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董家古法烹制 “闹汤驴肉”,香飘三百年

故乡的美食总能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对于土生土长的沁阳人来说,不论离乡的日子多长,也不论离家的距离多远,都不会忘却老董家闹汤驴肉的香味。

沁阳董家古法烹制 “闹汤驴肉”,香飘三百年

闹汤驴肉

老董家闹汤驴肉的制作技艺,已传承三百年。迄今为止,已传至第九代。

“闹汤驴肉”这一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

一种说法是,过去卖驴肉的人,常常推着小车到集市上叫卖,一声“闹汤驴肉咯”吆喝后,人们一拥而上,将小车围得水泄不通,场面热闹非凡。久而久之,人们便将用荷叶裹着的带有汤汁的驴肉称为“闹汤驴肉”。


沁阳董家古法烹制 “闹汤驴肉”,香飘三百年

怀庆府老董“闹汤驴肉”店面

另一种解释,是说熬汤时里面会放很多香料,煮起来沸腾冒泡,像极了喧嚣热闹的人群,因而将这汤称作“闹汤”。

董家闹汤驴肉可考的历史,要追溯到清顺治年间。

那时,山西洪洞人董自振有烹制驴肉的手艺,顺治年间全家迁到了河南沁阳柏香镇大董村。按当地传统习惯,刚刚迁来的人家都要尽快杀一头毛驴,将驴血洒到四周镇宅辟邪,这样才能安居乐业。

董自振按照祖传的烹饪技艺,将所杀毛驴做成熟肉,拿到集市上去卖。不曾想,很快售罄。

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镇上的人们争相购买董家的驴肉,使其名气越来越大。至今,柏香镇还传有“东关粮行、西关糖房、南关锅口、北关吹手”的顺口溜,其中“南关锅口”指的就是董家在柏香镇南关支起的煮驴肉的大锅。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董家第三代传人董文星经常推车到怀庆府城中一条无名小胡同卖驴肉。很多人看到老董家闹汤驴肉生意如此红火,便开始竞相效仿,在这条小胡同中相继出现了胡记、靳记、王记、徐记等驴肉作坊。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条小胡同叫做“驴肉胡同”。

后来出现在驴肉胡同的各家驴肉作坊,其制作工艺虽然受董家闹汤驴肉的影响,但追根溯源,“闹汤驴肉”起源于董家的柏香镇,这却是无可否认的。

沁阳董家古法烹制 “闹汤驴肉”,香飘三百年

闹汤驴肉肉质细嫩,入口嚼劲十足

董家闹汤驴肉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选料到卤肉再到熬汤都有一套极为讲究的操作流程。

——要选用七年以下的豫北平原驴。这种驴,肉质细嫩。食用时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买来驴后,要先关在黑屋子里拉磨。当它大汗淋漓、特别饥渴时,端来一盆怀药熬制的汤。怀药,由产自沁阳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中药材组成,沁阳古称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以这些中药材被称为“怀药”。

这时的驴,顾不得苦涩,会将怀药熬制的汤一饮而尽,等药味进入驴肉肌理后,再将驴宰杀。这样,驴肉香味就会非常浓郁。

——煮肉前要先将驴肉放到水里浸泡两天,除尽血水腥气。然后用热水焯一下后放到锅里,再添上十几味中药香料进行煮制。

沁阳董家古法烹制 “闹汤驴肉”,香飘三百年

驴肉汤面

——煮肉过程最为关键的是火候。初期火要大,煮沸后用中火煨炖,而后再用小火焖制。这样的焖炖,要经过一夜。掌握不好火候,就容易使肉丝变粗或过熟过烂,这样,就会破坏肉的营养和造型。

经过这些程序后,一锅香喷喷的驴肉就熟了。取出一块喷香的驴肉,蘸上闹汤,入口后肉的鲜嫩,汁的浓郁,荷叶的清香,层层袭来,妙不可言。

新中国建立后,董家闹汤驴肉的第七代传人董心旺曾担任大董村的生产队长,带领全村人从事烹驴生意。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董家的驴肉被运往焦作市的服务楼、实验饭店、东方饭庄等饭店售卖。

沁阳董家古法烹制 “闹汤驴肉”,香飘三百年

驴肉丸子

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董家干脆直接把闹汤驴肉店开在了焦作老街——大杨树街上。

老董家闹汤驴肉第九代传人董颖回忆说,过去遇上灾荒年景,董家用驴肉汤接济乡邻,那时的董家门前,每天都能看到各种盛汤小瓦罐,从卤肉作坊的门口一直排到大街上。从父亲口中,董颖知道了死驴、孕驴、瘦驴、母驴“四不杀”的家训,感受到了老董家那种骨子里透出的善良与情怀,这是对天地自然万物的敬畏和对食材的尊重。

沁阳董家古法烹制 “闹汤驴肉”,香飘三百年

“怀庆府老董家闹汤驴肉”第九代传人董颖

有娴熟的技艺,有不厌其烦的加工,加上仁爱宽厚之心,董家的闹汤驴肉闻名遐迩、历久弥香,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