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你那不是勤學好問,而是在裝樣子

「頭條問答」向我推薦了一個問題,乍一看,這個問題不值一哂,所以自動忽略。但它居然並不刪除,反在我腦子裡存了檔,時不時地跳將出來,我索性抽個空來琢磨,沒想到還真有點耐人尋味。


問題表述如下:

馬克思因為太勤奮,在大英博物館認真學習,以至於最後踩出了兩個腳印的坑,這是真的嗎?

你知道嗎?你那不是勤學好問,而是在裝樣子

很荒唐,是不是?按常識,問題中細節描述根本經不起推敲:第一,馬克思是去練跺腳神功的麼?而且還是多少年如一日只在一個固定位置從不挪動?第二,博物館(或者應該是圖書館)裡給馬克思留了專座以至於他總能呆在一個固定位置?第三,這個館的地面到底是什麼材質的呢?如此不堪一踩?不言而喻,它不是事實。

網友的回答和閱讀情況表明,絕大多數人都不屑於去解答這個問題,甚至根本懶得關注。僅有四個人敷衍了幾句,而閱讀量,寥寥無幾。這個問題少人問津,原因很簡單,它沒有價值。

你知道嗎?你那不是勤學好問,而是在裝樣子

在《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一書中,安宅和人提出,要從兩個維度來判斷一個問題的價值,其一是解答質,即問題能夠解答到何種程度;其二是議題度,即問題解答的必要性有多高。尤其議題度更是問題是否有價值的決定性因素。舉例來說,對於智力正常的成年人來說,1加1等於幾這個問題毫無價值,因為它根本沒有解答的必要,哪怕它的解答質高達百分之百,誰都可以輕易得出正確答案。

題主的問題,與1加1的問題大致相當,解答質很高,因為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正確答案,但是議題度幾近於零。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問題問與不問都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它壓根兒就是一個無效問題。不客氣地說,提出無效問題只是形式上的發問,並沒有什麼意義。

我在《怎麼把無意義的事情做出意義來?》中說到,“無意義的事有兩種情況,一是事情本身沒有意義;一是事情本身有意義,只是某個關鍵環節出了問題,做著做著就失去了意義。”眾所周知,「提問」本身是很有意義的,古今中外大家名人無不對之倍加推崇。只是,「提問」不是目的,通過「提問」帶來實質上的改變才是目的。題主只是作出了「提問」這個行為,至於問題是否有質量、有解答必要則全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題主的問題雖不值得回答,但「為什麼題主如此煞有介事地提出這個問題?」,倒是個值得探究一二的問題:

1.提問的目的是什麼?

2.得出的答案能帶來什麼變化?

3.為什麼不加思索就輕率發問?

4.為什麼有人要杜撰這麼荒唐的事情?

5.為什麼總有些人會如此輕信,以致被輕易洗腦?

6.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喜歡思考,而願意接受外界給予的各種信息,而且,接受得隨意,相信得輕率呢?

君不見,有多少人的臉在網絡事件一再翻轉中被打得啪啪作響?

你知道嗎?你那不是勤學好問,而是在裝樣子

所以,我想借有效提問和無效提問的討論,亮明我的觀點:當越來越多的信息被別有用心地偽裝後,我們應該保持審慎,去努力接近真相。在這個快到極致的時代裡,讓大腦慢下來,思考深下去,更加冷靜、更加理性、儘可能地從紛至沓來的海量信息裡選擇經過辨識、推理、驗證的可靠資訊。

想不被鄙視,就不要作出勤學好問的樣子,而要充分準備,多提有效問題。關於有效提問,我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1.與己有關。提問必須針對自身困境,不管是行動上的困難還是思想上的困惑。問題一經解答就對我達成某個目標有所助益,否則,我提它作甚?

2.確有疑難。一定要是確實需要解答的疑難,過於淺薄、荒謬的問題只會顯得自己無知可笑。離開善於發問,勇於發問更近於魯莽。

3.能夠解答。big question是哲學家的事。咱們一般人還是多想想跳一跳夠得著的問題,實現自己的逐步提升,併為他人創造一些價值,真的挺好。

4.儘量具體。把問題描述得越到位,就越容易得到準確答案。問得越籠統,答案就越是紛繁複雜,無從判斷,有時候甚至完全跑偏。比如,問題目不能籠統地問這道題怎麼做,而應該說清當前狀態是0(毫無頭緒)是1(想到一個步驟)還是N(卡在哪一步),需要老師提供什麼幫助?精準發問是高效解決的前提。

“一件看似無意義的事我們也能把它往有意義的方向去做,做出其中的意義來。”我要踐行我的理念,所以我去答題。閱讀量一如所料地低,但我認為自己賺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