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必朝之地——法雨禪寺

法雨寺是普陀山第二大寺廟規模僅次於普濟寺,因位於普濟寺的後山又叫後寺。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後毀於戰火。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2006年05月25日,法雨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必朝之地——法雨禪寺

法雨禪寺建築佈局依山取勢,分群遞升,宏大高遠,氣象超凡。其中九龍殿最為輝煌,該佛殿是從南京明故宮整體搬遷而來的,為目前中國寺院建築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殿。殿內有普陀山三寶之一的“九龍藻井”,精工巧作,栩栩如生,藝術價值極高,為國家級文物。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必朝之地——法雨禪寺

進山門有個九龍壁,石壁高2米長12米,由60塊青石拼接而成,九天真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必朝之地——法雨禪寺

過九龍壁,對面是一座重簷歇山式建築,簷間額題“天王殿”,現有的兩座五層石經幢塔為1988年重建時設立。  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兩側豎有旗杆兩根,這也有別於山上其他寺院。據說,其中一根已變換過七八次,而另一根雖常被香客當作神物,剝皮作藥,但仍然巍峨高聳,故有“後寺活旗杆”之稱。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必朝之地——法雨禪寺

天王殿後的玉佛殿面闊三間,外加圍欄,黃琉璃頂,是一座小巧玲瓏的重簷歇山式建築。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禮佛,途經緬甸時請得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潔,雕琢極工。後來被毀,如今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必朝之地——法雨禪寺

御碑殿,殿宇五間,黃瓦蓋頂,造型別致,一磚一瓦都盡顯奢華,殿內供奉的是三世佛,御碑殿的兩側東廂為三聖殿。西側是關帝殿。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必朝之地——法雨禪寺

方丈院,為全寺最高處,二層簷樓房一排共27間,分隔為五個院。中間七間過去為印光法師方丈室,後改為紀念堂。 印光法師(1861~1940年),俗名趙紹儼,被稱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生於陝西,21歲在終南山蓮花洞出家,光緒十九年(1893年),印光隨僧人化聞赴普陀山法雨禪寺,遂在此研究佛經,長達40餘年。後到蘇州靈巖寺建立淨土道場。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必朝之地——法雨禪寺

法雨寺香火非常旺,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陽光透過法雨寺高大樹木,將光灑下,整個寺院籠罩在光斑裡,掩隱下的寺廟顯得神秘而端莊更增添了一絲佛國的感覺!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必朝之地——法雨禪寺

懷著一顆虔誠的禮佛之心,靜心感恩,祈福,聽佛音繞樑,心變的瞬間安靜,身邊都是虔心禮佛的信徒,無不讓你感悟信仰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