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一週古詩詞精煉十五題

一、閱讀下面的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渭上秋夕閒望①

潘 閬

秋色滿秦川,登臨渭水邊。

殘陽初過雨,何地不鳴蟬。

極浦涵明月,孤帆沒遠煙。

漁人空老盡,誰似太公②賢。

注:①此詩作於潘閬早年落拓江湖之時。②太公,即呂尚,相傳他垂釣於渭濱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談得極為投機,即拜為師。後幫助武王伐紂滅殷,建立周朝。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詩題中的“渭上”,點明瞭詩歌作於長安;“秋夕”點明瞭具體的時令和時間;“閒望”是悠閒遠眺的意思,暗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

B.首聯寫景、敘事,“滿”字突出了秋意的濃烈,“渭水邊”是詩人選取的登臨之地,為下文詳細具體地描寫秦川秋色做了鋪墊。

C.頸聯中的“明月”二字,照應了詩題中的“秋夕”,“沒遠煙”寫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馳前進的情狀,含有一個時間、空間的變化過程。

D.尾聯使用對比手法,拿“漁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賢”進行對比,同時也揭示出“漁人”悲劇命運的根源在於自身才德不夠。

E.該詩通過對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繪,藉助太公垂釣的典故,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又不願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詩頷聯寫了哪些意象?運用了什麼手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BE [A項“暗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說法有誤,由詩歌內容來看,詩中抒發的並非“閒望”的悠閒之情。C項“寫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馳前進的情狀”分析有誤,“沒”指消失不見,根據“孤帆”可知這是一隻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縹緲的水煙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詩歌意境。從詩中看不出“疾馳前進”的意思。D項“同時也揭示出‘漁人’悲劇命運的根源在於自身才德不夠”分析有誤,尾聯表面是感嘆沒有哪個漁人像太公那樣賢能,實則自嘆不受賞識,沒有太公的際遇。]

2.(1)詩歌頷聯主要寫了殘陽、輕雨、鳴蟬三種意象。

(2)運用視聽結合的手法,“殘陽初過雨”屬於視覺描寫,“何地不鳴蟬”屬於聽覺描寫:靜謐的黃昏時分,一陣小雨剛過,天上掛著一輪西沉的殘陽,四周響起了蟬的鳴叫聲。詩人藉助不同的景物,勾畫出一幅靜中有動、時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畫面。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秋風(其二)

杜 甫

秋風淅淅吹我衣,東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搗練急,石古細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為誰好,早晚孤帆他夜歸。

會將白髮倚庭樹,故園池臺今是非。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詩的第一句直陳題目,寫秋風的聲響,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讓人似感身上寒意,為全詩奠定基調。

B.第二句為詩人遠望所見,逝水滾滾東流,殘日西墜,光線微弱,讓人頓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傷。

C.第三、四句寫秋風起天氣清,風中傳來聲聲急促的戍軍練兵之聲,山高路窄,小徑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詩的前四句重在寫景,詩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見到的,耳中所聽到的,天地四方,暮景處處,寒冷悽絕。

E.秋風起而動歸思,對著眼前的風中衰景,詩人期待有朝一日迴歸故里,安慰家中倚樹盼歸白髮蒼蒼的老人。

2.有人說,詩歌的後四句詩人抒發思歸之情,“悲中有樂,樂而更悲”,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CE [C項“風中傳來聲聲急促的戍軍練兵之聲”理解有誤,“搗練”是搗洗絲絹,意指家中人為遠行人備置寒衣。E項“安慰家中倚樹盼歸白髮蒼蒼的老人”理解有誤,此句是詩人想象自己歸家之日早已白髮滿頭,極寫詩人心中的悲苦。]

2.①最後四句,句句飽含悲情,望月思歸而難歸為悲,掛帆可還鄉卻不是今夜為悲,他日歸家卻已漂泊一生白髮滿頭為悲,牽掛故園池臺不知是否殘毀為悲。②但悲情中卻有樂筆,“不知明月”句用語俏皮,妒忌他人團圓美好,淚中含樂;想象早晚有一天會在月夜乘舟歸鄉,會倚靠庭園舊樹欣然滿足,飽含希望之樂。③後四句寫盡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淚摻雜的複雜心情。悲情是主調,雖有想象中的歸家之樂,但對照眼前不得歸的現實處境,讓人更覺不歸的心酸。

三、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與夢得[注]沽酒閒飲且約後期

白居易

少時猶不憂生計,老後誰能惜酒錢。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閒徵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絃。

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夢得:劉禹錫。白居易與劉禹錫同齡,交情深厚,開成二年(837),兩人同在洛陽,劉任太子賓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閒職。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首聯以“少時”與“老後”相對。“不憂生計”使人想見詩人少不更事時的稚氣與豪氣。老後不“惜酒錢”是一脈相承的豪情,而無絲毫的世事艱難之感。

B.頷聯寫兩人同沽美酒時真摯熱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兩人共同的處境和心境,“相看”句寫兩位六七十歲的老人,坐定之後彼此端詳的親切動人場面。

C.頸聯寫“閒飲”的細節。兩位老友行酒令、引經史、邊飲酒邊聽音樂,不知不覺就喝多了。這一聯也展現了兩人高雅芳潔的情懷與滿腹經綸的才學。

D.尾聯虛寫,詩人把眼前的聚會引向未來,把友情和詩意推向高峰,使時間延長了,主題擴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摯友的深情厚誼。

E.全詩言簡意豐,語淡情深,從一時“閒飲”,到“且約後期”,既有超脫庸雅的情懷,又暗示對身世際遇的感悟,見出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功力。

2.本詩以“閒飲”為題,表達了詩人哪些複雜的情感?請結合全詩內容加以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AC [A項“老後”寫出了詩人閱盡世情冷暖、飽經政治滄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氣。C項這裡的“閒”是身閒而心未嘗閒,借知識的遊戲來怡情養性是假,排遣寂寞無聊才是真。雖有高雅芳潔的情懷、匡時救世的志向和滿腹經綸的才學,卻只能引經據史,行行酒令虛擲時光,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

2.(1)和友人相聚閒飲之樂。兩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經典,相約再聚之樂。(2)官場冷遇,閒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閒”字透露出詩人寂寞而又閒愁難遣的心境。(3)年老飽經滄桑之悲。首聯、頷聯詩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時的不為生計擔憂的豪情,寫到兩人六十七歲時,白髮相對,閱盡世情冷暖、飽經政治滄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四、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一剪梅

餘赴廣東,實之①夜餞於風亭

劉克莊

束縕②宵行十里強,挑得詩囊,拋了衣囊。天寒路滑馬蹄僵,元是王郎,來送劉郎。

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鄰牆,推倒胡床。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實之:王邁,字實之,劉克莊好友。②束縕(yùn):捆亂麻做火把。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起句“束縕宵行十里強”開門見山,寫連夜而行的情狀,一支火把引路,來到十里長亭,點出餞別之意,“宵行”暗示遠行的勞苦。

B.“詩囊”中的詩篇是詞人的心血結晶,因而寧舍衣囊不捨詩囊,“挑得詩囊,拋了衣囊”表現了詞人的書生本色和不愛錢財的高潔情操。

C.“天寒路滑馬蹄僵”,句中一個“僵”字寫盡了艱苦之狀,雖在說馬,但行人顛簸於馬背,冒著寒風艱難趕路的情景已躍然紙上。

D.“元是王郎,來送劉郎”表現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劉克莊自稱“劉郎”,也有以唐代銳意改革而屢受打擊的劉禹錫自比之意。

E.“酒酣耳熱說文章”一句,在結構上承上啟下,在內容上點明兩位詞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換盞間還不忘評詩論文。

2.詞作下片刻畫了什麼樣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畫的?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BE [B項“不愛錢財的高潔情操”過分拔高。E項“評詩論文”欠妥,“說文章”含蓄地暗示二人評論時事,宣洩內心的憂憤。]

2.(1)刻畫了狂放不羈、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

(2)①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刻畫人物。“酒酣耳熱說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態、動作描寫,從正面刻畫人物形象;“旁觀拍手笑疏狂”一句通過寫旁觀者的表現,從側面刻畫人物形象。②運用誇張、襯托等手法來刻畫人物。用“驚倒鄰牆”“推倒胡床”等誇張手法來表現人物的縱情任性,借旁觀者“拍手笑疏狂”來襯托人物的狂放不羈。

五、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臨江仙[注]

朱敦儒

直自鳳凰城破後,擘釵破鏡分飛。天涯海角信音稀。夢迴遼海北,魂斷玉關西。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此詞約作於金朝滅北宋十四年後,詞人避亂南方時。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鳳凰城”原指長安,這裡借指北宋都城汴京。“鳳凰城破”指“靖康之難”中宋都被金兵攻佔。

B.“擘釵”化用白居易《長恨歌》“釵擘黃金合分鈿”一句,借李、楊的悲劇表達了對統治者享樂誤國的諷刺。

C.“信音稀”是說在南北交兵、形勢險惡的情況下,親人離散,音信難通,把詞中飽受戰難之苦的主人公的慘痛心境更推進了一層。

D.“遼海”“玉關”代指遙遠的地方,而“夢迴”“魂斷”寫出了詞人對故鄉的思念和想要回歸故鄉的急切心理。

E.“月解重圓星解聚”用擬人手法,賦予“月”和“星”人的感情色彩,生動形象,並和下文的“不見人歸”形成鮮明的對比。

2.結尾兩句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什麼作用?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BD [B項“諷刺”之說無中生有。D項“對故鄉的思念和想要回歸故鄉的急切心理”曲解原意,這兩句表現的是對遠在天涯的親人的思念之情。]

2.最後兩句是對全詞情感的總結和深化。這兩句,寫自北宋滅亡後,詞人避亂江南十四年間,年年徒望塞雁歸去而自己卻不能北歸,用人與“雁”的對比,突出了國破家亡之恨。“塞雁”這一典型意象,暗承前文“天涯海角信音稀”,表現了親人離散、音信不通的苦悶。“年年看”“一十四番”,突出了時間之久、思念之苦、盼望之切,與前文的“如何不見人歸”照應,使情感更為深切感人。

六、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綠參差,新秋水滿池。

早涼生北檻,殘照下東籬。

露飽蟬聲懶,風乾②柳意衰。

過潘二十歲,何必更愁悲。

注:①唐寶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次年作本詩,詩人36歲因病去職,與劉禹錫結伴歸洛陽。②風乾:柳樹經秋,風吹葉落,暗指自己年邁體衰。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首聯緊扣詩題“早秋”,描繪了一幅秋水滿池、碧波盪漾,又有荷花菱芰輝映的畫面。

B.“早涼生北檻”突出了早秋的天氣特點,因為欄杆本身不會生涼,而是天氣已生涼意。

C.頸聯寫了蟬、柳這兩種對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動靜結合的寫法,以襯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聯的“何必更愁悲”跟劉禹錫《秋詞》中的“我言秋日勝春朝”,在格調上頗為相似。

E.詩歌前六句寫景,在結尾抒發了情感,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堪稱寫景詩的典範之作。

2.詩的尾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情感?對全詩的情感抒發有怎樣的作用?

答:

【參考答案】

1.CD [C項“動靜結合”錯,應當是虛實相生、虛實結合。D項“在格調上頗為相似”錯,因為本詩悲涼甚至悲苦,而劉禹錫的《秋詞》則一反前人悲秋的傷感格調,兩者極為不同。]

2.(1)情感:尾聯表達了詩人看似解脫曠達,實際上卻是有苦說不出、有淚不能流的悲苦之情。

(2)作用:對全詩情感的抒發有強調的作用,使全詩的格調更加悲苦。

七、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永遇樂①

蘇 軾

長憶別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卷珠簾、悽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憑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華侵被。此時看、迴廊曉月,也應暗記。

注:①此詞原序交代:蘇軾是在與人相聚景疏樓(大約位於江蘇)時,寫作了這首詞寄給遠方的朋友孫巨源,二人曾在此樓餞別。②濉:水名。③淮:淮河。④西垣:中書省(中央行政官署),時孫巨源在此辦公。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片開端以回憶開始,回想從前自己與孫巨源在景疏樓餞別時,明月如水的情境。

B.“美酒”句至上片末,主要寫二人依依不捨的離別,以及別後三年美酒清歌的慰藉。

C.“今朝”三句寫客人傳來孫巨源的“深意”,回應前文,表現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

D.全詞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在回憶、現實與想象的交織中表現對友人的深情厚誼。

2.“月”在本詞中多次出現,請結合上片,簡要分析“月”的意象在該詞中的作用。

答:

【參考答案】

1.B

2.(1)此詞上片以“月”為主要意象抒發情感,融情於景,情景交融。(2)“明月如水”,交代離別時的情境,渲染別離時靜謐清冷的氣氛。(3)“月隨人千里”,用“月”的追隨表現二人依依不捨的離情。(4)“孤光又滿”句到上片末,主要用“月”見證別後的孤獨,表現友情的深厚。月在此既是見證者又是陪伴者,是詞人藉以寄託和抒發內心情感的重要意象。

八、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臨江仙·登凌歊臺感懷①

李之儀

偶向凌歊臺上望,春光已過三分。江山重疊倍銷魂。風花飛有態,煙絮墜無痕。

已是年來傷感甚,那堪舊恨仍存!清愁滿眼共誰論?卻應②臺下草,不解憶王孫?

注:①宋徽宗初年,李之儀因得罪權貴蔡京被除去名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本詞應作於李之儀居太平期間的某年春天。②卻應,即“豈應”,相當於現代漢語“難道是……麼”。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起句照應題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詞人平日幽居、極少出門的境況。“望”字領起下文,引出對登臺所見之景的描寫。

B.“春光已過三分”緊承首句,寫登臺遠望的整體印象,既點明時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敘述中寄託著強烈的情感。

C.飛花、墜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詞人眼中,飛花姿態優美,墜絮落地無痕,二者一有情一無情,可謂不著一字,褒貶分明。

D.“清愁滿眼”把抽象的愁寫得具體可感,彷彿愁緒瀰漫空際,觸目所見,無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

E.此詞是詠懷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但寫景也是為了抒情。詞人借登凌歊臺抒發了內心的感慨。

2.全詞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BC [B項“強烈的情感”理解有誤,該句在寫景中流露出淡淡的驚訝、遺憾和惆悵,情感並不強烈。C項“二者一有情一無情,可謂不著一字,褒貶分明”理解有誤,這兩句生動地描寫了飛花與墜絮的情態,並無讚美前者有情、貶斥後者無情之意。(也有人認為飛花、墜絮本都是自然形態的東西,但經過詞人的渲染,便都變成了含情物:飛花指他人之乘風直上,舞態翩躚,得意非常;墜絮喻己身之遭謗被逐,墮地沾泥,了無痕跡。)]

2.①傷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將盡,流露出遺憾傷感之情。②思歸之情:詞人登臺遠眺,只見江山重疊,阻斷望鄉(望京)之路,更覺愁苦。③被排擠(或政治不得志、被貶謫)的鬱悶:詞人因觸犯權貴被編管太平州,前途無望,舊恨新愁,異常苦悶。④無人理解的落寞:詞人滿懷愁緒,卻無人可以傾訴,內心無限寂寞惆悵。

九、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題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首句的“畫圖”二字可謂詩眼,其後五句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寫畫圖中的景象,尾聯以不捨之情作結。

B.中間四句精當傳神的描寫,是首句中的“畫圖”的抽象概括,是末兩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礎。

C.頷聯和頸聯中,詩人以華美新奇的筆觸,用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勾畫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風光。

D.詩人在山水詩中嵌入農事,別出心裁地把農事詩化了,不僅體現出詩人對湖區勞動者的關懷,同時在詩的寫作上也是一種變革、一種出新。

E.這首詩前六句寫景,後兩句寫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詩不僅結構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詩旨。

2.此詩作於白居易在杭州為官時,同一時期他還創作了《錢塘湖春行》一詩。同為描寫西湖春光,兩首詩在意象選擇和畫面營造上各有側重,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AB [A項沒有“虛寫”的內容。B項不是“抽象概括”,是進一步的具體描繪。]

2.(1)《錢塘湖春行》選擇了早鶯、新燕、暖樹、春泥、亂花、淺草等意象,動植物結合,富有生機,別有意趣,移步換景,畫面具體、微觀。(2)此詩選擇了亂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畫面開闊,從宏觀到微觀,從湖山風光到農田景象,畫面涵蓋豐富。

十、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別,幾度①隔山川。

乍見翻②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溼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③。

注:①幾度:幾年。②翻:反而。③共傳:一起舉杯。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自從別後,數年不見,山川阻隔,相會不易,首聯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突出了離別久遠,相見之難,其間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別相逢,乍見後反疑為夢境,因分離太久而相互問年齡。“翻疑夢”,把詩人詫異、自責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

C.結尾表面上是勸飲離杯,實際上卻是總寫傷別。“更”點明瞭即將再次離別的傷痛。“惜”表現出彼此珍惜情誼和戀戀不捨的離情。

D.詩人與老友久別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燈下飲著離別的酒,不覺戀戀不捨,表現出兩人的情誼及對友誼的珍惜。

E.本詩運用倒敘的手法,先想象離別之後相思的情景,再寫忽見之喜,再抒又將別之情,不勝黯然,情感起伏,波瀾曲折,富有情致。

2.頸聯中的“寒”和“暗”字有什麼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進行賞析。

答:

【參考答案】

1.BE [B項“詫異、自責的神態”錯,應是“欣喜、驚奇的神態”。E項“倒敘的手法,先想象離別之後相思的情景”錯,應是“由上次別離說起”。]

2.①“寒”“暗”客觀地描寫了朋友深夜敘談的環境特徵,孤燈照雨雨愈寒,溼竹環繞浮煙顯得更濃更暗;②“寒”“暗”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剛重逢又要傷別,心境倍感悽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營造了一幅寒冷、溼暗、悽清的老友話別圖,既渲染了詩人悲涼暗淡的心情,也象徵著人事的浮游不定。

十一、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送董判官

高 適

逢君說行邁,倚劍別交親。

幕府為才子,將軍作主人。

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

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首聯點出友人即將遠行。“倚劍”二字是關鍵字眼,它不僅使“行邁”“別交親”既悲既壯,而且暗示了友人是從戎遠行。

B.頷聯寫詩人對友人赴邊後即受重用的祝賀,表達了對董判官的讚譽和慰勉。與此同時,還流露出一股羨慕之情。

C.詩人多次出塞,因此詩中對於邊塞的“多雨雪”和“風塵”的描寫並非誇張之筆,而是詩人實寫關塞的景物特點。

D.頸聯和尾聯把雨雪、風塵之苦和莫顧一身,施展長策,立功邊陲放在一起寫,運用對比手法,使詩歌頓生波瀾。

E.詩的最後一句以高昂的情調使開頭“行邁”頹喪之氣為之一振,使作品顯得氣勢流暢,格調雄健,毫無一般送別詩的兒女離別之態。

2.本詩尾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

【參考答案】

1.BD [B項“即受重用”誇大或無中生有。D項“對比”錯,應為“先抑後揚”。]

2.①勉勵友人莫畏艱辛,要經得住雨雪、風塵之苦,為保衛邊防貢獻良策,為祖國立功奮不顧身;②反映了詩人自己立功邊塞的願望和為國事獻身的精神。

十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

岑 參

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猶未了,愁殺樓蘭征戍兒。

涼秋八月蕭關道,北風吹斷天山草。

崑崙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鬍笳。

胡笳怨兮將送君,秦山遙望隴山雲。

邊城夜夜多愁夢,向月胡笳誰喜聞?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開始四句,詩人將胡笳之聲與“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結合,渲染異域情調,寫出了“樓蘭征戍兒”的豪邁與滿腔報國激情。

B.中間四句,詩人將胡笳之聲與邊地的荒涼冷落情景結合起來,寫出了邊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聲倍增其悲。

C.“秦山遙望隴山雲”,是指顏真卿走後對詩人的懷念,但云遮霧障,望而不見,流露出一絲悵惘,正與胡笳的悲聲一致。

D.最後一句以問句作結,意思並沒有那麼肯定,其中也包含著“不喜聞”而不得不“聞”之意。這些深長的餘味,給全詩增加了悲壯的氣氛。

E.《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是一首今體詩,屬歌行體,這一點從題目中的“歌”可以看出。

2.這首詩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在表達的情感方面有什麼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CE [C項是詩人對顏真卿走後的懷念。E項“今體詩”錯,應為“古體詩”。]

2.(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描繪了西北邊疆的奇異風光,流露出詩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表現出戍邊將士及詩人藐視困難的豪邁氣概和壯烈胸懷。

(2)《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以胡笳聲音的悲苦來刻畫邊塞淒涼、艱苦的生活環境,從對悲壯的胡笳聲的描寫中,表現了詩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十三、閱讀下面這首曲,然後回答問題。

[雙調]得勝令 四月一日喜雨

張養浩

萬象①欲焦枯,一雨足沾濡②。天地回生意,風雲起壯圖。農夫,舞破蓑衣綠;和餘③,歡喜的無是處。

注:①萬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現象。②沾濡(rú):潤溼,潤澤。③和餘:連同我。一說即“餘和”,跟著一齊歡唱。

1.下列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一、二句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也從側面寫出了降雨前後作者的不同心情。

B.三、四句,作者以纖細的筆觸,通過對天地、風雲變化的描寫,表現了這場雨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它的重大意義。

C.“農夫,舞破蓑衣綠”描寫了農夫披著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歡樂情景。

D.“舞破蓑衣綠”中的“綠”字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E.“無是處”是說沒辦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憂樂的思想感情。

2.這首小令的詩眼是什麼?全曲是如何來表現詩眼的?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BD [B項“纖細的筆觸”錯,三、四句對雨後廣闊的宇宙空間的變化做了大筆勾勒,纖細的筆觸和一景一物的描繪是難以表現這場雨的重大意義和帶來的巨大變化的。D項“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是化靜為動,寫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發的勃勃生機;而“舞破蓑衣綠”中的“綠”則是說蓑衣因舊而枯黃,如今因雨彷彿得以返綠,並不是真變綠,只是藉此表達了喜悅的心情,故選項有誤。]

2.(1)詩眼是“喜”。

(2)①借景抒情。通過描寫雨後大地又有了生機、一切在風雲突起中變得壯觀雄奇,寄寓喜悅之情。②直抒胸臆,通過寫農夫起舞和作者自己的歡喜直接表現詩眼“喜”。

十四、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伏波②故道風煙在,翁仲③遺墟草樹平。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佔時名。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④。

注:①柳宗元、劉禹錫因參與“永貞革新”而久遭貶謫,奉旨返京後,再度被遠謫。此詩便作於兩人在衡陽分手、各赴謫地之時。②伏波:這裡指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其在抵禦外侮、平定叛亂上功勳卓著。③翁仲:後世稱石像或墓道石為翁仲,此指伏波將軍廟前的石像。④濯纓:洗濯冠纓。《楚辭·漁父》中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句。後以“濯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首聯寫兩人在長期貶謫之後重回長安,沒料到再度被遠謫,這兩句表現了命運之多變,人生之艱辛。

B.“伏波故道風煙在”寫詩人行進在伏波將軍當年出征的路上,追憶前賢,不由得心生自勉奮發之意。

C.“翁仲遺墟草樹平”寫伏波將軍的廟宇空餘石像荒草、斷壁殘垣,藉此感慨人心變異,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議”,表面說因為官慵懶粗疏而招來非議,實則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心中憤激不平。

E.“休將文字佔時名”話中有話,因為兩人曾因作詩諷刺權貴而背上罪名,此處多有調侃、自嘲之意。

2.尾聯是怎樣抒發感情的?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BD [B項表達的不是“自勉奮發之意”,而是在追憶前賢的同時,古(人)今(我)對比,感慨自身飄零於世,壯志難酬。要注意把握整首詩的感情傾向,並結合上下文來理解。D項“感嘆自己懷才不遇”錯,這裡表達的情緒是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詩人的反話,他們招致“物議”的真正原因是為人迂直,堅持操守,所以為小人所不容。]

2.(1)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不必臨河取水,離別時的眼淚就可以洗濯冠纓,表現了詩人珍重惜別的感傷,以及歷盡艱辛的悲愴。(2)用典。“濯纓”用《楚辭·漁父》之典,有與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無畏打擊,保持志行之高潔。

十五、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題鐵門關[注]樓

岑 參

鐵關天西涯,極目少行客。

關門一小吏,終日對石壁。

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

試登西樓望,一望頭欲白。

注:鐵門關:位於古絲綢之路中線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庫爾勒市西北。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題目中的“題”是“題材”的意思,表示這首詩以鐵門關樓為題材。

B.“極目”寫出了詩人用盡目力遠望的神態,“少行客”表現出鐵門關的荒涼。

C.“終日”是整天的意思,“終日對石壁”,寫出了鐵門關小吏的執著與堅忍。

D.頸聯採用工整的對仗句,寫出了鐵門關前道路的高險、彎曲和狹窄。

E.岑參,著名邊塞詩人,此詩體現了其詩氣勢宏偉、蒼涼悲慨的風格。

2.詩的尾聯的意思是什麼?它主要運用什麼手法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答:

【參考答案】

1.AC [A項“題目中的‘題’是‘題材’的意思”錯,題目中的“題”是“書寫”的意思。C項“執著與堅忍”錯,應是“孤獨與寂寞”。詩的首句點明鐵門關的位置,鐵門關在遙遠的“天西涯”,極目遠眺,也很少看到行人,這種情況下,“關門一小吏,終日對石壁”,守關的一個小吏,只能每天面對著石壁數日子,生活是極其孤獨和寂寞的。]

2.(1)詩人登樓遠眺,為展現在眼前的奇危險峭、驚心動魄的景象所觸動,頭髮都要白了。

(2)主要運用誇張的手法,表達了詩人為鐵門關前面道路的險峻而十分憂愁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