孩子和她本人死之後,順治皇帝正處在一生最苦悶的時候,內政方面他的許多政策都因為滿清貴族的反對而無法實施,外部又因鄭成功等人在南方的反抗一團糟,這個時候,他自己的身邊也到了崩潰的邊緣。

順治皇帝非常信奉佛教,與許多佛教高僧都是好朋友。處在這樣的關頭,他想出家當皇帝,於是找了佛門師弟茆溪森(順治向玉林琇學佛),讓他幫自己剃度出家。

1660年10月15日,玉林琇到了北京城,得知這個消息後,指揮眾僧架火要燒死茆溪森。順治皇帝見狀,只好取消了出家計劃。

過了幾天,孝莊皇太后和玉林琇商議後,勸順治說:你如果出家了,和佛祖的關係如何處理?你是現在佛,佛祖是過去佛。現在佛不拜過去佛,兩佛如何自處?如果不拜佛祖,又如何是真出家?修行在於修心,救治天下也是修行,並且是最大的修行,還是好好當皇帝吧。

順治無奈只能接著當皇帝了,雖然他不情願。



順治的一生表面上看光鮮無比,實際上無比苦悶。

年少時,由多爾袞當皇父攝政王,代替順治治理天下,順治不過是一個傀儡。

多爾袞死後,順治嚴厲處罰了多爾袞,對他採取了削除封號爵位、罷撤廟享諡號、籍沒家財等身後懲處。


開始親政的順治,以為自己的春天來了。順治從小學習的都是漢家文化和統治理念,他希望能改變八旗的貴族議政制度,推行漢家的皇權專制制度;把貴族民主制度變成獨裁專制制度,大大加強皇權,取締貴族手中的權力。

然而雖然多爾袞死了,但其背後代表的貴族勢力還在。他們不願意看到順治奪走他們手中的權力,包括順治不讓他們搶佔漢人土地這樣的事,更是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更加激起了他們的反對。

如果不是孝莊皇太后在中間協調,可能滿清高層內部,就有可能上演一出政變奪權大戲。

最終雙方各讓一步,順治不再改革,那些貴族也不要再逼順治,畢竟南方還有許多反對清政府的勢力存在,這是他們共同的敵人。



再回過頭來看順治,從小孝莊皇太后對他是溺愛至極,加上打小就是皇帝,順治沒有接受過挫折教育,內心從來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用錄代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的話,就是一個巨嬰,身邊長大成熟,心理只是一個小孩子的狀態。

年少時順治被多爾袞打壓,娶個老婆自己又說了不算;長大了還是萬事不能自己做主,表面上是皇帝,什麼事還要受到各方面勢力制約,他心中有很強的挫敗感,只有佛教和女人給他安全感。

然而出家是出不成的,最愛的女人也死了,難道是上天在懲罰他嗎?

順治皇帝的內心崩塌了,精神支柱也沒了。本來身體就不太好的他天天在情色過中度過,更加加重了他身邊的衰弱。

滿清的歷代皇室成員對於天花都沒有什麼免疫能力,天花就象惡魔一樣,困擾他們了二百多年,順治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感染了天花。

死對他來說,應該也是一種解脫。

順治的死對於孝莊皇太后來說,也是一樣教訓,讓他明白應該怎樣教育一個孩子,康熙就是孝莊教出來的另一個樣本。


新知傳習閣

有這麼一種說法,順治皇帝是被鄭成功炮火炸死的。

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皇帝的死很單純,也很安靜: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

那是發生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

順治皇帝的死,太過安詳,也太過意外,於是乎,民居的各種離奇的說法四起,有的說是得了天花,有的說是為愛出家五臺山,有的甚至說是神秘失蹤。

然而記載如此稀少簡單,事情必然有蹊蹺。而這種傳聞,卻在福建南部以一種貼合當地歷史的方式流傳開來。

滿清入關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南推進,一路上勢如破竹勢不可擋。然而,滿清在進入福建後,卻突然遇到了障礙,那便是偏安東南,雄踞海疆的鄭芝龍勢力。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已然降清的明臣,也是鄭芝龍的泉州老鄉洪承疇向清徵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提出招降鄭芝龍的建議,並親自與招撫福建御史黃熙胤(泉州晉江人)寫信勸鄭芝龍投降。

在遭遇到一連串的軍事壓力和威脅後,鄭芝龍動搖了。鄭芝龍之子鄭成功一再苦勸:“若父親一去不回,孩兒將來自當為父報仇。”

鄭芝龍投降後,鄭成功仍收拾舊部在閩南一代繼續抗清,而鄭芝龍也遭遇滿清的背信,被強遷至北京,並被編入漢軍正紅旗。順治五年(1648年)八月,鄭芝龍以歸順之功封一等精奇尼哈番,順治十年(653年)五月,晉封同安侯。

而同時滿清命鄭芝龍派人送海澄公敕印入閩,招降鄭成功,且派遣其弟鄭世忠持鄭芝龍書再勸之。結果是鄭芝豹、鄭彩皆降,唯鄭成功均堅辭不受。

更“可惡”的是,鄭成功非但不降,還派兵攻下漳州、泉州等地,令滿清什麼不滿,於是囚鄭芝龍於高牆、鄭芝豹於寧古塔以為報復

如此來回拉鋸,鄭成功軍事上連連得利,事情的轉機來自順治十七年,順治帝去世的前一年。

順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巡撫佟國器截獲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議政王大臣會議遂以“通海”罪名擬定將鄭氏斬監候,改為流徙寧古塔。

十月初三日,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矯詔令斬鄭芝龍與其親族於燕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學衚衕西口),一說寧古塔,鄭芝龍在北京的一家老小沒有留下一個。而此時,鄭成功已在同年攻下臺灣。

順治十七年正是滿清向鄭軍發起總攻的年份,當時鄭軍大炮打死了一名滿清未確切公佈名號的高級將領,但不知為何,突然間滿清便撤軍不再進攻,並給了鄭成功一個極長時間的空檔以便向臺灣進發。也正是此後數月的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意外身亡,三月初一日,鄭成功在金門祭海誓師,進軍臺灣,十月,鄭芝龍全家被清廷斬首。

如此巧合確實不得不讓人臆想,莫非順治帝也參與了與鄭成功的海戰,併成了鄭軍炮火之下的陪葬,從而引發了鄭芝龍的人頭落地?

只要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興許歷史便是如此呢?


圭海四記

順治帝不管是駕崩了還是出家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突然退出了歷史舞臺的原因,這個原因跟他執政時的歷史環境有有很大的關係:

一,他是被迫退出執政舞臺。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作為少數民族執掌華夏政權的,面對幾萬萬的漢族人,可以說是非常恐慌的,一步走錯很有可能就是身死族滅,這個在滿族高層是知道的,順治帝親政後面對迅速腐化的滿族人,覺得非常危險,如此一來,他也害怕了。我們都知道,福臨沒有經歷過後金最艱難的時候,意志比較薄弱,他想回去,回到東北去。很顯然他的這個想法不會得到滿族人的同意,所以焦慮的順治就使勁折騰滿族人,希望能他們能振作起來,這下就得罪了所有的滿族人了。下面的人可沒有那麼高的覺悟,你皇帝不給我們謀福利,卻在折騰我們,那他們肯定覺得你不是個好皇帝,沒有基礎支持的皇帝該怎麼幹,只能下臺,被死亡、被出家就能說的通了;

二,滿清的政權結構容不下一個想法異樣的皇帝。順治帝繼位非常早,並沒有親身經歷過殘酷的嗣位之爭,加上被多爾袞壓制的時期接收了全面的儒家教育,儒家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深入他心,導致他非常看不慣滿族的一些壞習俗和人倫混亂,他急切的想整頓,也整了,但是沒用,再加上手段又不行,導致他成為滿族裡一個異類;

三,順治帝的心態有問題。從懂事後知道被多爾袞壓制,到親政後沒有自己的嫡系而束手束腳,被那些老將、老一輩看不起,可以說是非常憋屈,憋屈到最後就是神經質,時而狂躁,時而叫嚷著會東北去,這讓下面的人和那些貴族還怎麼玩,而此時的滿族部落性質的貴族會議還有較大的影響力,當貴族會議集體反對他時,他不退也得退了,在封建社會這是非常打擊民心的事,所以只有被死亡了。

縱觀清朝的執政者,對於滿族來說,有三人功在千秋,分別是皇太極、多爾袞和康熙,同時滿族的英雄就是我們漢族,乃至整個華夏的災難,毒害實在是太大了。

以上是個人的觀點,有不同意見別噴,自己發表就行😁


三多學歷史

歷史,1651年正月十二日,清朝順治帝福臨親政,御臨太和殿接受諸王、貝勒、大臣慶賀表文,並頒詔大赦。此後,順位帝在跌宕起伏、紛繁駁雜的10年親政中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順治親政後,實施集權制,籠絡和依靠漢官,整頓吏治,體恤不姓,始行武舉殿試,選拔文武全才,制定行軍律例。充分體現了順治的政治才幹,成為清朝開國時期刻意求治,頗有作為的年輕皇帝。


順治皇帝短短的一生中,共娶了19個妻妾,最討他喜歡的只有董鄂妃一人。他倆的感情是難捨難分,感天地、泣鬼神。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皇貴妃董鄂氏因病去世,順治痛不欲生,心也隨之而去。在蔡東藩的《清史演義》裡寫道:“順治帝經此慘事,亦看破世情,逐於次年正月,脫離塵世,只留重詔一張,傳出宮中。”此外,還有《清稗類鈔》、《清代野史大觀》等書中均有關於順治因董鄂妃去世而削髮出家的故事。


據說清聖祖康熙親政後,曾經以進香為藉口,多次到五臺山看望順治,希望順治回到宮中。又傳說在康熙年間,兩宮西狩,經過晉北,地方上無法準備御器具,卻在五臺山上找到內廷器物。這似呼又是一個順治出家的證據。

但民國時期,明清史專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實》舉出《東華錄》等史書的記載,認為清世祖死於痘疹,沒有出家。


清順治帝是出家,還是駕崩,後人眾說不一。但是有個人最可能知曉,她就是孝莊。並且有史記載康熙不止一次尋找過順治帝,其駕崩或出家的疑案可明瞭的。


石大哥14

順治17年8月,董鄂妃因病去世,順治不顧皇帝的尊嚴,情緒激動,萬念俱灰,僅僅過了4個多月不幸染上天花,導致英年早逝。

官方的說法在《世祖實錄》裡記載得很清楚,順治18年正月初一皇帝就開始身感不適,初七夜崩於養心殿。只是在官方記錄中沒有表明順治的死因,但正如歷史上很多皇家事件可以從當時大臣的筆記年譜裡找到線索認證。


翰林院學士王熙記載順治18年正月初二,皇帝去法源寺看望代他出家的吳良輔,回來後順治就病倒了。另有官員張宸記載朝廷傳諭民間不準炒豆,潑水,才知道皇帝出痘,而且病情嚴重,命王熙至養心殿並告訴王自己患上天花,恐怕不久人世,宜速擬詔書。

張宸記載正月14日,宮裡焚燒皇帝冠袍,器具,百官哭靈,皇太后著黑素袍,乾清門外扶石而泣。

湯若望也有記載,說順治對天花相當恐懼,可萬萬沒想到他自己卻得到這個病,在湯若望知道順治得病後立刻去宮裡請求覲見皇帝,記載中順治於1661年2月5日到6日夜間駕崩。


然而民間不久競相傳說順治因愛妃去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去五臺山當了和尚。“天花去世”只是朝廷為了掩人耳目,更有說法連順治真正去世的時間都有,是在康熙50年。

順治一心想當和尚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順治17年10月在宮裡茆溪森為皇帝舉行了淨髮儀式,只是在茆溪森師父玉林琇要燒死徒弟的要挾下,順治才被迫回心轉意,蓄髮留俗。

可能順治一心向佛,他五臺山出家的說法在民間才多有流傳,在武俠小說裡也是經常使用的情節。順治的兒子康熙一生6次西巡,其中5次去五臺山,就被認為是看望父親。

只是康熙在他繼位22年後才第一次到五臺山,那是1683年,如果真的探望父親為何早些不去,康熙是強勢皇帝不會有所羈絆的。他去五臺山禮佛實則是為了鞏固滿蒙聯盟,在清代歷代皇帝看來,蒙古各部是比土石所建的長城更能起到屏障的作用。

五臺山有內地最大的喇嘛廟群,而蒙古各部貴族和百姓經常去朝聖,康熙為了團結蒙古部落,也非常尊崇喇嘛教,所以康熙的五臺山之行是出於統制的政治需要,有著更深層次的目的。

康熙42年後,清政府在河北承德修建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便於蒙古各部落的朝覲,建成後康熙就不去五臺山了,也能說明些問題。

更有離奇的說法是順治死於1661年2月清軍攻打廈門思明港時死於鄭成功的炮火。這個說法起源於《延平王起義實錄》來自鄭成功的後人,可謂石破天驚。

但這畢竟首先是孤證,鄭成功的《先王實錄》裡沒有記載這事,南明張煌言在給永曆的奏摺裡也沒有提及,這樣的大捷事件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一針反清復明的強心劑,不可能只記在一本實錄裡,而其它官方文件諸如史稿,地方誌和私人筆記都找不到隻言片語。

清代在這一段時期,南明勢力已經苟延殘喘,鄭成功也無力在戰略上威脅的清政權,清廷還有許多能獨當一面的將軍,南方這些抵抗還不足以讓順治御駕親征,順治沒有必要去南方打仗。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順治皇帝是清朝第一個進入中原的皇帝,駕崩時,還不滿24歲!

一代皇帝,竟然如此短命?

是出家了?還是另有隱情?

歷史的真相,往往讓人十分的著疑。

據史書記載,順治駕崩後,其陵墓為清東陵孝陵。

可後人在他的清東陵孝陵中,只發現了一副空棺,這也就是說明,真正的順治帝,是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了。

日後的光緒帝在日記中也寫了順治皇帝是出家了;

順治後的康熙在位期間曾經五次出訪五臺山(順治出家的地方)……



這就讓我們奇怪了,他身為皇帝,上上下下要處理的事情,數不勝數,應該忙的走不開,加上清朝的政權剛剛建立,還有許多的制度需要完善。

好,你順治皇帝到好,扔下這一切,一個人出家去了,什麼都不管了,這也太不負責了吧!

原來啊,順治皇帝其實一直是個傀儡,在政治上沒能取得什麼成就。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身於愛情。

順治皇帝成了一位痴情皇帝,屬於那種“愛江山更愛美人”,追求純真愛情的人,他對愛情專一,願為心愛者拋棄一切。



後來,董鄂氏早逝,使讓他徹底看破紅塵,萬念俱灰。認為“財寶妻孥,人生最貪戀擺撥不下底,朕於財寶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覺風雲聚散,沒甚關係”。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成可靠。”

一個來自四線城市,非985、211學校的偽文藝青年。20歲、大一,敢想敢做更敢拼!


有書之後

福臨最寵愛的妃子皇貴妃董鄂氏因喪子之痛,於1660年9月猝死[138]。福臨為此悲痛欲絕,沮喪了數月,直至他於1661年2月2日染上天花[138]。1661年2月4日,福臨急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福臨的知己)和原內閣學士麻勒吉到自己身邊,口述遺詔[154]。同日,他7歲的皇三子玄燁可能因為從天花中倖存下來而獲立為皇太子[155]。皇帝於1661年2月5日崩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終年22歲[138]。

滿族人對天花病毒沒有免疫,一旦感染天花,幾乎只能等死,所以他們對天花的恐懼甚於其他任何疾病[156]。最遲1622年,他們建立了一個機構,用於研究天花病例,隔離患者避免傳染[157]。在天花流行之時,皇室成員為保護自己免受感染,定期進入避痘所[158]。福臨之所以感染如此可怕的疾病,是因為他年輕,而且居住於附近有傳染源的大城市[158]。而事實上,根據記載,在順治年間,至少有九次天花在北京爆發,每次爆發,都迫使福臨搬到保護區。保護區為北京南部的狩獵場南苑,此前多爾袞已於17世紀40年代在那裡建立了一所避痘所[159]。儘管有這樣的預防措施——例如規定迫使感染天花的漢族居民搬出城市——但此疾病仍舊擊倒了小皇上[160]。

偽遺詔

鰲拜於1661年2月5日受任為輔政大臣,輔佐7歲的新君玄燁。

“\t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茲矣。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賓,教訓撫養,惟聖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極,高厚莫酬。惟朝夕趨承,冀盡孝養,今不幸子道不終,誠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考賓天時,朕止六歲,不能服衰絰行三年喪,終天抱恨惟侍奉皇太后順志承顏,且冀萬年之後,庶儘子職,少抒前憾,今永違膝下,反上厪聖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宗室諸王、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孫,為國藩翰,理宜優遇,以示展親。朕於諸王貝勒等,晉接既疏,恩惠復鮮,以致情誼暌隔,友愛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滿洲諸臣,或歷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托,盡厥猷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國,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而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朕夙性好高,不能虛己延納,於用人之際,務求其德與己相侔,未能隨材器使,以致每嘆乏人,若捨短錄長,則人有微技,亦獲見用,豈遂至於舉世無材,是朕之罪一也。設官分職,惟德是用,進退黜陟,不可忽視。朕於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不即罷斥,仍復優容姑息如劉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誠可謂見賢而不能舉,見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國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錢糧,盡給宮中之費,未嘗節省發施,及度支告匱,每令會議,諸王大臣,未能別有奇策,祇議裁減俸祿,以贍軍餉,厚己薄人,益上損下,是朕之罪一也。經營殿宇,造作器具,務極精工,求為前代後人之所不及,無益之地,糜費甚多,乃不自省察,罔體民艱,是朕之罪一也。端敬皇后於皇太后克盡孝道,輔佐朕躬,內政聿修。朕仰奉慈綸,追念賢淑,喪祭典禮過從優厚,不能以禮止情,諸事逾濫不經,是朕之罪一也。 祖宗創業未嘗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國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設立內十三衙門,委用任使與明無異,以致營私作弊,更逾往時,是朕之罪一也。朕性耽閒靜,常圖安逸,燕處深宮,御朝絕少,以致與廷臣接見稀疏,上下情誼否塞,是朕之罪一也。人之行事孰能無過?在朕日御萬幾豈能一無違錯?惟肯聽言納諫則有過必知。朕每自恃聰明,不能聽言納諫。古云:‘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於斯言大相違背,以致臣工緘默,不肯盡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過,每日克責生悔,乃徒尚虛文,未能省改,以致過端日積,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年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伊等皆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託,其勉矢忠藎,保翊衝主,佐理政務。佈告中外,鹹使聞知。\t”

— 《清世祖遺詔》

2月5日夜間,福臨的遺詔頒示天下,特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人為了他年幼的兒子的輔政大臣,此四人都曾於多爾袞死後幫助濟爾哈朗肅清朝廷上的多爾袞勢力[161]。很難確定福臨是否確實任命四位滿洲貴族為輔政大臣,因為福臨的遺詔顯然被昭聖慈壽皇太后和此四人所篡改[162]。福臨在遺詔中表示,他在施政之中偏向任用漢族大臣而且疏遠了滿洲官員(自己過分信用宦官,袒護漢官),忽視了滿洲親貴和滿洲傳統,對皇貴妃的精神投入超過了對自己的母親[163]。儘管福臨在位時經常發佈罪己詔,但這份遺詔中所譴責的政策自他親政以來對清政府至關重要[164]。被稱為鰲拜輔政的1661年末至1669年間,該遺詔給了四位輔政大臣“皇權外披”,使他們的親滿政策得到支持[165]。

身後

由於朝廷沒有明確宣佈皇帝的死因,很快便流言四起。坊間傳言福臨其實未死,而是因為對愛妃之死過於悲痛或是四位獲任為輔政大臣的滿洲貴族發動了政變,他退位隱居佛教寺院,匿名為僧[166]。因為皇帝於17世紀50年代成了佛教禪宗的狂熱追隨者,甚至讓僧人進入皇宮,這些流言似乎不那麼令人難以置信[167]。中國現代歷史學家認為福臨出家之謎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168]。但一位僧人記錄說1661年2月初皇帝因感染天花而健康嚴重受損,而在皇帝的葬禮上有一名妃子和一名侍衛為其殉葬,由此來看福臨之死應該並非假象[169]。

福臨的遺體被安放在紫禁城,受到為時27天的哀悼,1661年3月3日,一支規模宏大的行進列隊將福臨的遺體運送至景山(紫禁城北部的一個小丘), 之後大量貴重物品在葬禮上被燒掉[170]。距離葬禮僅兩年後的1663年,福臨的遺體被運到他最後的安息之地[171]。與當時的滿洲習俗相同,福臨的遺體在火化後安葬[172]。他的骨灰安葬在北京東北方的昌瑞山,後來通常稱為清東陵[173]。他的陵墓孝陵是建在那裡的第一座陵墓[1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