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宋朝时,文庙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称为“文宣王庙”,文庙里有孔子的七十二门徒陪享。武庙祭祀的是姜太公吕尚,称为武成王庙。与文庙相对应,官方评选出陪祭武庙的七十二将。

《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西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 、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 李光弼 人等二十九人; 四档西庑东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 等三十三人。

前面几篇说过了一二三档的武将,这篇咱们来介绍四档的武将。

四挡(41-50):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菏泽市定陶区)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有《吴子兵法》传世。

唐肃宗时,吴起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在《吴子兵法》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田单(tián dān)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管理市场的小官)。齐国危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击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因功被任为相国,并得到安平君的封号。据《战国策》所述,田单后为赵将,受封都平君。赵国用三个大城市加上一些小村城镇共五十七个送给齐国换来田单,田单为赵国攻下燕国三座小城。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安平君田单”。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赵奢、廉颇、李牧、王翦而已。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赵国邯郸人(今河北邯郸),赵武灵王之子,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后埋在邯郸市区西北十五公里处的紫山地区。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奢曾对平原君赵胜提过自己曾经亡命入燕,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为上谷守。

据《战国策》记载,阏与之战后,田单曾与赵奢论兵。田单与赵奢的主张相反,认为兵士数目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兵士数目多会影响国内农耕,造成粮食供应困难,是“自破之道”,因为古代帝王的兵力不过三万,便可令天下诸侯臣服,但赵奢却认为当时必须具有十万、二十万兵力才足够“服天下”,这也是田单不服气赵奢的地方。

不过赵奢随后表示,古代天下分为万国,最大的城不过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过三千家,用三万兵攻或守,对将帅来说没有困难。可是当时存世的,只有战国七雄,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可谓比比皆是。以三万兵野战未可言必胜,围城更加不用指望。他认为田单不只不懂得用兵,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更少得可怜。田单听了,感叹自己没有想得这么深远。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赵马服君赵奢”。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廉颇、李牧、王翦而已。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王翦(出生和逝世时间不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王翦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作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王翦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战功最大。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秦将王翦”。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赵奢、廉颇、李牧。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彭越(?—前196年),别号彭仲,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开国功臣、诸侯王,秦末聚兵起义,初在魏地起兵,后率兵归刘邦,拜魏相国、建成侯,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后因被告发谋反,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灭三族,枭首示众。

彭越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正规使用游击战战术的军事家,可以说是游击战的始祖。论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他不如韩信,但论功绩,他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楚汉战争中,正是由于他率部在楚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打击楚国的补给,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使楚军的粮食装备得不到补给,也给了前线汉军不被项羽歼灭的机会,楚汉战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后方游击战的基础上,才在最后的垓下之战中有机会歼灭项羽麾下疲惫的部队,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汉梁王彭越”。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沛郡丰县人,西汉时期的军事家、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条侯周亚夫”。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龙城大捷: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首次带兵出征。汉军一共四路出兵,三路溃败无功,只有卫青一路胜利,奇袭了匈奴圣地龙城,俘虏700人,取得胜利。被封关内侯。

收复河朔: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朔方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

奇袭高阙: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包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卫青官拜大将军,汉军所有将领归其统辖。

二出定襄: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斩获万余人。

漠北大战

:元狩四年(前119年)两路出兵,远涉漠北,和单于兵相遇,卫青以武钢车结阵,以弱胜强击败单于主力。

卫青和霍去病关系亲厚,漠北大战时,李广因丧失了立功封侯的最后机会,以及迷路的过失将会受到的军事审问自尽。一年后(元狩五年),继承其父郎中令的李敢怨恨卫青,击伤了大将军。卫青没有追究这件事,霍去病知道后,没多久就射杀了李敢为亲复仇。

霍去病在去世前和公孙贺等人请立三子封王,以维护太子刘据的地位,也可以看出他和卫青的政治立场的一致。

卫青、霍去病都因军功封侯,为国做出重大贡献。所以即使卫皇后失宠,二人在朝廷的地位也丝毫未受影响。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西汉时赵氏族长。

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七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等职。他率军击败武都氐族叛乱,并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汉昭帝死后,与霍光等拥立汉宣帝,封营平侯。累官蒲类将军、后将军、少府。神爵元年(前61年),计定羌人叛乱,并开展屯田。

赵充国晚年致仕后,仍常参与议论“四夷”问题。甘露二年(前52年),赵充国去世,年八十六。谥号“壮”。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在平叛战事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这完全符合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他的主张受到朝廷大臣和宣帝的一致反对,但他无所畏惧,反覆上书说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终于为宣帝和大多数朝臣所接受;其次,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确为深谋远虑之议,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因此他不仅是一代名将,而且是享有盛誉的军事家。

赵充国一生的主要功绩集中表现在晚年,七十三岁时,主动领兵出征,七十九岁凯旋回京,以如此之老龄,顶风冒寒,坚守边境,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也许与此有关,他在征战中过份强调“穷寇勿迫”,因而曾放弃痛歼先零羌的战机。赵充国退休之后,朝廷每遇边防大事,便请他参加谋划。赵充国去世后,宣帝以他功高盖世,在未央宫中画了像,供人瞻拜、纪念,成帝刘骜继位后,又命黄门侍郎扬雄在画像旁题诗赞扬。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寇恂(?-36年),字子翼,汉族,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

寇恂出身世家大族,原是新朝上谷功曹,后与耿弇一起投奔刘秀,被任命为偏将军、承义侯。此后,寇恂镇守河内,治理颍川、汝南,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称帝后,寇恂任执金吾,封雍奴侯。建武十二年(36年)病逝,谥号威侯。

光武帝南征,寇恂跟随,直至颍川。盗贼见寇恂到来,全部投降,根本不用任寇恂为太守。光武帝所经之处,百姓们纷纷遮道请求,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光武帝只好命寇恂暂驻长社县,镇抚吏民,受纳余降。 [11]

寇恂治理颍川有政绩,离任后随帝再至至颍川,百姓请求再借寇恂留任一年。后就用“借寇恂、借寇”表示挽留地方官,含有对政绩的称美之意。

公元60年(永平三年),汉明帝命人绘二十八功臣像,挂于南宫云台,其中寇恂名列第五。

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执金吾雍奴侯寇恂”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寇恂亦位列其中。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贾复(9年-55年),字君文,汉族,南阳冠军(今河南省邓县西北)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三位。

贾复儒生出身,新朝末年聚众加入绿林军。归顺刘秀后,随其击信都、攻邯鄣、战真定、破邺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战功赫赫。

建武三年(27年),贾复出任左将军。建武十三年(37年),定封胶东侯,食邑六县。

贾复虽然出身文士,但是临阵果敢、身先士卒,在东汉中兴功臣中以勇武见称。

刘秀到信都后,拜贾复为偏将军。同年五月,刘秀平定王郎,贾复因功迁都护将军。后来在攻击青犊起义军的战斗中,贾复大战先登陷阵,所向披靡,大败敌军,诸将都不得不信服他的神勇。

25年(建武元年)四月,贾复在真定大战五校起义军,深受重伤。刘秀大惊说:“我之所以不让贾复担任与主力部队配合作战的将领,是因为他轻敌。果然,失去了一位名将。听说他妻子怀了孕,如果生的是女儿,我就让儿子娶她,如果生的是男儿,女儿就嫁给他。总之,不让他为妻子儿女担心哩!”不久,贾复伤病痊愈,在蓟城追上刘秀,并随军攻破邺城。

同年六月,刘秀称帝,贾复拜执金吾,封冠军侯。不久,贾复渡黄河攻打洛阳朱鲔,又大战白虎公陈侨,连战连胜。26年(建武二年),贾复加加穰、朝阳二县食邑。

此时,在南方还有许多更始政权中的大将没有投降,其中包括郾王尹尊。刘秀帝召集诸将商议,并问谁敢前往。贾复慨然回答说:“臣请命攻击尹尊。”刘秀笑道:“执金吾去攻郾王,我还有什么忧虑呢!大司马应去攻宛。”于是派遣贾复与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攻打尹尊。不久,尹尊投降。贾复又率兵东打淮阳太守暴汜,暴汜投降。同年秋,贾复又平定召陵、新息。

27年(建武三年),贾复迁左将军。同年,贾复在新城、渑池连破赤眉军,与刘秀在宜阳会师,迫使赤眉投降。

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41-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