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有時候我們表現的那麼的“不懂事”

叛逆,有時候我們表現的那麼的“不懂事”

叛逆,有時候我們表現的那麼的“不懂事”

“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是這麼的不懂事啊?”媽媽在客廳的咆哮聲讓房間裡的兒子心情更加煩躁。

兒子緊閉房門,躺在床上,用被子矇住自己的腦袋,對媽媽的生氣絲毫不理會。

過年,原本高高興興的回家,沒過幾天就演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自己因為沒找對象,被父母和親戚步步緊逼,於是,自己就索性不出門,要麼早晨就不起床,要麼就外出不回家,可是,不管怎麼樣,總會被父母嘮叨,今天,終於爆發了。

這樣的事情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

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你竟然變成了父母眼中不懂事的孩子了?

叛逆,有時候我們表現的那麼的“不懂事”

曾經,你可能因為學習成績優異,因為跟父母出門的時候表現的很有禮貌,因為你總有辦法讓鄰居家哭泣的小弟弟破涕而笑,總之,那時候你是父母的驕傲,你是別的家長眼中的榜樣。

現在想來,那個時候的生活真的很美好,雖然那個時候你還不懂得生活,但是隻有你知道,那個時候跟現在真的是不一樣的,而這種差異讓你感嘆自己長不大該多好啊!

可盜夢空間終歸是一場電影,睜開眼世界還是這樣一個世界,哪怕你睜眼前做了無數遍的推算。

其實,你跟父母的矛盾同樣是你跟這個世界的矛盾,而你跟父母的對抗同樣是你在跟這個世界對抗,只不過你沒有意識到而已。

一個矛盾在你看來會有無數個理由,但在父母那裡,只有一個理由:你沒有聽我的

這樣說來也許是有點不講理,但是在很多事情上,你是沒辦法跟父母講理的,不是因為他們代表了世界,而是你選擇站在了對立面,不管是他們的對立面還是世界的對立面。

叛逆,有時候我們表現的那麼的“不懂事”


許多人都覺得叛逆是發生在每個人年少時期的,其實大多數人一生都是在叛逆期。

年少的時候,你“叛逆”並不是想標新立異,你只是開始了認識世界,開始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外婆講的故事裡的那個樣子,你急切的想要去探索這個到處都充滿著未知的世界,好逃離父母給你蓋好的城堡。

也許年少時期的“叛逆”根本就不是叛逆,而是一種探險,你第一次知道了打架的熱血,第一次知道了酒醉的豪情,第一次知道了一直牽掛的女孩一直在身邊的感覺,那是戀愛的滋味,而這些,都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叛逆”。

叛逆,有時候我們表現的那麼的“不懂事”


成長的殘酷就在於人總是在付出代價之後才知道後悔。

也許,你用盡了一輩子的運氣也能贏一回,上學時你喜歡的那個女孩子最後穿上了潔白了婚紗站在了你的身邊,當年你們雙方的父母和老師千方百計的想把你們拆散也終究沒能得逞,而你們的父母也從怒氣衝衝變成了笑臉盈盈,你們的婚禮也請了當年的班主任,並讓他給你們做了證婚人,你們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因為你們覺得只有他才有資格,而這個曾經想方設法拆散你們的班主任也給你們送上了最真摯的祝福,還在臺上跟大家講當年你們都是怎麼想方設法的對抗父母老師的,惹得臺下的人大笑,而站在旁邊的你們卻怎麼也笑不出來,因為你們看到了班主任眼角的淚光。

這樣的事情也有發生,但是卻不一定發生在你身上,你就算是賭上一輩子的運氣也不一定有這麼好運。

叛逆是需要代價的,而你不一定能接受的了代價。

就像你到了該結婚的年齡還沒有結婚,你不僅要頂住家裡的壓力,還要經得住身邊已經結婚的人那種出雙入對的誘惑。

不過這就成了“不懂事”,這也是叛逆。

你不想碌碌無為的度過這一生,所以你想跟別人有點不一樣,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但是這樣你只是跟自己過不去而已。

叛逆,有時候我們表現的那麼的“不懂事”

年少的叛逆是為了探索世界,而成年後的叛逆,我們應該是為了保持思考。

而保持了思考,才能讓你的“叛逆”看起來不是叛逆,說白了就是拒絕一成不變的生活,你覺得不折騰就不是在生活,而是在生存。

以前看到過一句話,“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出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其實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你窮其一生的“叛逆”就是為了證明給這個世界看,可這個世界一直在等你“幡然醒悟”

父母只是這個世界的代表,所有的矛盾不過是你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

所以,有意識的“叛逆”,才能讓我們的行為顯得合乎情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