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上)韋力撰

朱棣能夠推翻侄子朱允炆的天下,當然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人對該事厥功甚偉,此人即是姚廣孝,而“廣孝”之名正是朱棣奪取天下之後,賜給此人者。

姚廣孝幼年時即已出家,田藝蘅所撰《留青日札》卷二十七中稱:“廣孝,幼名天禧,長洲人,世醫。從相城道士席應珍。席通儒,多異術。質敏,盡得其傳。嘗白父不願醫,願仕以顯父母。父不從。一日入城,見僧官騶從之盛,嘆曰:‘僧亦富貴如此邪?!’元壬辰年,遂出家,入裡之妙智庵,改名道衍。”

姚廣孝本名姚天禧,他是蘇州人,祖上世代行醫。他在小的時候曾經跟隨道士席應珍學習,席應珍對儒術、卦術都很在行,故姚天禧從小就學會了這些。然而姚天禧卻不願意學習祖業,他跟父母說不想學醫,想去考取功名,給家族帶來榮耀,但不知什麼原因,父親不支持他的這種想法。某天,姚天禧因事進城,見到當地的僧官出行陣勢頗大,這讓天禧很羨慕,於是一咬牙就出家了,法名為道衍。這一年,他年僅十四歲。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上)韋力撰

姚廣孝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民國間有正書局石印本 1

此後的道衍在多個寺廟內掛單。明洪武八年夏,朱元璋下令讓一些名僧進京考試,姚廣孝也在受徵之列,而後他通過了禮部的考試,並且在京結識了高僧宗泐。洪武十五年,與之關係密切的宗泐已經升為了左善世,朱元璋讓宗泐推薦有名望的高僧,宗泐總計舉薦了三人,其中之一就是道衍。經過朱元璋的批准,道衍被任命為北平慶壽寺主持。

朱元璋為什麼讓宗泐推薦三位高僧來京呢?原來這一年馬皇后去世了。馬皇后乃是紅巾軍元帥郭子興的養女,原本沒有任何名氣的朱元璋正是因為娶了馬氏,才在事業上得以發達,最終奪取了天下。故馬皇后的去世令朱元璋很是悲傷,於是朱元璋就想請高僧為馬皇后誦經薦福,沒想到這件事又給另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埋下了隱患。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上)韋力撰

姚廣孝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民國間有正書局石印本 2

對於這件事,道衍在《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記》中有如下說法:“十五年壬戌秋八月,孝慈高皇后崩,列國親王各奏取名僧歸國修崇齋會。於是僧錄司左善世宗泐學(舉)道衍等三名。九月二十四日引至奉天門早朝,太祖高皇帝親選道衍住持北京慶壽寺。”而道衍來京,意外地結識了燕王朱棣,此事在《明史》中有載:“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宗泐時為左善世,舉道衍。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

顯然,《明史》的記載太過簡略。但是道衍結識燕王這件事,的確對中國歷史有著重大影響,故後世演繹出許多不同的說法。比如查繼佐在《罪惟錄》中稱:“(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崩,詔十王之國,王與高僧一,諷經禳薦。(道)衍以宗泐薦,得見燕王藩邸,則乘間請曰:‘臣觀大王骨相非常,英武冠世,今皇圖草昧,東宮仁柔,願厚自愛。大王試乞臣府中,臣奉白帽著王。’”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上)韋力撰

姚廣孝序《法華科注》七卷 清同治十一年杭州刻本,序言1

這段話說,道衍趁做法事的機會見到了燕王,直言燕王長相非凡,早晚能夠做皇帝。因為此語中的“白帽著王”乃是一句隱語,“王”字上面加個“白”字,就是“皇”,他以此來暗示朱棣早晚會登基。

對於《罪惟錄》等書上的說法,鄭永華先生認為純屬無稽之談。鄭先生在其所著《姚廣孝史事研究》一書中經過了一番分析,認為就那時兩人的身份來說,道衍不敢跟朱棣說這樣的話,因為這種大逆不道的言論很容易招來殺身之禍,更何況朱元璋在那時已經選定朱標為太子,道衍的這種說法簡直是犯上做亂。但無論怎樣,道衍借為馬皇后祈福的機會結識了燕王朱棣,這倒是一個事實。從此之後,二人有了三十多年的密切交往。而他們初次相識之時,道衍已經四十八歲。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上)韋力撰

姚廣孝序《法華科注》七卷 清同治十一年杭州刻本,序言2

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歲的朱元璋駕崩,而後他的孫子朱允炆登上了帝位,改元建文,而那時朱允炆的各位叔叔都在各地任藩王。這些藩王擁兵自重,朝廷實際上指揮不了,於是朱允炆接受謀臣黃子澄、齊泰等人的建議,開始削藩。燕王朱棣因為勢力大,也在被削範圍之內,面對此況,朱棣開始籌劃對策。《明史》中載:“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乃進袁珙及卜者金忠。於是成祖意益決。”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上)韋力撰

姚廣孝序《法華科注》七卷 清同治十一年杭州刻本,序言3

看來,勸朱棣起兵造反者正是道衍。對於他們之間的密謀,各種記載當然也很多,比如《國琛集》中稱:“時文皇已有密謀,心許公可託,不敢言,試公一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公即對曰:‘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作主。’”

顯然,這樣的說法有著不少的演繹成分。李贄的《續藏書》卷九中則記載了道衍給朱棣出此主意的詳文:“主上猜間宗室,侵漁齊藩,所戮辱囚首隸士伍,蓋五王矣。大王,先帝所最愛也,且又仁明英武,得士眾心,主上所最忌也。夫燕,勝國之遺,而北方雄鎮也。其民習弓馬,地饒棗慄,悉雄薊屬。郡之材官良家子,彀甲可三十萬,粟支十年。大王之護衛精兵,投石超距者,又不下一二萬。鼓行定山東,略河南,勢若建瓴而下,誰為抗禦?大王即不,南機先發,欲高臥得邪?旦暮匹夫耳。”

道衍的這段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三國志》中的隆中對。道衍在這裡幫朱棣分析了自己的優勢與劣勢,而後跟朱棣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的一番說辭終於令朱棣下定決心,而後經過一系列的秘密籌劃,接下來又是幾年的戰爭,朱棣終於打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此後朱棣成為了成祖永樂帝。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上)韋力撰

以《永樂大典》為底本所抄之書《石林燕語》清咸豐四年胡珽琳琅秘室木活字本

朱棣奪取了天下,接下來當然是分封有功之臣。因為道衍的僧人身份,於是朱棣賜道衍恢復本姓姚,同時賜名廣孝。為什麼給道衍起這樣一個名字,按照王鏊在《姚廣孝傳》中的說法是:“複姓賜今名,擬於元之劉秉忠。”而查繼佐在《罪惟錄》中也有著同樣的說法:“按賜名廣孝,亦有由。初元世祖時,授慶壽寺僧聰書以官,復其姓名為劉秉忠,位至太保。道衍欲附於忠後,曰廣孝,位亦至少師。”

劉秉忠乃是忽必烈手下著名的文臣,原本也是一位僧人,但其出謀劃策,使得忽必烈在與眾多皇子之爭中脫穎而出,奪得了天下。道衍所為與劉秉忠極其相似,故而朱棣以秉忠之名,推演出“廣孝”二字賜名。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上)韋力撰

永樂大典.卷981.小兒證治十四.康有為收藏

《永樂大典》的編修跟《文獻大成》有一定的關係。洪武年間,朱元璋命文臣解縉隨侍身邊。解縉注意到朱元璋喜歡翻看《說苑》和《樂府群玉》等類書,於是在洪武二十一年向朱元璋建議,應當編一部更為實用的大類書,以便於皇上使用。《明史》中記載瞭解縉給朱元璋所提的這條建議:“臣觀陛下好觀《說苑》《韻府》雜書,與所謂《道德經》《心經》者,臣竊謂甚非所宜也。《說苑》出於劉向,多戰國縱橫之論;《韻府》出元之陰氏,抄輯穢蕪,略無可採。陛下若喜其便於檢閱,則願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請得執筆隨其後,上自唐、虞、夏、商、周、孔,下及關、閩、濂、洛,根實精明,隨事類別,勒成一經,上接經史,豈非太平製作之一端歟。”

但不知什麼原因,朱元璋並沒有採納解縉的這個提議。此事過了十年,朱元璋又命侍讀唐愚士編纂一部《類要》,然此書還未編完,朱元璋就去世了。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上)韋力撰

永樂大典.卷7078至卷7080.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隆慶時期內府重寫本_頁面_001

姚廣孝:成祖首功,《大典》總成(上)韋力撰

永樂大典.卷7078至卷7080.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隆慶時期內府重寫本_頁面_002

朱棣奪取天下後,又想起父親編書之事,於是在繼位一年之後,命侍讀學士解縉來編這部大書。不過後人認為這是因為朱棣在奪權時殺人太多,此舉是想收攏人心。永樂元年七月一日,朱棣為此指示解縉:“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事(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再,嘗觀《韻府》《回溪》二書,事雖有統,而採摘不廣,記載太略。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楊士奇等纂《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一)

朱棣說,他在翻看一些類書時,感到那些書收錄的內容太少,所以他想編一部包羅萬象的大書,並一再表示這部書以全為上,不要嫌部頭太大。解縉接到命令後,很快組織人馬編出了該書。這部大書到轉年的十一月就已完成,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編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年解縉原本就想為朱元璋編此書,故已經蒐集了大量的文獻底本,現在轉為朱棣編書,而所編又性質相同,故很快就完成了這個任務。解縉將此書獻給朱棣時,朱棣為此書賜名《文獻大成》。

然而朱棣翻閱該書時,卻發現解縉並沒有按照他的指令來執行,因為這部書收羅的內容並不廣泛。解縉是一位儒生,所以更多的是關注儒學經典,對諸子之學沒有太大興趣。可是朱棣卻對天文地理、陰陽術數、佛道兩家之書都有興趣,顯然《文獻大成》未能滿足朱棣的廣博之心,於是朱棣在永樂二年十一月命令姚廣孝重新修纂這部大書。當時主抓此事者,除了姚廣孝,還有刑部侍郎劉季篪以及右春坊大學士解縉,雖然三人共同完成該事,而姚廣孝實為該書的總負責人。《明史》中稱:“解縉等奉敕編《文獻大成》既竣,帝以為未備,復敕姚廣孝等重修,四歷寒暑而成,更定是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