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观众已经这么宽容了,中国的电影还是扶不起的阿斗?

涂伟媛

先说结论,就是

国产电影下限太低

近年来国产电影进步很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票房。

以今年一季度为例,中国电影票房首超北美市场同期票房,达到了202.18亿元。

票房前十的影片里有六部是国产片,前三名全部被国产片包揽,可喜可贺。

更令人欣喜的是,电影票房走高的同时,观众的观影水平也在提升。

譬如贺岁档的《捉妖记2》,前期靠强大的营销在上映初,破了各项票房纪录,后期口碑崩坏后,票房也出现断崖式下跌。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海行动》,低开高走,靠着过硬的质量与良好的口碑实现逆袭。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巨大的进步源于我们14亿的人口红利,源于中国电影一穷二白的起点。真正与好莱坞宝莱坞的差距还很大。

好莱坞成熟不代表每一步好莱坞电影都是精品,而产于其产业化相当成熟。

从剧本,到选角,到化妆,到拍摄,到宣传,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线。

你可能会说,电影是比肩文学、绘画、美术的第八大艺术,既然是艺术,怎么能靠流水线生产呢?

是的,好莱坞宝莱坞这一套流水线无法保证生产的都是精品,但却保证了电影的下限。

下限很重要吗?真的很重要!

举个例子,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快餐谈不上山珍海味,但因为执行着一套严格的标准,这使得你在北京和你在广州吃到的汉堡都几乎是一个价钱一个味道。这才是它们流行世界真正的原因。

电影亦是如此,大部分观众没有那么高的鉴赏力,他们观影前不会去刷豆瓣看影评,可能仅仅因为这部影片时间合适就去看了。他们的期望值不高,没打算吃到什么饕餮盛宴,也没有细细品一杯茶的雅趣,有一份肯德基的汉堡能填饱肚子足矣。

看看近年来票房大爆的电影,《战狼》、《夏洛特烦恼》、《泰囧》、《美人鱼》….豆瓣评分几乎集中在7到8分之间,难称经典,却都属于那种适用于大众口味的“肯德基”式电影。

这说明了,观众需要的是大葱卷饼,而不是煎到七分熟的牛排。

可现实是,中国电影下限太低,一张大葱卷饼都做不好,让人吃到了石子磕了牙。

原因有三:

一是门槛太低。

只要有资本有流量,阿猫阿狗都能来电影圈捞一笔。

主持人,歌手,草根演员,明星作家都能玩票。

隔行如隔山,不排除有跨界能人,但大多数拍的都不敢恭维,例子就不举了,你我都懂。

二是类型模糊。

恐怖片拍出了喜剧效果,

历史片变成了后宫争斗甄嬛传。

一首歌强行搞出一部电影。

甚至出现了《爸爸去哪儿》这种四不像的所谓“大电影”。

三是明星片酬过高。

一个流量明星片酬就占到了一部电影的90%以上,他(她)吃肉,其他人喝汤,这电影能好得了吗?

总之,我们希望中国电影尽量规范起来,从电影分级,到电影制作,到准入门槛提高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不期望能出更多的精品电影,只希望每一部国产片能守住底线,做到及格,能消遣你我的无聊时光,这已是功德无量。


皮皮电影

也许这个观点可以反过来,正因为中国观众已经这么宽容了,所以中国电影是扶不起的阿斗。

一坨屎都能赚钱,为什么要费心费力的去拍好电影,还要承受票房惨败的危险。

几千万,拉几个流量明星,凑一个漏洞百出的剧本,导演随便拍拍,摆上几个好看的pose,电影风格赏心悦目,票房结果也会很好看。

投入几个亿,演技派大牌明星加盟,摸爬滚打几个月,费尽心计,拍出深度与内涵,结果票房大败的电影,不在少数。

《太平轮》,吴宇森的导演,亏了三亿四千万,败的惨绝人寰。

没有英雄,没有主义,只有乱世中,身不由己的沉浮。那年代,那爱情,那战争,那和平,就像那片长满芒草的庭院。

一回首已是万年。

还有成龙的《新宿事件》,这是大哥难得的一部,有演技、有内涵的佳作,结果票房惨败。后来的《十二生肖》,纯粹的爆米花电影,却有十几亿人民币的票房。

上哪儿说理去!!!

还有《万箭穿心》,颜丙燕主演,剧情、演技都逆天,票房仅仅300万。

还有《投名状》,亏惨了陈可辛。

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每一个都是可以独抗票房的狠角色,演技好,内涵深,画面有质感,然而屁用都没有,一样亏。

偏偏像《英雄》、《无极》,这种画面鲜艳,通篇讲着似是而非的空洞大道理的大片,却赚得盆满钵满。

上哪儿说理去!!!

不知道是吃屎吃习惯了,反而不爱吃红烧肉。

还是只有屎吃,所以以为红烧肉也是屎味的。

韩国电影,口碑不错的,一般票房都能飘红。

越是沉重的话题,越是深刻的思考,越能引发社会的热议。

而中国,稍微沉重一点的话题,深刻一点的内涵,立刻扑成狗。

《我是路人甲》、《一九四二》、《大明劫》、《黄金时代》、《钢的琴》、《绣春刀》、《推拿》。

拍一部,扑一部,简直成了恶性循环。

投资人的钱就不是钱了,再这么扑下去,中国电影估计就真没什么希望了。

在电影市场,活生生地上演着劣币驱逐良币。

观众们,真不能那么宽容了,下下狠手,让圈钱的作品,屁滚尿流地逃出中国影视圈。

否则真没什么有深度的作品可看。


影视口碑榜

资深导演田壮壮在出席一次活动的时候讲:“中国的电影市场现在很奇怪,看起来好像很繁荣,艺人都是天价,想照着西方市场的规律,但又没有人家的基础,很难做得好。票房看起来很高,但是国产片和欧美片差距大,这是很令人担心的。”这番话虽然听起来很刺耳,但又的的确确的比较真实和客观的反应了中国电影现阶段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如果世界电影的发展是由1895年法国的《火车到站》算起,那应该有120年的历史。中国电影则大约由1905年算起,是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所拍摄第一部活动照片,在上海放映,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

中国电影的辉煌时期,应该是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随着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换。民营电影开始出现。张艺谋导的《我的父亲母亲》、陈凯歌导的《荆轲刺秦王》、冯小刚导的《甲方乙方》喜剧片、贾樟柯导的《小武》与《站台》陆续推出市场。伴随1997年香港回归,电影题材也大幅改变,如《风云之雄霸天下》、《中华英雄》和《蜀山剑侠传》等都是港陆合资的大片。

高速发展的30年,中国由2002年1300个银幕;2017年增长为45000个银幕;制片由原先每年80部增长为220部;2016年中国市场电影产出达778部,全球第三。2002年票房为72亿,2016年增长为457亿。

虽然,2017年上半年依旧有272亿的票房,但刨去中引大片和份额,我们只一年的增加了将近5000多块屏幕,,所以中国电影市场开始放缓。

相较于,欧美电影的百年积淀,其实中国电影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无论从制造和消费我们都是从一个不成熟阶段到一个成熟阶段。我们感觉16年和17年的片子不行,其实这是好事,表示我们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如同改革开放初期觉的可乐就是高达上的东西,拼命买,并不在乎它有没有营养,健不健康。慢慢的我们学会了甄别和挑剔。市场才会出现所谓的无糖,零度可乐这类商品。

电影是件特殊的商品,如果简单粗暴就能得到巨大利润,我想所有的商家都不会去改变它。只有消费者厌倦了现有的状态,不再去消费了,商家才会去改变,去迎合观众。所以中国观众的宽容其实对中国电影并没有什么好处,严格把好消费观,才是切实有效的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


大牌情报局

这个看看钢铁侠一就明白了,现在也许没人知道了,钢铁侠一之前,钢铁侠饰演者小罗伯特.唐尼的名气其实很小,也许还算不上二线,这部电影里泰伦斯.霍华德才是真正的大牌(演战争机器的那个,到二里换人了),这叫“演员给剧情让步”,这种事在中国可能吗?中国只会是“剧情给演员让步”,青云志就是典型代表啊,没活过四分之一的碧瑶居然一直坚持了三分之二的剧情还不止。所以,国产影视圈这坨烂泥也就这样了


夜尽天未明1

我感觉审核会过不了。就算是明星的天价片酬也只不过最近几年才被暴露出来,像以前老戏骨们拍戏的时候没有这么高的片酬也没法拍出出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自己想一下为什么。虽然我不知道其他国家的规则是怎样的,但是对比韩国,日本,美国甚至泰国,我们电影的审核标准是很高的了,你只能去迎合这个标准。虽说想到一个办法去国外拍,例如《唐人街探案》,因为泰国允许,或者《守法公民》,《潘多拉》,《海云台》之类的一些美韩电影,甚至有时候连香港都可以,但是大陆不行,否则你拍了不能播只能自己在家里独赏有什么意义。中国有那么多导演和演员,只要审核的标准能够降下来,拍出好的电影那是一定的。


询问人

到底是谁养着烂片?抗日神剧是在哪儿看的?难道不是电视台?谁会去电影院看么?《春富》《无极》等当年被评为烂片,难道不是电影院混不下去了,就上了电影频道?是谁把国外的优秀影片三个小时的硬生生剪到一个半小时,如此严格,却对鲜肉秀视而不见。直到“肉价”攀高,自己吃不起了,又跳出来贼喊捉贼似的声讨。是谁根本和收视率和市场没有关系,一味放着神剧,直到混淆了年轻人的历史观,影响到了大局,又跳出来口诛笔伐,借此择清自己?


HeavyMetal瓷器胡同

烂电影就可以挣钱,为什么还要费劲巴拉的做个好电影,有那功夫多拍几部捞钱了。。

你让鹿han,吴亦fan他们一两年拍一部电影,他们会答应吗,经纪公司会答应吗,粉丝答应吗。。别说一两年,一俩月不露面试试。。掉粉还是小事儿。。


社长有点咸

就是因为中国观众太宽容了,让烂片也能挣钱,让烂演员也能圈钱,所以中国电影才扶不起来。等什么时候中国观众耐心消耗完了,变得不宽容了,让拍烂片的公司血本无归,最好倒闭几个,让某些导演艺人在娱乐圈待不下去,那中国电影才会好


皞皞136903502

中国的电影其实有很多好的作品,现在的国产电影就是太过求量而放弃了质,大量的烂片超过了少数的好片,加上网络上的打手和那些什么自认为资深的影评人在电影没有上映之前就狂贬一气使得大众对还没有上映的电影失去了兴趣!


公子宅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