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眼呈三角、形如病虎:姚廣孝小記

姚廣孝,相城(今蘇州有相城區)人。他原本是醫家子弟,十四歲時,剃度為僧人,法名道衍,字斯道。

道衍還曾經敬事道士席應真,得席應真陰陽術數之學。

席應真,即席應珍(公元1301年~公元1381年),字心齋,道號子陽子,常熟人。少辭家學道,真籙丹法,無不洞曉。兼涉儒典,尤精於《易》。釋典方術,皆能旁通。奉母至孝,至葬祭,痛哭如初。

曾經有一次,道衍遊至嵩山寺,精通相熟的袁珙見到道衍之後,大為驚異。

袁珙(公元1335年~公元1410年),元末明初人,字廷玉,號柳莊居士,鄞(今浙江寧波)人,相術奇人。元末,舉家十七人皆死於兵禍,遊海外洛伽山時,遇異僧別古崖,授以相人術。其法以夜中燃兩炬視人形狀氣色,而參以所生年月,百無一謬。著有《柳莊相法》,為今相術之重要工具書。

當時,袁珙曾說道:

“這是一位怎樣奇異的僧人啊!眼呈三角,形如病虎,他的性情,必然嗜好殺伐,這是和劉秉忠一樣的人物啊!”

劉秉忠(公元1216年~公元1274年),字仲晦,順德邢臺人。少時,隱居武安山,遂出家為僧。後居雲中,跟從海雲師應召北上,留侍潛邸(特指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凡征伐謀議,均有參與。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初(公元1264年~公元1294年,共31年),翰林王鶚請改正其衣冠,詔從。遂拜太保,參領中書省事。至元十一年薨,年五十九。

道衍聽袁珙這麼說,大喜。

道衍常從高啟等人遊,他工詩,善書法。

高啟(公元1336年~公元1374年),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屬蘇州)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尤精於詩。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傑”,時論比之為“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明太祖洪武初,因薦舉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力辭不受。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因曾為魏觀作《郡治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著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明太祖洪武(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共31年)時期,朱元璋將十位高僧分別賜給諸王。

道衍在十高僧之列,被朱元璋賜予燕王朱棣。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親政後,為強化權力,採取了一系列削藩(朱元璋有26子,幾乎全都封王。這些叔王,對建文帝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削藩是必行之舉)措施。針對燕王朱棣,建文帝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燕王朱棣在道衍等人的支持與協助下,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發動“靖難之役”。

雙方交鋒的結果: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生死未知、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成為大明王朝的君主。

朱棣執政後,論定靖難功勞,道衍因為功績卓著,被封為太子少師(明、清兩代為正二品)。

雖貴為少師,但是,自始至終,道衍都不肯蓄髮。

據說,朱棣曾賜予道衍兩名宮人。道衍不能推辭,只能接收。一月多之後,道衍仍沒有近宮人之身。後來,朱棣又把兩位宮人召回皇宮。此後,朱棣也就不再強求道衍收納女眷了。

道衍養了一隻雞,每天早上,只要雞一叫,他就馬上起身,朗朗然誦唸經文。

因為治水的事情,道衍曾經回到故土吳地。

吳地有一高士,名叫王賓【初名國賓,字仲光,號光庵,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醫術受學於戴思恭。】,他是道衍的故交。

回鄉後,道衍前去拜訪王賓。王賓知道道衍前來,關起門來,不予接納。

道衍第二次又去見王賓,王賓和第一次一樣,還是閉門不納。

道衍終不死心,第三次去見王賓。王賓才開門相見,他對著道衍說道:

“他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呢?”(當是指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這種行為,一般情況下,是不被接收的。)

王賓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出仕。

在吳地時,有一天,道衍乘坐肩輿,經過閶門(蘇州古城之西門,通往虎丘方向。),他看見酒旗上的字跡非常工整,就問:這是誰寫的?

有人回答,在酒旗上寫字的人,乃是一位少年。

道衍就將那少年召來相見。

看過那位少年之後,道衍對他說道:

“我觀察你的相貌,以後應該可以顯貴,你願意做我的兒子嗎?你家裡還有什麼人呢?”

那少年回答道:

“我家裡還有老母親和小妹妹,少師憐愛我,我願意侍奉您!”

於是,那少年回家辭別了老母,來到了道衍身邊。

道衍迎接那少年時,說道:

“可惜的是,你的年壽不會很大,將來官可以做到四品。”

回到京師之後,道衍帶著那少年去見朱棣,說道:

“我這次出去,收了一個兒子。”

朱棣為那少年賜名,叫繼。這就是道衍的養子姚繼。之後,姚繼就在文華殿陪侍東宮(太子)讀書。

後來,道衍又因為朝廷的差使外出,因為歸途之中染疾,抵達城門之後,道衍因病沒有入城。

病中,道衍命令侍從做好帷幄,並說道:

“皇上將要來探視我!”

很快,御駕就到了。

朱棣見到道衍之後,對他慰勞備至,還賜予他一個金唾盂。朱棣問道衍:

“你有什麼要說的嗎?”

道衍把手放在額頭上,說道:

“季潭在獄中已經很久了,但願皇上能赦免他,放他出來。”

關於季潭,明人都穆《都公譚纂》有載:

“國初,宋學士景濂,精於釋,釋宗泐季潭精於儒,太祖每稱之曰:‘泐秀才,宋和尚。’”

可知,泐季潭當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僧人。

宗泐(公元1318年~公元1391年),明代僧人,字季潭,臨海(今浙江臨海)人,俗姓周。寓意詞章,尤精隸古,虞文靖、黃文獻、張潞公皆推重為方外之交。明太祖洪武初,詔舉高行沙門,高居其首。卒年74。

道衍說完之後,朱棣當即派人將季潭釋放。

僧人季潭出獄的時候,頭髮已經長到覆蓋住了額頭。

隨後,道衍又以手加額,向朱棣謝恩。

幾天之後,御駕又欽至存問。

隨後,道衍就去世了。

姚繼將道衍去世的消息稟告皇上之後,朱棣問他:

“你父親死前,留什麼話了沒?”

姚繼回答道:

“父親希望陛下優厚撫卹臣家!”

朱棣聽姚繼這麼一說,勃然大怒:

“你父親生平和我言談,哪裡會提及私家?”

於是,他就把姚繼驅逐了出去。

朱棣又派人到吳地,接道衍的弟弟、侄子來到京師,賜予他們宅第、金銀、錦緞。這二位都是農夫,非常老實,不是官場上的材料。

朱棣又想起道衍的話來,說是:成了僧人,就與家人斷絕關係了。

之後,朱棣也就不怎麼照顧道衍的家人了。最終,朱棣還是命令,將道衍的弟弟、侄子送回了老家。

明仁宗(朱高熾)初年,姚繼被召為太常少卿(正四品)。他告假回來,在張家灣(當屬今北京)去世,時年四十二。

道衍的祖先,是宋朝時從汴梁(今河南開封)扈從宋室來到吳地的,家居相城(今蘇州轄下有相城區)。

姚氏一家,世代以醫為業。

道衍的父親,名叫姚震卿。

道衍初名姚天禧。

姚天禧曾對父親姚震卿說:

“我不喜歡當醫生;我只想認真讀書,將來出仕朝廷,榮顯父母;如果不能讀書的話,我還願意修習佛法,享方外之樂!”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至正(公元1341~公元1370年,共30年)朝,十四歲時,姚天禧就在家鄉的妙智庵剃度,法名道衍。

道衍遊學湖廣期間,刻苦用心創作詩文,成就甚至超過古人。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下詔,收取高僧道衍,他以病免召。

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朝廷下詔,精通儒學的高僧可以入仕,道衍參加吏部考試,考中,但是他不願意入仕,朝廷賜予僧服,他又回到山林之中。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孝慈高皇后馬氏去世,分封在各地的親王都奏請名僧一同返回封國為皇后修齋。於是,左善世宗泐薦舉道衍等三人。朱元璋親自選定道衍主持慶壽寺。

道衍曾在燕王朱棣府邸二十餘年,禮遇非常優厚。其間,朱元璋還下詔,讓道衍赴京,不久,又讓他回到朱棣處。

明太宗(朱棣,明世宗時,改上廟號為成祖。)發動靖難之變,道衍就是其幕賓。

朱棣即位後,授予道衍左善世。

不久,朱棣又說:

“道衍有功於國,應當蓄髮並加以官爵。”

這個時候,道衍已經七十二歲了。

朱棣還賜道衍名廣孝,即傳名後來的姚廣孝。朱棣另賜予姚廣孝冠帶朝服等,並升任他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同年六月,姚廣孝往蘇松地區賑濟,朱棣還賜他玉帶一條。

姚廣孝雖然在朝中為官,但是,他仍清淨自居。

明仁宗朝,姚廣孝配享太廟。

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太祖、成祖)廟,姚廣孝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有傳。

本文框架,依照明人王鏊《王文恪公筆記》中《姚廣孝》一節。

(全文結束)

「原創」眼呈三角、形如病虎:姚廣孝小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