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戎馬一生,最後冤死沙場,誰為其背鍋?

浪花淘盡英雄,在歷史的巨浪和洪流中,有太多太多無名小卒成為了歷史進程中的炮灰,也有太多的英雄豪傑在風雲變幻的崢嶸歲月裡,被時間的車輪碾壓得粉碎。無名有名他們都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用自己的人生抒寫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馬援戎馬一生,最後冤死沙場,誰為其背鍋?

有這麼一位將軍生而為戰,一生在戰場上度過大半時光,死也死在戰場上,這位將軍就是馬援。

據《後漢書》記載,馬援常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有遠大的志向,“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他說到做到,直到62歲時還在帶兵打仗,最後戰死在沙場。“馬革裹屍”從此也成為了願為保衛祖國而戰死沙場的豪邁壯語。著名學者陶行知有一個座右銘即:“大丈夫當學馬援,為國為民,馬革裹屍。”就是這樣一位戰功卓著的東漢開國名將,死後還遭小人陷害,蒙受不白之冤,始終未入創立中興大業功臣之列。
馬援戎馬一生,最後冤死沙場,誰為其背鍋?

據《資治通鑑》記載:馬援在前線交阯給兩個侄子寫了封信,信中告誡他們:杜季良(京城官員)這個人豪俠好義,清濁皆交,我不希望你們效法他。如果一味效法他,就會墮落成紈絝子弟,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這封諄諄教誨侄子的家信,不料被杜季良的仇人看見和利用,以此上書控告杜季良“行為輕浮,惑亂群眾”。說伏波將軍馬援都從萬里之外寫信告誡侄子不要學他,而梁松(皇上的女婿)等人也與他交往結納,像杜季良這樣輕浮欺詐之人,勢必敗壞和擾亂國家。奏書呈上後,劉秀下令免去杜季良的官職,並召見梁松痛責,從此,梁松怨恨馬援。

公元49年,馬援奉命討伐武陵蠻族,在今貴州一帶作戰。由於氣候環境惡劣,戰鬥十分艱苦,許多士兵因瘟疫死去。馬援也得了疫病,但他仍堅守在前線指揮作戰,直至病逝。馬援死後,梁松羅織罪名陷害馬援。當初在交阯時,馬援常吃薏苡的果實(即薏苡仁,或稱薏米,既可以食用,亦可入藥) ,說可以輕身益氣,驅除瘴氣,撤軍時裝了一車回來。梁松上書讒毀他,說先前裝運回來的都是明珠文犀。劉秀大怒,追回了馬援的“新息候”印綬。馬援的妻子害怕,不敢把靈柩運回宗族墓地,草草葬在了西域。


馬援戎馬一生,最後冤死沙場,誰為其背鍋?

公元58年,漢明帝劉莊繼位。為了紀念和表彰“光武中興”大業的功臣們,就在南宮雲臺畫上28將(老百姓訛傳為天上28星宿下凡)的肖像,唯獨馬援不在其列。馬援的無端蒙冤的故事悲壯而悽慘,它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如果說今天當我們的時代還需要馬援那種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的時候,難道還要馬援冤情的悲劇再次上演嗎?這正是:一封家書起波瀾,忠臣無端被蒙冤。雖然小人罪可誅,薏苡明珠豈難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