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文:水鄉漫遊話行舟丨爾雅齋

本期推薦“爾雅群”文友高山流水的鄉愁佳作《水鄉漫遊話行舟》。高山流水先生,實名葉正賢,蘇州市吳江區黎裡鎮人士,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攝影、琴藝等。這篇散文,不僅記錄了一位黎裡儒士對家鄉的懷舊情愫,也寄託了作者對古鎮未來的美好期許。

唐代詩人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閣序》裡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其中,漁舟唱晚四字形象表達了古代的江南水鄉在夕陽西下的生動晚景。而本文作者描寫的黎裡“水文化、船特色”也恰恰如此異曲同工。水上行舟,黎川唱晚,甚妙~~

編語:雲巛

蘇州人文:水鄉漫遊話行舟丨爾雅齋

水鄉漫遊話行舟

每當我背起相機,提著畫具,漫步在古鎮老街,徜徉在市河兩岸,駐足遠望,殘破不堪的古老小鎮經過幾年來的搶救修繕,如今已是春意盎然,氣度非凡,舊貌換新顏。

一幢幢仿古建築平地而起,一排排廊棚攜手而立,馬頭牆高矗林立,美人靠遙遙相對,綠樹成蔭,鮮花簇擁,處處是景,美不勝收。

但是,在我的視野裡,好像還存在著很大的缺憾。真實的感受是我所領略到的美景仍是一派靜止的、木訥的人造景觀,唯獨缺乏一種富於生活氣息、充滿生命律動的自然景象,那就是水氣朦矓中的“水上行舟”。

再看看市河駁岸上星星點點的攬船石,己經失去了昔日的榮耀,默默地佇立在水邊無人眷顧,成了空擺設。靜靜水面上沒有了漪漣,不見波浪。目睹這些悽然的場景,不由地勾起我心底悠悠鄉愁。

蘇州人文:水鄉漫遊話行舟丨爾雅齋

(《古鎮雪霽》葉正賢攝於黎裡市河北側街景)

記得小時候,也就是四十多年之前,家鄉的繁華令人難以忘懷。當年的黎裡之所以繁華,除了具有千年歷史文化沉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域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它地處江浙兩省接壤的吳江一側旮旯裡,河道縱橫,水網密佈。由於陸路交通比較閉塞,沒有公路、汽車和自行車,人流物流均靠水路。在水上通行那就離不開船舶這個交通工具。黎裡古鎮屬江南地區典型的大鎮,原是吳江七大古鎮之一,四鄉八里、本地外省各路商賈都會雲集在此,南來北往的各類船隻穿梭不絕,常會將偌長的市河擁堵。繁忙的黎川承載著各路財神,從早到晚總是忙得不亦樂乎。

清晨,近村遠鄉的人成群結隊、搖船動櫓地滿載瓜果菜蔬、農副產品來到小鎮上趕早市。上午基本上都是農船,農民出街泠坐的是赤膊船,有棚船則是載客載物的航船。這裡經常停靠著外省的各班航船,每到中午時分,“啵,啵啵! ”海菠螺聲,“咃,……他,他”咃他班的銅鑼聲招呼著遠近的船客快上船,航船馬上要開了。此時的鄉下人賣完了農副產品,採購齊了農需品也都高高興興地搖船返家了…… 這裡有各種各類的船,有半棚的、烏蓬的,手劃的、腳劃的,撒絲網的、布蝦籠的紹興船。還有,在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長期生活、勞作同在船上的一個群體,這就是名符其實的“水上人家”了。他們風裡來雨裡去,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辛勤勞作,樂此不疲,倒是衣食無憂,蠻滋潤。

黎裡的漁民有兩大派系,蘇幫的和本幫的。蘇幫船好像富裕一點,總是金漆金光、嚓刮錚亮,他們大部分出沒於太湖勞作,很多人信奉天主教,像教會里的周阿根就是其中的代表。每當教堂做彌撒時,七都、廟港、橫扇等地的教徒們都會搖著船集中到黎裡來做禮拜。

本幫漁民基本上是在內河地區進行捕撈生產,偶爾也會出太湖捕魚。

午後兩三點鐘左右,大批的漁民完成了當天的作業,滿載而歸。此時,小鎮上又鬧猛起來了,漁民們急於把當天的收穫送到街上出售。有的把鮮魚鮮蝦擺在茶館等人流稠密的地方設攤示賣,有的則直接拎著籮頭、竹籃沿街吆喝叫賣…… 這些“水上人家”大都停靠在鎮東鎮西水域比較寬闊的地方,像金鏡湖畔、沿市河的兩岸,最集中的地點則在鎮東的九成灣和煤屑灘那個區域,裡三層外三層密密匝匝的一大片,好壯觀哇。

傍晚時分,薄暮中漁火點點、炊煙裊裊,街岸上、廊棚下孩童們嬉鬧追逐,好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看得人心醉如入夢境。

午夜,在黑燈瞎火的深夜裡,“嘎吱嘎吱”的槳櫓聲常常會把我從睡夢裡吵醒,那是漁民們趕早出漁去了。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對船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長,造船、修船這個行業的產業鏈確實帶動了不少其他行業,像竹行、木行、鐵匠鋪、櫓行、蘆扉行等黎裡特別多。後來運輸服務業的發展對船舶的航速、承載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就出現了鐵皮船、水泥船等。漁船裝上了掛梢機,代替了人力搖船。運輸船改成了機帆船,航速大大提高。

而今,時代在變遷,社會已進化,跟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農民進城、漁民上岸,彈指間,檣櫓灰飛煙滅,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水上人家”已徹底湮滅在歷史長河裡,這些美麗壯觀、如夢似幻的場景也只能最後地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支離破碎的舊夢裡尋覓和回味。

蘇州人文:水鄉漫遊話行舟丨爾雅齋

(《又聞晚鐘》葉正賢畫於黎裡禊湖道院)

研究水文化,寫好船文章,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遊山就是爬山登高,雪鄉玩滑雪,草原玩騎馬,水鄉就玩游水搖船。要充分利用水的資源,體現水鄉特色,研究水文化,做好船文章。

根據我個人的想法,於此謹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一點不成熟的建議:

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水域資源,規劃、開闢一處旨在搶救、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存為主體的水上旅遊活動場所,名曰:“水鄉內湖船舶文化博覽園”。儘快地組織力量,像採購舊傢俱、舊石料、舊木料那樣,用心去徵集、收購各類現有的、僅存的舟船。同樣,在這個博覽園中還可籌建造船、修船的小船塢、鐵匠鋪、蘆扉鋪等等配套設施供參觀,亦可將各類船隻予以修繕、仿造。

據我所知,目前還有健在的造船修船的木工師傅、打船釘的鐵匠師傅,找到他們並希望他們帶徒授藝,有望傳承。

其實,把櫓搖船就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體能運動,不但憑實力,也要講技巧。

記得在農村插隊時,經常要搖船動櫓,一支櫓可以一人使喚,也可以一人把櫓,一人吊繃,時間稍長就會滿頭大汗。為了提高航速有時還可加上一支櫓,叫“矮櫓”,搖矮櫓確是一項技能活,二人相反方向,統一節奏,同時使勁運動,航速飛快。有條件的地區舉辦賽龍船活動,我們這裡受水域條件限制,可以進行賽農舟、賽漁舟活動,豐富體育運動內容,也很會吸引人的。

也可以開設搖船把櫓的教練、陪練項目來吸引遊客。因為如今會搖船把櫓的人越來越少了,已經瀕臨失傳的境地。相信,肯定會有人感興趣。

另外,增加各類原汁原味的船舶散靠在各處水面河道邊,讓那些空閒著的攬船石體現出它們的自身功能,展示它們的文化內涵,讓更多的遊人來關注。

這樣才能達到岸上景觀與水面景觀交相輝映、美輪美奐的效果。

相信不久的將來,當你一走進黎裡古鎮,就像鋪開了一卷水鄉民俗風情畫卷—— 《錦繡江南一枝花》 。祝福你,我的故鄉,我的夢。


蘇州人文:水鄉漫遊話行舟丨爾雅齋

葉正賢(曾用名正炎),字宗灝,號景碩。一九四八年出生於江南水鄉黎裡古鎮。為吳中葉氏三十五世孫。

自幼喜好琴棋書畫,早期自學為主。中國民樂和西洋樂器均有偏愛及研習。上世紀插隊落戶時期,曾以習字、吟詩作畫為苦中作樂。學繪畫時,先以中國畫的山水、花島、蟲草為主,後又練習西洋畫,直至九二年自考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專業進修深造,現為江蘇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展及獲獎並被海內外各方收藏。目前,從事社會藝術培訓教育工作,閒暇筆耕。

蘇州人文:水鄉漫遊話行舟丨爾雅齋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