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营口的小楼饭店

史话:营口的小楼饭店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段顺口溜在营口非常流行:小楼饭店好,大米饭豆腐脑,两角钱吃个饱,下次还往这里跑。这段话说的是在营口红火了近30年的小楼饭店,香味十足的羊汤烧卖、经济实惠的米饭豆腐脑,在老营口人心目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

红红火火的营口第一名店

小楼饭店历史悠久。据《营口市志》记载,小楼饭店的前身是营口冰果联店下设的小食部,1968年秋开业,以经营大众化饭菜赢得广大群众赞誉,被群众誉为“职工食堂”“贴心店”。

当时的小楼饭店位于原小红楼附近,设在营口冰果联店的小楼上,因此群众习惯称为“小楼饭店”。1970年,营口市主管部门按群众习惯称呼定名为小楼饭店,是一家大众化小吃店,以经济实惠,服务热情闻名。主要经营品种有大米饭、豆腐脑、零拨炒菜、炝拌菜。小楼饭店始终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味美价廉、讲究卫生,深受营口市民欢迎。1970年,为方便夜班工人和流动人口就餐,小楼饭店增设夜宵部,并增设儿童餐桌,开办预售餐券等服务项目。

文革期间,为了方便工农兵就餐,小楼饭店将营业时间两次延长。第一次由一班改为两班,早八点到晚六点改为早六点到晚十点,第二次实现了昼夜营业,一年四季不闭店。当时,工农兵就餐量每天达五千多人次。小楼饭店领导要求员工不能粗制滥造,要保证饭菜的质量,炒菜的同志坚持少炒、勤炒,保证花样多、味道好,工农兵顾客反映:“来到小楼饭店,真就像到自己的家。”1975年2月,营口发生地震,小楼饭店职工积极投入防震救灾斗争,搭设席棚坚持为工农兵服务,冒着余震的危险将一碗碗热汤面送到受灾群众面前。

1976年,小楼饭店迁入长征路中段(今华联酒店路东),新建三层小楼,扩大了经营范围,先后增设了快餐厅、中餐厅和风味厅。中餐厅经营套菜、炒菜、零拨菜等80多个品种,风味厅经营涮羊肉、水饺、包子等10多个品种,快餐厅在经营大米饭、豆腐脑、零拨菜的基础上增加了花卷、油条等品种,坚持面向大众的经营方向。1985年时,小楼饭店仅服务人员就有110人,年销售额100多万元。

载入《中国商业文化大辞典》

小楼饭店坚持热心为市民服务,推出许多便民措施。20世纪70年代中叶,为了方便夜间下火车的旅客就餐,在列车进站前将流动售货车推到火车站。为了方便双职工外出家里只有孩子的市民,小楼饭店推出包伙服务,对有病不能到饭店吃饭的,推出登门送餐服务。小楼饭店始终坚持礼貌待客,热情服务。对待盲哑残的顾客,更是细心周到,被群众誉为“盲人的眼睛”、“哑人的翻译”、“残疾人的手脚”。

1976年1月,一个十多岁的女孩手拿暖瓶要买豆浆,一班长徐媛芝心想,饭店只卖豆腐脑不卖豆浆,就问小孩给谁买。小女孩说,妈妈病重住院,不能吃饭,大夫建议买豆浆。得知情况后,小楼饭店特意为患者做了一暖瓶豆浆,派人专程送去,每天坚持送三次。

小楼饭店不仅在营口家喻户晓,在全省甚至全国也小有名气。1971年,《辽宁日报》刊载通讯,并配发社论介绍小楼饭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先进事迹。营口市的新闻媒体也对小楼饭店的经验和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营口市革命委员会做出决定,开展向小楼饭店学习的活动。市商业局适时增派力量,加强领导,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使小楼饭店越办越好。

1974年,辽宁省商业厅两次在营口召开现场会议,推广小楼饭店的先进经验,1976年,小楼饭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授予“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全省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在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小楼饭店在服务方面不断加强,规模上不断扩大,1994年1月被载入《中国商业文化大辞典》。

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小楼饭店一份饭菜的价格只有2角钱,饭票还有5分钱的面值。与今天的饭店相比,小楼饭店的环境要简陋得多,大厅里是木制的圆桌、椅子,桌上铺一张白色塑料布,墙壁也没有装修,只是贴着几个时代气息很强的大字:“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以及“为人民服务”!

即便环境如此简陋,大厅内也很少有空位。尤其是中午时更加火爆,经常需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用餐,所以,一些市民会选择用饭盒将豆腐脑带回家食用。

老营口人的共同记忆

小楼饭店是营口一个时代的记忆,在营口红火了数十年,是当年营口一个响亮的字号,大饼、豆腐脑,羊汤、烧卖是昔日滨城的一道美味佳肴。

每天清晨,星星还在高悬,人们还在熟睡,小楼饭店已经是人攒声嘈。

史话:营口的小楼饭店

一些营口人回忆,从小楼饭店经过,就能闻到饭店传出的菜香,记忆犹新的是带卤的豆腐脑、能揭层的戗面馒头、还有香飘四溢的羊汤烧卖。当时,由于吃饭的市民太多,不便于管理,为了防止餐具丢失,每个饭勺都要做上特殊的标记。

1989年11月,辽宁省饮食行业取消粮油平价供应,改为议价供应,使饭店的主食价格迅速上涨了三至四倍,饮食行业形势发生了骤然变化,受到剧烈冲击。公有制饮食企业营业萧条,经济效益下降,53家饭店亏损。

在这场风潮中,以经营主食为特色的中、小型饭店所受到的冲击最大。以往,小楼饭店每天能卖1000多斤米饭、2500多碗豆腐脑,此时,即便他们将经营方式改为走街串巷,每天也不过卖出米饭七八十斤、豆腐脑不足百碗。

据有关资料记载:1990年,小楼饭店营业收入人民币39万元,税利额3万元,营业收入不足198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档次和规模的饭店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小楼饭店的经营之路已经走入了瓶颈。

为了适应发展的要求,小楼饭店也开始对环境进行改造和装修,设置了包房,还设置了自助早餐和大包桌,并承揽婚礼包桌等业务。不过,这并没有挽回小楼饭店发展的颓势。

小楼饭店日渐衰落,经营难以为继。2000年6月20日,闻名遐迩的小楼饭店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高达6层,面积2万平方米的购物广场。

如今,小楼饭店已经淡出了营口人民的生活。不过,那种永远挥不去、忘不了的经典味道,以及大饼豆腐脑、羊汤烧卖的余香,必将永远萦绕在营口人心中,成为营口人一个时代的共同印记……

文/周立国(营口市史志办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