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觀眾已經這麼寬容了,中國的電影還是扶不起的阿斗?

塗偉媛

先說結論,就是

國產電影下限太低

近年來國產電影進步很大,這是不爭的事實,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票房。

以今年一季度為例,中國電影票房首超北美市場同期票房,達到了202.18億元。

票房前十的影片裡有六部是國產片,前三名全部被國產片包攬,可喜可賀。

更令人欣喜的是,電影票房走高的同時,觀眾的觀影水平也在提升。

譬如賀歲檔的《捉妖記2》,前期靠強大的營銷在上映初,破了各項票房紀錄,後期口碑崩壞後,票房也出現斷崖式下跌。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紅海行動》,低開高走,靠著過硬的質量與良好的口碑實現逆襲。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巨大的進步源於我們14億的人口紅利,源於中國電影一窮二白的起點。真正與好萊塢寶萊塢的差距還很大。

好萊塢成熟不代表每一步好萊塢電影都是精品,而產於其產業化相當成熟。

從劇本,到選角,到化妝,到拍攝,到宣傳,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產線。

你可能會說,電影是比肩文學、繪畫、美術的第八大藝術,既然是藝術,怎麼能靠流水線生產呢?

是的,好萊塢寶萊塢這一套流水線無法保證生產的都是精品,但卻保證了電影的下限。

下限很重要嗎?真的很重要!

舉個例子,肯德基麥當勞這些洋快餐談不上山珍海味,但因為執行著一套嚴格的標準,這使得你在北京和你在廣州吃到的漢堡都幾乎是一個價錢一個味道。這才是它們流行世界真正的原因。

電影亦是如此,大部分觀眾沒有那麼高的鑑賞力,他們觀影前不會去刷豆瓣看影評,可能僅僅因為這部影片時間合適就去看了。他們的期望值不高,沒打算吃到什麼饕餮盛宴,也沒有細細品一杯茶的雅趣,有一份肯德基的漢堡能填飽肚子足矣。

看看近年來票房大爆的電影,《戰狼》、《夏洛特煩惱》、《泰囧》、《美人魚》….豆瓣評分幾乎集中在7到8分之間,難稱經典,卻都屬於那種適用於大眾口味的“肯德基”式電影。

這說明了,觀眾需要的是大蔥捲餅,而不是煎到七分熟的牛排。

可現實是,中國電影下限太低,一張大蔥捲餅都做不好,讓人吃到了石子磕了牙。

原因有三:

一是門檻太低。

只要有資本有流量,阿貓阿狗都能來電影圈撈一筆。

主持人,歌手,草根演員,明星作家都能玩票。

隔行如隔山,不排除有跨界能人,但大多數拍的都不敢恭維,例子就不舉了,你我都懂。

二是類型模糊。

恐怖片拍出了喜劇效果,

歷史片變成了後宮爭鬥甄嬛傳。

一首歌強行搞出一部電影。

甚至出現了《爸爸去哪兒》這種四不像的所謂“大電影”。

三是明星片酬過高。

一個流量明星片酬就佔到了一部電影的90%以上,他(她)吃肉,其他人喝湯,這電影能好得了嗎?

總之,我們希望中國電影儘量規範起來,從電影分級,到電影製作,到准入門檻提高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不期望能出更多的精品電影,只希望每一部國產片能守住底線,做到及格,能消遣你我的無聊時光,這已是功德無量。


皮皮電影

也許這個觀點可以反過來,正因為中國觀眾已經這麼寬容了,所以中國電影是扶不起的阿斗。

一坨屎都能賺錢,為什麼要費心費力的去拍好電影,還要承受票房慘敗的危險。

幾千萬,拉幾個流量明星,湊一個漏洞百出的劇本,導演隨便拍拍,擺上幾個好看的pose,電影風格賞心悅目,票房結果也會很好看。

投入幾個億,演技派大牌明星加盟,摸爬滾打幾個月,費盡心計,拍出深度與內涵,結果票房大敗的電影,不在少數。

《太平輪》,吳宇森的導演,虧了三億四千萬,敗的慘絕人寰。

沒有英雄,沒有主義,只有亂世中,身不由己的沉浮。那年代,那愛情,那戰爭,那和平,就像那片長滿芒草的庭院。

一回首已是萬年。

還有成龍的《新宿事件》,這是大哥難得的一部,有演技、有內涵的佳作,結果票房慘敗。後來的《十二生肖》,純粹的爆米花電影,卻有十幾億人民幣的票房。

上哪兒說理去!!!

還有《萬箭穿心》,顏丙燕主演,劇情、演技都逆天,票房僅僅300萬。

還有《投名狀》,虧慘了陳可辛。

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每一個都是可以獨抗票房的狠角色,演技好,內涵深,畫面有質感,然而屁用都沒有,一樣虧。

偏偏像《英雄》、《無極》,這種畫面鮮豔,通篇講著似是而非的空洞大道理的大片,卻賺得盆滿缽滿。

上哪兒說理去!!!

不知道是吃屎吃習慣了,反而不愛吃紅燒肉。

還是隻有屎吃,所以以為紅燒肉也是屎味的。

韓國電影,口碑不錯的,一般票房都能飄紅。

越是沉重的話題,越是深刻的思考,越能引發社會的熱議。

而中國,稍微沉重一點的話題,深刻一點的內涵,立刻撲成狗。

《我是路人甲》、《一九四二》、《大明劫》、《黃金時代》、《鋼的琴》、《繡春刀》、《推拿》。

拍一部,撲一部,簡直成了惡性循環。

投資人的錢就不是錢了,再這麼撲下去,中國電影估計就真沒什麼希望了。

在電影市場,活生生地上演著劣幣驅逐良幣。

觀眾們,真不能那麼寬容了,下下狠手,讓圈錢的作品,屁滾尿流地逃出中國影視圈。

否則真沒什麼有深度的作品可看。


影視口碑榜

資深導演田壯壯在出席一次活動的時候講:“中國的電影市場現在很奇怪,看起來好像很繁榮,藝人都是天價,想照著西方市場的規律,但又沒有人家的基礎,很難做得好。票房看起來很高,但是國產片和歐美片差距大,這是很令人擔心的。”這番話雖然聽起來很刺耳,但又的的確確的比較真實和客觀的反應了中國電影現階段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如果世界電影的發展是由1895年法國的《火車到站》算起,那應該有120年的歷史。中國電影則大約由1905年算起,是由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所拍攝第一部活動照片,在上海放映,揭開了中國電影的序幕。

中國電影的輝煌時期,應該是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隨著計劃經濟向著市場經濟轉換。民營電影開始出現。張藝謀導的《我的父親母親》、陳凱歌導的《荊軻刺秦王》、馮小剛導的《甲方乙方》喜劇片、賈樟柯導的《小武》與《站臺》陸續推出市場。伴隨1997年香港迴歸,電影題材也大幅改變,如《風雲之雄霸天下》、《中華英雄》和《蜀山劍俠傳》等都是港陸合資的大片。

高速發展的30年,中國由2002年1300個銀幕;2017年增長為45000個銀幕;製片由原先每年80部增長為220部;2016年中國市場電影產出達778部,全球第三。2002年票房為72億,2016年增長為457億。

雖然,2017年上半年依舊有272億的票房,但刨去中引大片和份額,我們只一年的增加了將近5000多塊屏幕,,所以中國電影市場開始放緩。

相較於,歐美電影的百年積澱,其實中國電影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無論從製造和消費我們都是從一個不成熟階段到一個成熟階段。我們感覺16年和17年的片子不行,其實這是好事,表示我們不再是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如同改革開放初期覺的可樂就是高達上的東西,拼命買,並不在乎它有沒有營養,健不健康。慢慢的我們學會了甄別和挑剔。市場才會出現所謂的無糖,零度可樂這類商品。

電影是件特殊的商品,如果簡單粗暴就能得到巨大利潤,我想所有的商家都不會去改變它。只有消費者厭倦了現有的狀態,不再去消費了,商家才會去改變,去迎合觀眾。所以中國觀眾的寬容其實對中國電影並沒有什麼好處,嚴格把好消費觀,才是切實有效的促進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牌情報局

這個看看鋼鐵俠一就明白了,現在也許沒人知道了,鋼鐵俠一之前,鋼鐵俠飾演者小羅伯特.唐尼的名氣其實很小,也許還算不上二線,這部電影裡泰倫斯.霍華德才是真正的大牌(演戰爭機器的那個,到二里換人了),這叫“演員給劇情讓步”,這種事在中國可能嗎?中國只會是“劇情給演員讓步”,青雲志就是典型代表啊,沒活過四分之一的碧瑤居然一直堅持了三分之二的劇情還不止。所以,國產影視圈這坨爛泥也就這樣了


夜盡天未明1

我感覺審核會過不了。就算是明星的天價片酬也只不過最近幾年才被暴露出來,像以前老戲骨們拍戲的時候沒有這麼高的片酬也沒法拍出出一部好的電影,可以自己想一下為什麼。雖然我不知道其他國家的規則是怎樣的,但是對比韓國,日本,美國甚至泰國,我們電影的審核標準是很高的了,你只能去迎合這個標準。雖說想到一個辦法去國外拍,例如《唐人街探案》,因為泰國允許,或者《守法公民》,《潘多拉》,《海雲臺》之類的一些美韓電影,甚至有時候連香港都可以,但是大陸不行,否則你拍了不能播只能自己在家裡獨賞有什麼意義。中國有那麼多導演和演員,只要審核的標準能夠降下來,拍出好的電影那是一定的。


詢問人

到底是誰養著爛片?抗日神劇是在哪兒看的?難道不是電視臺?誰會去電影院看麼?《春富》《無極》等當年被評為爛片,難道不是電影院混不下去了,就上了電影頻道?是誰把國外的優秀影片三個小時的硬生生剪到一個半小時,如此嚴格,卻對鮮肉秀視而不見。直到“肉價”攀高,自己吃不起了,又跳出來賊喊捉賊似的聲討。是誰根本和收視率和市場沒有關係,一味放著神劇,直到混淆了年輕人的歷史觀,影響到了大局,又跳出來口誅筆伐,藉此擇清自己?


HeavyMetal瓷器衚衕

爛電影就可以掙錢,為什麼還要費勁巴拉的做個好電影,有那功夫多拍幾部撈錢了。。

你讓鹿han,吳亦fan他們一兩年拍一部電影,他們會答應嗎,經紀公司會答應嗎,粉絲答應嗎。。別說一兩年,一倆月不露面試試。。掉粉還是小事兒。。


社長有點鹹

就是因為中國觀眾太寬容了,讓爛片也能掙錢,讓爛演員也能圈錢,所以中國電影才扶不起來。等什麼時候中國觀眾耐心消耗完了,變得不寬容了,讓拍爛片的公司血本無歸,最好倒閉幾個,讓某些導演藝人在娛樂圈待不下去,那中國電影才會好


皞皞136903502

中國的電影其實有很多好的作品,現在的國產電影就是太過求量而放棄了質,大量的爛片超過了少數的好片,加上網絡上的打手和那些什麼自認為資深的影評人在電影沒有上映之前就狂貶一氣使得大眾對還沒有上映的電影失去了興趣!


公子宅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