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和《易經》的關係是怎樣的?

瀋海疆


關於漢字和《易經》的關係是怎樣的?我想給大家說幾句。

中國古代自從發明了漢字,就是產生了新的文明,和今天的互聯網的意義完全是一樣的,可見漢字的重要性和創造漢字的偉大。

究竟漢字和《易經》有怎樣的關係呢?凡是研究《易經》或《周易》的人無不認為《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可是,具體又說不出個一、二來,筆者認為:漢字開始產生於八卦符號而非甲骨文!下面舉幾個漢字作例證。

三,是乾卦符,一個陽爻也代表乾卦符號;坤卦符號(我打不出)代表女、腹。一個乾陽符號豎插入坤卦符號就成了“王”。所以“王”的意項有陰陽交合的意思,有坐胎、懷胎的意思,有外來的意思等等。胎兒坐母腹,就是君王坐朝堂。所以,“王”有君王、國家元首、首領、同類中最大或最特出的意思……所以“王”字出自乾坤相交。乾為王,坤也為王,坎也為王。

雲,上邊的兩橫是巽卦符號的兩個陽爻,是古文“上"字,代表天上。下邊的厶是巽卦符號的陰爻,是“私”的本字,代表男女的陰部,也代表私有之物。所以,天的陰部謂之“雲”。亦即上邊們雲團、雲彩、大氣層皆是天的陰部,皆是雲。

天,通“顛”,人頭。頭上的陰部也謂之“雲”。亦即口、眼、耳、鼻。因為囗是頭上的最大穴孔,是出納官,陽氣衝動之便可講話。所以“雲”有說、曰的意思……所以“雲"出自巽卦符號。巽為雲!

水,是出自坎卦符號,不難理解。把坎卦符號立起來就是“水”,仍為坎,坎為水。所以“水”出自坎卦符號。還有許多就不再一一舉例了,一言以蔽之,漢字起源於八卦符號。後來漢字還是不夠用,就根據易理髮明瞭“六書”之法可以不斷地創造漢字,直至夠用為止。

到了殷商時期,又出現了甲骨文、金文等,豐富和發展了漢字。

結論:漢字起源於八卦符號,是把自然符號轉變成文字信息的符號;《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有不當之處請見諒。


小北斗445


一、偉大的漢字與神奇的《易經》伴生,有超高的思想起點,與時俱進,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跨越“實物交換”“能量交換”“信息交換”三大時空的表意文字。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控制漢字的構形與演變的有序發展,這就是《易經》。因為造字的人深受易學思想文化的影響,所以自覺或不自覺地規範漢字的構造與形體演變。

二、漢字的思維方式與表達方法同《易經》,是“生成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象,四象生八卦;筆畫生文,文中生字)與“概括論”(象形,象事,象意,象聲,部首,詞性)的統一,表達產生指稱,指稱產生選擇,選擇產生抽象,抽象產生歸類,歸類產生概括。據象聯想,據象選擇,據象組合,據象定義,據象引申,是漢字與卦形的共同特徵。

三、漢字的認知規律是三千年前西周產生的“舊六書”(象形、象聲、象事、象意、假借、轉註)。歸納起來就是“天人合一,散點散視;構形會意,諧音補義;形聲相生,音義相轉”。其他任何文字理論,包括“新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舊三論”(象形、象意、象事)、“新三論”(象形、會意、指事)都無法通解漢字。

四、漢字(楷書)的構形與變形深受易學的影響。楷書的構形與變形遵循兩大原則:一是總體結構原則。易之象天圓地方,地之道厚德載物。漢字師法地道,字形“方正端莊,結構平穩,重心明確,筆式向心”,反映的是漢魏以來“合而不同”的“大一統”文化觀念。二是變形性原則。其分兩類:①便於安排結構而作出的變形,但變形必須服從總體原則。如:旅、次、賊、賴、疒等。②意義性變形,凡不影響結構而變形屬意義性變形,每種變形都增加了一層意義。如“暴”(pú音鋪;bào同曓,音豹),下面是“米”,變形為“氺”(不可寫成水),表示端米去太陽下曝曬去水分。“水”是二人相推予,水(精液)從中出,生命出於水;“氺”是兩個“橫八”字,八在漢字裡作構件表示分、合,這裡表示米的水分散發。還有走、去、定、幸等均屬意義性變形。

五、漢字(楷書)的筆畫衍生於《周易》陰陽二爻(一陰一陽謂之道),是漢字最小的書寫單位與意義元素。漢字的八畫與易理相通。點是明燈,與“太極”的思想相通。你可以想象為:太極像燈一樣,由一點向外無限擴展,由無限逐層收縮到一點,以至於無。一橫是陽,兩橫是陰,三橫是陰陽相合生萬物。豎與橫結合表示面積、三維空間。撇是陰,表陰柔;捺是陽,表陽剛。折與彎是圓弧的省寫,表示萬物陰陽的具象。鉤表示陰陽的相對運動。如:一是陽,從無到有;二是“兩儀”,三是“三才”,四是“四象”,五是天地陰陽交合生“五行”,六是天地四方“六合”(空間),七是陰陽轉化,八是萬物的分合,九是極端,十是同合新生。漢字的每種筆畫都有確定的形態與意義,在成文中又有“隨形賦義”的靈活性,這就很好地解決了用有限的文字符號表示覆雜多樣事物的矛盾。通過“筆畫拓樸”可通解獨體文。由於受構形、讀音、意義、造字鏈的制約,又很好地消除了見仁見智的隨意性與模糊性(見筆畫拓樸)。


嚴師說字


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那麼漢字和《易》不是母子關係,是兄弟關係!

此處就不引經據典地賣弄學問了。通俗地講,任何文字的起源都是一種符號,或者是一種標記。確定物品所屬權、確定居住界限,確定計算或標準的符號。也就是說,文字最開始的時候,應當只是類似於筆畫或圖案的輪廓,或者簡單的線條。

《易》的源頭是河圖和洛書,而河圖和洛書是最簡單,最具哲學意味的符號排列。而河圖和洛書連筆畫都算不上,只是一個個的“點”,點可是所有筆畫的起始狀態,按這個說法,河圖洛書要早於文字那的雛形——“符號”。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這一段文字源於《易 繫辭》,講述的是易的起源。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一段放大,就可以看出“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一段話,同樣可以理解為文字的起源,並且適用於所有文字。

按現代考證來說,漢字的第一種規範化的形態是甲骨文,而甲骨文大多是占卜之辭,也就是說甲骨文的內容幾乎全是古代卜吏對未來事情的預測,並將這種預測以文字的形式刻在龜甲或獸骨之上。

文字在當時,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而文字最大的作用,是記載,而且是對國家或部落重大事件的預測的記載,比如戰爭,比如天氣,比如人事,比如遷徒的記載。在這個環節上,文字與易是在相同時間被大量運用的。

文字與《易》的母親是符號,符號產生了文字,文字在占卜中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並不斷擴大化。一方面形成的系統的文字,另一方面演變成為《易》。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不一定對!


亦有所思


唉,漢字的系統化設置規範邏輯,就是周易的演繹邏輯啊,周易的完備過程,也就是漢字系統化完備的過程,奠定孔子萬世師表的,就是記載並傳述周易的文字,經過聖人之手的文字,是不可以隨便更改的!周易上面的文字,是嚴格按照演易的邏輯設置規範出來的文字並又用來記載並傳述周易的!這上面的文字是嚴格按照古人造字以紀數的邏輯設置規範出來的,後人對六書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六書與六爻是同一套邏輯,六爻是分四相,演繹關係過程定初爻與上爻的推理關係,文字的設置規範與六爻同理,它同樣也是分四相,是左相分右相合,上交互下同一,然後組合排列關係左右分,上下分,文字筆畫與組合,都是演數的關係邏輯形成的演繹式,它使得文字的設置規範與演繹宇宙萬物的邏輯同理!不明白這個關係的,其實都是連文字都不識的!許慎根本就沒有弄明白古人造字以紀數的設置規範,他根本就沒有弄明白,漢字系統化的設置規範,是每一個筆畫與組合,都是演繹關係式,周易上面的文字,是一套以數學推演關係構建的文字系統!數學關係的解析,在繁體字數這個文字上,左邊是數的關係式,女上是分合連同,女是交互同一,分解為四個連續概念,畫一個框架,筆畫都是這個框架對應概念的演繹過程!筆畫一橫是指分合連續,筆畫一豎是指交互應同一,筆畫一撇是指交互應相分,筆畫一捺是指交互應相合,筆畫點用了一個關係組解析點的邏輯,黑佔,以分合交同的關係進行點的關係推演,再以交互關係推演四角的關係,文字筆畫與組合關係與推演八卦的邏輯是同一個邏輯,周易上面的文字,一個個都是其表示意義的推演關係的方程式!


楊宇林745


要講易經與漢字的關係,我們還不得不回過頭來搞搞清楚什麼是易經。

易經從字面上講,就是講變化的一種學說。那什麼是變化呢?除了時事勢態的變化以外,其實還包括地點的變化與時間的變化這兩種最樸素的變化。而其實,時間,也就是四季的變化與地理位置的變化才是古人,乃至於原始人類最關心,最迫切要研究的兩種變化。因為這關係到古人的食物來源問題。不研究季節變化,古人就沒有糧食收成。不研究地理山川,古人就沒辦法去漁獵收穫。因為不是什麼時間下種都能長好莊稼,也不是隨便張個網都有魚,有鳥。對於古人來講,研究山川地理,季節變化遠比研究君子小人,道德文章來的迫切的多。更何況當初如果沒有階級差別,哪裡會有人同你勾心鬥角,更不會有必要將勾心鬥角也發展成一門學問。古人嗎,是樸素的。

即然說了易的研究領域起初一定是在時間與地理兩個領域,而後才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對世事的一種哲學性質的研究。那好,我們便能猜測,易經原始的樣貌是什麼。比如說,山海經。比如說夏曆。

對於變化了的事物古人要記錄,要研究,怎麼辦。

陰陽魚現在被人們解讀為日表在地上影子的連續圖像。而八卦的由來被認為可能源於結繩記事。古代的系字,就是一個綱上有幾串繩結。而讀音是ji,和記一個音,可猜測,意思也是一樣的。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卦字就可能源於掛字。是一串繩結的意思。

說完繩結,我們再來理一理古人是怎麼結繩記事的。英語字母是純數字化排列的表音字體系。而漢字是以像形文字為基礎的文字體系。打個比仿,英語是一維碼的編碼體系,而漢字是二維碼的編碼體系。漢字的信息量巨大。用繩結來表示二維碼?誰能看懂?單單是一個漢字,要用繩結表達,怕也只有外星人能做的到了!

顯然繩結的信息量不足以表達原始的文字,就連高度發達後的英文字母也表達不了。那麼它是怎麼記事的呢? 其實它就是一個結,一個記號而已。是個象,卦象。繩結要表達的意思不在繩結上,而是在經裡。所以古人是把要記下的東西先編一段經。經的表達形式可以是說,誦,或者唱。應該這是原始詩與辭的由來。當然由於經太多了以後就的有個備忘錄。也就是在某個大石頭上畫個畫。但為了常常搬家的需要,人們還是選擇了拿個繩子打個結。此後,每當主人拿起繩子時,便是開始一遍遍,一首首地吟唱每個繩結的故事。

可見這時的卦象和卦辭沒多少聯繫,只是個最簡單的助記符號。其後也沒有發展什麼聯繫。原因上面也說了。中國人要創造的文字是個二維碼的世界。字字如畫,字字有故事,字字有乾坤。根本不是繩結或者陰陽乂能表述的。但是易經中到是發展出了一門科學,數學。我們知道中文中一就是畫一道,二是兩道,三是三道,四是四道。這可能是易這門學問同漢字為數不多的直接聯繫吧?


飛揚46644226


據《易傳》說法上古結繩記事,-先有八卦卦符,後有文字,用六十卦之夬,發明文字: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蓋取諸夬。 從考古最早八卦符看,X,〉〈,∧,十,,,類似甲骨文的數字。如,十似七,X似五,)(似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