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鉴赏:那一抹艾香——文

最早熟悉艾草来自儿时的青团味道。青团,是江南的传统小吃,青色,用艾草叶捣成汁,拌进糯米,做成的绿色糕团,入口细腻,吃的时候艾叶的清香在口中萦绕。喜欢那一抹味道,从舌尖流淌到喉咙再流淌到心间……久久,浸润着淡淡的艾香,思绪飘到了那长满艾草的小村里。

文学作品鉴赏:那一抹艾香——文/徐王冲

村子不大,却有山、有水、有桥,还有我童年的回忆,回忆里总有着一抹淡淡的艾香。

儿时的我十分调皮,没有一点女孩儿样,可以称得上是村子里的孩子王。我常常带着小伙伴们爬山,爬树,捣蜂窝,钓龙虾,挖野菜……弄得一身脏回来,却是一脸满足。这时,奶奶会在一旁唠叨几句,但她的唠叨里总夹着一份慈祥,一份和蔼。奶奶是个勤劳而质朴的传统女人,几十年不变的刘胡兰发型,头戴绿色方巾,身着碎花上衣,灰黑色裤子,脚蹬一双军绿色解放鞋,这似乎是她的标志性形象,她个头矮小,却总是显得那么精神,对待村里的人总是很和善。每天早上,她早早起床,生起炊烟,给全家人烧好一大壶茶水备着,便开始一天的忙碌。常常看着她手上挎着菜篮,肩上担着扁担,快步地朝菜地走去,我也喜欢跟在她的身后。乡间小路上总有很多花花草草,奶奶便会和我说道说道,有时也会放下扁担带我挖一挖,就这样,我认识了马齿苋,认识了马兰头,认识了小野蒜,认识了蒲公英,认识了荠菜,也认识了艾草。小学时,记得有一门叫“自然”的学科,现在想来,奶奶不就是我“自然”学科的启蒙老师吗?

文学作品鉴赏:那一抹艾香——文/徐王冲

我对艾草的喜欢或许就缘于奶奶吧,刚开始就觉得草也能做成团子吃,不可思议,后来认识艾草,总还是觉得它有种特殊的气味儿,泛着苦涩,用手摘下一丛,你会发现,连手上都被它霸气的味道占据了,然后就会满脸嫌弃,恨不得踏上一脚,一旁的奶奶却笑着说“傻丫头,这可是好东西啊,它可以驱虫,消毒,驱邪消灾哦!”我满脸怀疑地望着奶奶,再凑近闻上一闻,还是受不住那种苦味儿,心想:这味道,别说驱虫了,人都能驱跑。这样想着,只见奶奶满心欢喜地顺手拔下一丛放进小筐里,说留着端午用。看着奶奶筐里的这小把艾草,我又回头看了看刚刚那片艾草,离得远些,仿佛又能感受到这苦味儿里还夹着一丝清香。

终于到了端午,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插上了一株草,村子里荡满了艾草的清香,奶奶也把她摘的艾草稳稳地挂了起来,看着艾草,闻着艾香,她是那样的满足。

文学作品鉴赏:那一抹艾香——文/徐王冲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村子里也有了不小的变化,鳞次栉比的小楼,精心打理的小院,宽敞平坦的道路,还有路两旁闪耀的灯光……可再想找到艾草已不那么容易了。

白居易有首《问友》写道: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诗人想要种兰草不想种艾草,因为兰草是香的,艾草是臭的。但是种了兰草之后,旁边会长出许多艾草来,兰和艾的根纠缠在一起,想要拔了艾草就会伤到兰草,这让诗人十分困惑。

殊不知,就是这样的臭叶,却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价值,有艾叶生长的地方,虫子会少很多,当然它周边的植物也能更好的生长。如今,但凡懂得养生之人,都知道熏艾或艾灸,它所释放的馥郁之气能够安神提气,驱寒暖身。其实,人若如艾,定会芬芳自来;心若如艾,必将别样精彩。

前不久,去了一趟老家,回来时,母亲拿了一包东西给我,说是从奶奶那里拿过来的,我打开一看,是晒干的艾草,母亲说,这是去年正端午那天采摘的,泡脚特别好,闻着那熟悉的香味,仿佛又闻到了端午的气息,在我的记忆中,承载着端午节的不仅仅是粽子,还有那一抹艾香,就像熏艾能使人身体变暖一样,那一抹艾香能使人心变暖。

文学作品鉴赏:那一抹艾香——文/徐王冲

热爱古典文学,喜欢用音乐煮文字,践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教育格言:蹲下身子,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耐心陪伴,静待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