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你那不是勤学好问,而是在装样子

「头条问答」向我推荐了一个问题,乍一看,这个问题不值一哂,所以自动忽略。但它居然并不删除,反在我脑子里存了档,时不时地跳将出来,我索性抽个空来琢磨,没想到还真有点耐人寻味。


问题表述如下:

马克思因为太勤奋,在大英博物馆认真学习,以至于最后踩出了两个脚印的坑,这是真的吗?

你知道吗?你那不是勤学好问,而是在装样子

很荒唐,是不是?按常识,问题中细节描述根本经不起推敲:第一,马克思是去练跺脚神功的么?而且还是多少年如一日只在一个固定位置从不挪动?第二,博物馆(或者应该是图书馆)里给马克思留了专座以至于他总能呆在一个固定位置?第三,这个馆的地面到底是什么材质的呢?如此不堪一踩?不言而喻,它不是事实。

网友的回答和阅读情况表明,绝大多数人都不屑于去解答这个问题,甚至根本懒得关注。仅有四个人敷衍了几句,而阅读量,寥寥无几。这个问题少人问津,原因很简单,它没有价值。

你知道吗?你那不是勤学好问,而是在装样子

在《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一书中,安宅和人提出,要从两个维度来判断一个问题的价值,其一是解答质,即问题能够解答到何种程度;其二是议题度,即问题解答的必要性有多高。尤其议题度更是问题是否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举例来说,对于智力正常的成年人来说,1加1等于几这个问题毫无价值,因为它根本没有解答的必要,哪怕它的解答质高达百分之百,谁都可以轻易得出正确答案。

题主的问题,与1加1的问题大致相当,解答质很高,因为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正确答案,但是议题度几近于零。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问与不问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它压根儿就是一个无效问题。不客气地说,提出无效问题只是形式上的发问,并没有什么意义。

我在《怎么把无意义的事情做出意义来?》中说到,“无意义的事有两种情况,一是事情本身没有意义;一是事情本身有意义,只是某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做着做着就失去了意义。”众所周知,「提问」本身是很有意义的,古今中外大家名人无不对之倍加推崇。只是,「提问」不是目的,通过「提问」带来实质上的改变才是目的。题主只是作出了「提问」这个行为,至于问题是否有质量、有解答必要则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题主的问题虽不值得回答,但「为什么题主如此煞有介事地提出这个问题?」,倒是个值得探究一二的问题:

1.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2.得出的答案能带来什么变化?

3.为什么不加思索就轻率发问?

4.为什么有人要杜撰这么荒唐的事情?

5.为什么总有些人会如此轻信,以致被轻易洗脑?

6.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喜欢思考,而愿意接受外界给予的各种信息,而且,接受得随意,相信得轻率呢?

君不见,有多少人的脸在网络事件一再翻转中被打得啪啪作响?

你知道吗?你那不是勤学好问,而是在装样子

所以,我想借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讨论,亮明我的观点:当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别有用心地伪装后,我们应该保持审慎,去努力接近真相。在这个快到极致的时代里,让大脑慢下来,思考深下去,更加冷静、更加理性、尽可能地从纷至沓来的海量信息里选择经过辨识、推理、验证的可靠资讯。

想不被鄙视,就不要作出勤学好问的样子,而要充分准备,多提有效问题。关于有效提问,我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与己有关。提问必须针对自身困境,不管是行动上的困难还是思想上的困惑。问题一经解答就对我达成某个目标有所助益,否则,我提它作甚?

2.确有疑难。一定要是确实需要解答的疑难,过于浅薄、荒谬的问题只会显得自己无知可笑。离开善于发问,勇于发问更近于鲁莽。

3.能够解答。big question是哲学家的事。咱们一般人还是多想想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实现自己的逐步提升,并为他人创造一些价值,真的挺好。

4.尽量具体。把问题描述得越到位,就越容易得到准确答案。问得越笼统,答案就越是纷繁复杂,无从判断,有时候甚至完全跑偏。比如,问题目不能笼统地问这道题怎么做,而应该说清当前状态是0(毫无头绪)是1(想到一个步骤)还是N(卡在哪一步),需要老师提供什么帮助?精准发问是高效解决的前提。

“一件看似无意义的事我们也能把它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做出其中的意义来。”我要践行我的理念,所以我去答题。阅读量一如所料地低,但我认为自己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