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腸療法,這8個問題須高度重視!

灌腸療法有一利就有一弊,臨床操作需謹慎!

灌腸療法,這8個問題須高度重視!

話題

@天天在這裡:

本人在某診所工作已經有六個年頭了,印象中是四年前灌腸療法悄然流行起來,針對人群是小朋友,用藥是五花八門,像氨基比林、板藍根注射液、穿心蓮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等,都有人用。

個人是非常反對這種用藥方式的,總擔心這種療法沒有臨床依據,會有一天出大問題,請老師們幫我分析一下灌腸療法的利與弊。

討論

◆灌腸我們這裡也流行,家長來了就讓灌腸給藥。

◆基層很流行,也有效,就是沒有依據。

◆灌腸對於小朋友來說依從性好,效果不效果的另當別論。

◆兒童灌腸的話,其實好處就還是這幾點:速度快,技術含量低、操作簡單。

灌腸療法,這8個問題須高度重視!

點評

在基層廣泛應用的灌腸療法,屬於灌腸法之一的保留灌腸法。

下面,筆者就保留灌腸的相關知識,為大家進行闡述、交流。

保留灌腸的目的都有哪些?

1. 鎮靜、催眠

如CT檢查前,為患兒用水合氯醛溶液灌腸,起到鎮靜、催眠,以達到檢查的目的。

各種急慢性腸道感染,其他用藥方法療效較差時,可以採用灌腸用藥。

灌腸療法,這8個問題須高度重視!

灌腸療法需要做哪些準備?

2. 常用溶液

藥物及劑量遵醫囑準備,灌腸溶液量不超過200ml,溶液溫度38°C。

1) 鎮靜、催眠常用10%水合氯醛溶液,劑量按醫囑準備;

2) 抗腸道感染用2%鹽酸小檗鹼,0.5%-1%新黴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3. 體位

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的臥位。慢性細菌性痢疾,病變部位多在直腸或乙狀結腸,取左側臥位。阿米巴痢疾病變多在回盲部,取右側臥位,以提高療效。抬高臀部約10cm,防止藥液溢出。

保留灌腸的具體操作方法是什麼?

1. 評估:患者的年齡、病情、臨床診斷、意識狀態、心理狀況、排便情況、配合度。

2. 操作前告知:向患者及家屬解釋保留灌腸的目的、操作程序和配合要點。

3. 患者準備:瞭解保留灌腸的目的、過程和注意事項,排盡大小便,配合操作。

4. 用物準備(略)。

5. 插管:戴手套,潤滑肛管前段,排氣後輕輕插入肛門15-20cm,緩慢注入藥液。

6. 拔管:藥液注入完畢,再注入溫開水5-10ml,抬高肛管尾端,使管內溶液全部注完,拔出肛管。

1. 灌腸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反應。

2. 保留灌腸前囑患者排便,腸道排空有利於藥液吸收。瞭解灌腸目的和病變部位,以確定患者的臥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3. 保留灌腸,應選擇稍細的肛管並插入要深,液量不宜過多,壓力要低,灌入速度宜慢,以減少刺激,使灌入的藥液能保留較長時間,利於腸黏膜吸收。

4. 肛門、直腸、結腸手術的患者及大便失禁的患者,不宜做保留灌腸。

6. 灌腸禁忌症: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嚴重心血管疾病等禁忌灌腸。

1. 口服用藥方便安全、注射用藥快捷精準。

2. 直腸給藥操作麻煩、用量不夠精準,風險高。

3. 不少藥物並不適合直腸給藥。

4. 灌腸療法缺乏足夠的循證依據。

灌腸療法存在的問題

1. 灌腸用藥存在超說明書使用

2. 藥物濫用

如激素的濫用,個別醫生為迎合家長追求見效快,使用大劑量激素灌腸,會引起患者免疫力受損。

3. 可能發生過敏反應

灌腸用藥吸收入血,有可能造成患者過敏反應的藥物,同樣能造成患者灌腸時發生過敏反應。

4. 增加患者耐藥性

濫用激素、抗生素,隨意改變藥物的使用方式,可能增加患者耐藥風險。

5. 腸道菌群失調

灌腸用藥會引起菌群紊亂,可能改變腸道正常菌群環境,誘發腸道感染,特別是抗生素類藥物會殺滅腸道有益菌而導致腹瀉。

6. 水電解質紊亂

長時間保留大量液體灌腸可能導致患者水電解質紊亂,甚至死亡。

7. 腸黏膜病變、出血

直腸有其固有的生理環境,多次直腸用藥會導致黏膜損傷、酸鹼度的改度。局部藥物刺激也可能引發結腸炎、穿孔、出血等腸管損傷,尤其是患兒更要慎用,因為幼兒腸壁更薄弱,出現這種風險更大。

方法

將一次性靜脈輸液器針頭剪去,將配製好的灌腸液用 5-50 ml 注射器抽取需要量,將輸液器接頭處與注射器乳頭連接,排儘管內空氣。前端石蠟油潤滑,輕輕自嬰幼兒肛門處插入,將所需藥物用注射器慢慢推入即可。

優勢

方便實用,損傷小,藥量準確,可遵醫囑選用型號不同的注射器,抽取所需量。

常見的灌腸併發症有哪些?如何幹預?

併發症

常見的主要包括:腸道黏膜損傷、腸道出血、腸穿孔、水中毒、 電解質紊亂、肛周皮膚擦傷等。

併發症預防

1. 插管前向患者詳細解釋其目的、意義,使之接受並配合操作。

2. 正確選用灌腸溶液,溶液的溫度、濃度和量適宜。

3. 選擇粗細合適、質地軟的肛管。

4. 插管前常規用石蠟潤滑肛管前端,以減少插管時的摩擦力;操作時順應腸道解剖結構;手法輕柔,進入要緩慢,忌強行插入,不要來回抽插。遇有阻力時,可稍移動肛管或囑患者變動一下體位。

5. 插入深度要適宜,不要過深。成人插入深度約 7-10 cm,小兒插入深度約 4-7 cm。

6. 操作過程中認真聽取患者主訴,患者肛門疼痛時,暫停灌腸並使患者平臥;疼痛劇烈者,立即予以對症處理。

7. 一旦患者發生腸穿孔、腸破裂、立即停止灌腸同時報告醫生, 進行搶救。

灌腸療法,這8個問題須高度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