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一周古诗词精炼十五题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了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BE [A项“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1)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

(2)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CE [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E项“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有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诗人心中的悲苦。]

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白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梦得[注]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E.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庸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AC [A项“老后”写出了诗人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C项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

2.(1)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2)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3)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刘克庄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句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词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2.词作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BE [B项“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E项“评诗论文”欠妥,“说文章”含蓄地暗示二人评论时事,宣泄内心的忧愤。]

2.(1)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

(2)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注]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十四年后,词人避乱南方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凤凰城”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凤凰城破”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兵攻占。

B.“擘钗”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钗擘黄金合分钿”一句,借李、杨的悲剧表达了对统治者享乐误国的讽刺。

C.“信音稀”是说在南北交兵、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亲人离散,音信难通,把词中饱受战难之苦的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

D.“辽海”“玉关”代指遥远的地方,而“梦回”“魂断”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

E.“月解重圆星解聚”用拟人手法,赋予“月”和“星”人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并和下文的“不见人归”形成鲜明的对比。

2.结尾两句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BD [B项“讽刺”之说无中生有。D项“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曲解原意,这两句表现的是对远在天涯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最后两句是对全词情感的总结和深化。这两句,写自北宋灭亡后,词人避乱江南十四年间,年年徒望塞雁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北归,用人与“雁”的对比,突出了国破家亡之恨。“塞雁”这一典型意象,暗承前文“天涯海角信音稀”,表现了亲人离散、音信不通的苦闷。“年年看”“一十四番”,突出了时间之久、思念之苦、盼望之切,与前文的“如何不见人归”照应,使情感更为深切感人。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CD [C项“动静结合”错,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D项“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因为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

2.(1)情感:尾联表达了诗人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

(2)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①

苏 轼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作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二人曾在此楼饯别。②濉:水名。③淮:淮河。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端以回忆开始,回想从前自己与孙巨源在景疏楼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境。

B.“美酒”句至上片末,主要写二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以及别后三年美酒清歌的慰藉。

C.“今朝”三句写客人传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

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月”的意象在该词中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B

2.(1)此词上片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时静谧清冷的气氛。(3)“月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二人依依不舍的离情。(4)“孤光又满”句到上片末,主要用“月”见证别后的孤独,表现友情的深厚。月在此既是见证者又是陪伴者,是词人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意象。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①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E.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BC [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理解有误,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也有人认为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词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2.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的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B.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

C.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

D.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诗人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革、一种出新。

E.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2.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AB [A项没有“虚写”的内容。B项不是“抽象概括”,是进一步的具体描绘。]

2.(1)《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2)此诗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BE [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是“欣喜、惊奇的神态”。E项“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应是“由上次别离说起”。]

2.①“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董判官

高 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诗人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诗人实写关塞的景物特点。

D.颈联和尾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在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BD [B项“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D项“对比”错,应为“先抑后扬”。]

2.①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②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 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结合,渲染异域情调,写出了“楼兰征戍儿”的豪迈与满腔报国激情。

B.中间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C.“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颜真卿走后对诗人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一致。

D.最后一句以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

E.《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是一首今体诗,属歌行体,这一点从题目中的“歌”可以看出。

2.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CE [C项是诗人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E项“今体诗”错,应为“古体诗”。]

2.(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奇异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及诗人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2)《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以胡笳声音的悲苦来刻画边塞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得胜令 四月一日喜雨

张养浩

万象①欲焦枯,一雨足沾濡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③,欢喜的无是处。

注:①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②沾濡(rú):润湿,润泽。③和余:连同我。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

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作者的不同心情。

B.三、四句,作者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

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

D.“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E.“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

2.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BD [B项“纤细的笔触”错,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做了大笔勾勒,纤细的笔触和一景一物的描绘是难以表现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D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勃勃生机;而“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则是说蓑衣因旧而枯黄,如今因雨仿佛得以返绿,并不是真变绿,只是借此表达了喜悦的心情,故选项有误。]

2.(1)诗眼是“喜”。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②直抒胸臆,通过写农夫起舞和作者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这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BD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项“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错,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2.(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了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濯缨”用《楚辞·渔父》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铁门关[注]楼

岑 参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注:铁门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表示这首诗以铁门关楼为题材。

B.“极目”写出了诗人用尽目力远望的神态,“少行客”表现出铁门关的荒凉。

C.“终日”是整天的意思,“终日对石壁”,写出了铁门关小吏的执着与坚忍。

D.颈联采用工整的对仗句,写出了铁门关前道路的高险、弯曲和狭窄。

E.岑参,著名边塞诗人,此诗体现了其诗气势宏伟、苍凉悲慨的风格。

2.诗的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

1.AC [A项“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错,题目中的“题”是“书写”的意思。C项“执着与坚忍”错,应是“孤独与寂寞”。诗的首句点明铁门关的位置,铁门关在遥远的“天西涯”,极目远眺,也很少看到行人,这种情况下,“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守关的一个小吏,只能每天面对着石壁数日子,生活是极其孤独和寂寞的。]

2.(1)诗人登楼远眺,为展现在眼前的奇危险峭、惊心动魄的景象所触动,头发都要白了。

(2)主要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为铁门关前面道路的险峻而十分忧愁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