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倒閉的元凶,是昂貴的租金還是電商的崛起?

刻不容緩

新一佳關閉了,百腦匯關閉了,北京華聯關閉了,東方建材關閉了……幾乎每座大城市都有這些商店關門或者倒閉。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土地價格高—商鋪價格高—房租高。有的所謂大咖商業,底樓商鋪單價超過15萬每平米,瘋了。商鋪投資有個理論值,回報率至少要滿足達到13年後回本,才算有投資價值。超高房價實際上透支了若干年商鋪的租金收益,而實際客流數量、質量還是未知和動態的,所以,後期商鋪不斷換手就不足為怪了。

與只相關的還有,各大城市商業修建太多(城市擴建高峰期窗口期疊加),尤其是臭名昭著的商業綜合體,一窩蜂的上,但是人口聚攏和鋪排不可能嚴絲無縫的與這些商業同步,所以半死不活的、換手的商業綜合體很多。我是覺得,哪裡有什麼牛逼的操盤手,可研報告也不重要,誰家沒做過呢。成功或者失敗,不過都是執行者而已,踩對節點,或者死很久以後,你就活了。

還有一個不了忽略的是,多少年來,商鋪租賃市場形成一顆毒瘤,轉租費,有的投機者專門做這塊,廉價一手租下囤著待價而沽,甚至有的房東自己出租也要雁過拔毛。轉租費幾千、幾萬到數十萬不等,大多數不是前期投入和市場培訓補償,就是門檻而言,你向我要,我走了我給下家要,一直傳下去。可想而知,這樣一個惡劣的土壤,商家入手後,怎能不戰戰兢兢捉襟見肘?

2.電商。大家每年網購多少商品,我們自己最清楚了。從家電、家居、服裝、化妝品、玩具、食品藥品、3C、各種其他雜七雜八…網購好處是動動手指就能瞎逛,效率高,貨比三家方便,取貨方便,還比實體店便宜很多(一般情況下)。電子商務是時代潮流,但馬雲確實禍害了實體經濟(改革的陣痛是必然),就好像,人工智能是人類未來科技方向,但是對於中國國情而言,有害於就業和社會穩定也是事實。再有一個,國家對於電商發展還是比較放任的,主要還是平臺自己監督和管理,稅收、門檻、處罰、監管…都弱。

3.經濟形勢+現金貶值+運營口碑和預期=消費信心降低。老百姓開源節流,加上無數社會中堅力量新生力量因為房貸而套牢,小心翼翼。

總結,房價原因(含城市擴建商業過多)40%,電商原因40%,其他20%。

歡迎批評和指正。


那話兒

如今昔日的繁華購物中心和熙熙攘攘的店鋪街道都在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轉租退租、倒閉關門等淒涼場景。在房產經濟不斷上漲的鎮壓下,在發展迅速的“互聯網+”浪潮下,不少人將實體店的倒閉潮歸罪與昂貴的房租和電商的崛起。也就出現了“請求房東降租”、“馬雲我恨你”等帶有情緒化的橫幅標語。

那麼,實體店倒閉的元兇真的歸咎於它們嗎?我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從商業運營上看,租金只是運營成本,電商也只是競爭對手。所以從邏輯上說,這並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結果。

從運營成本層面看,使實體商業經營受阻的不止是高昂的租金成本,還有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稅費成本等運營成本都是原因之一。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百強企業人工成本上漲4.2%。並且物流成本也較高我國商品物流環節(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物理移動7、8次,而發達國家只有3、4次。所以租金是之一,不是二選一。

從競爭對手層面看,電商擁有先天的“渠道扁平化、價格成本低”的優勢,對原有實體店產生的衝突是毋庸置疑。但這也正是它的軟肋,只有“性價比”,沒有“產品質量”。所以從產品方面來說,實體零售的直觀消費體驗是電商所缺乏的。這也證明實體店在零售行業是有呼吸的空間。所以,電商並不是實體店倒閉的罪魁禍首。

從行業自身層面看,在新零售的背景下,趨於多品牌的差異化體驗已經更符合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對於中國實體零售業一面存在的詬病,模仿能力強、創新力不足、同質化嚴重的這種現象是難以勾起用戶消費慾望,用戶體驗就會隨之降低,用戶忠誠度也會隨之減化,這也正是導致實體的日漸沒落的原因之一。

從商業模式層面看,在面對不斷創新的互聯網時代下,很多零售企業還是使用傳統的老舊固有思維管理模式。仰仗有老顧客的姿態,對待顧客,對待供應商,對待租戶依然用著以前傳統的態度,方法,方式。不去試著創新,當然也就落後。

相比電商,總是會抓住市場的縫隙,在零售業處於黃昏的低迷環境下,做著“逆勢而為”的轉變,例如阿里巴巴、京東、小米等電商巨頭就紛紛在佈局線下零售店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將線上互聯網服務與線下消費體驗的相結合。對於傳統實體零售業的倒閉,可以用Warby Parker聯席首席執行官尼爾•布盧門撒爾(Neil Blumenthal)的話總結,我不認為零售業已死,但平平無奇的零售體驗已死。

所以,以上總結,對於實體零售倒閉的元兇,我只能說是實體店本身。


互聯網指北

實體店倒閉的元兇,電商的崛起要比昂貴的租金影響更大。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網購的規模越來越大,在網上開店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電商為什麼能夠扳倒曾經叱詫風雲的龐大的實體店鋪群體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阿里巴巴、京東等提供的開店成本低,降低了租金成本,無疑就為許多商戶節省了投資,能夠將更多的經歷放在提高產品的質量上。而許多實體店鋪無疑還在為高昂的租金而苦苦掙扎。2017年11月12日,在“天貓雙十一全球狂歡節”上,大屏幕顯示全天成交額超過1682億元;京東11月1日至11月11日凌晨累積下單金額超過950億元。網易考拉則公佈雙十一大戰上演78分鐘之後,銷售額已達到去年的兩倍…….一組組令人震撼的數據,都在說明,網絡電商的發展前景光明。

其次,目前深受互聯網、移動網絡影響的年輕人,作為典型的“宅”一代,更習慣於在線購買商品的方式,希望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想要的產品,節省更多的時間和效率。從這一點看,實體店鋪就遠不如電商更有效率。沒人來逛店,大部分顧客都去逛電商,實體店鋪自然而然就開不起來了。

另外,電商更注重於關注和完善用戶的體驗。當用戶在網上挑選產品的時候,電商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將產品更多的細節展現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更好地瞭解產品。就連許多消費者吐槽的無法親身體驗產品的缺陷,目前許多電商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等正在逐漸改進這個缺點。反觀實體店鋪,銷貨員的服務質量和層次參差不齊,這也是令人詬病的原因。


鎂客網

實體店倒掉的說法太不準確了,

百果園15年就拿到4個億的A輪融資,不到5年時間裡已經在國內40多個城市開了2400家店面。這個數量還在 增加。

7-11、美宜佳、見福便利店更是遍佈了一二線城市的各個角度,幾乎每個小區都有一家以上的這樣的品牌連鎖便利店。

並不是所以得便利店都倒閉了,我們看一下倒閉的主要種類,女裝店、百腦匯3C產品店。為什麼會關門呢,競爭力不夠,價格拼不過線上購物,服務拼不過線上購物。那當然要關門。

可是為什麼百果園能成功,便利店能生存,因為競爭力和需求。水果追求新鮮,因此大家傾向於線下購買。便利店方便,買個燈泡,買個醬油,方便。女裝店價格比線上貴一倍,消費者比起立刻能拿到衣服,他寧願少花一倍的錢,等上三天。

所以,實體店倒掉的元兇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競爭力。時代的進程從來都是這麼不留情的。工業革命讓多少紡織工人被珍尼紡織機取代。自動化種植讓多少農民失去工作。流水線生產削減了多少一線工人下崗。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同樣是手機3C生意,中關村海龍大廈曾經每天的賣手機交易額上億,現在人去樓空全改成了培訓機構。但是OPPO和vivo主打四五線城市和鄉村市場,照樣把實體店開的風生水起。這就是通過降維打擊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因此,市場在變,風口在變,如果坐以待斃,肯定會被淘汰。


旅日

實體店的倒閉電商該負一定的責任,但試想一下,這樣一點競爭力都沒有的實體店開得太多有意義嗎?從目前來看,像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都在搞新零售,就是搞無人超市、無人商店、社區便利或者O2O,這說明了,電商只催毀了那部分沒有特色的實體店。最終電商巨頭們還是要將新業務描向線下佈局。

實際上,真正有自己特色的實體店是不會受到電商衝擊的,而且像萬達商城這樣的商圈,反而能吸引投資者來逛商場,而在逛商場的同時,順便把飯也吃了,電影也看了,衣服也給定製了,這樣一體化的商圈是電商無法衝擊得了的。還有就是一公里以內的便民商店,人家只要開個社區乾洗店,附近居民都跑到這邊來洗衣服,乾洗店的生意也很紅火。

那麼催毀實體店的元兇是租金嗎?我覺得租金的成份更大一些,比如我問一家花店老闆,你開一個花店要用多少錢呢?她回答40平米房子,一個月光租金就要七八千元錢,你想啊!像花店這樣的小店鋪一個月能賺多少錢,光要付房東的租金就要這麼多,那勢必會提升創業夭折,開店必亡的概率。

應該這麼講,電商開出來後,會對銷售產品比較單一的實體店產生衝擊,如果再加上租金成本高,那麼實體店只有關門歇業了。但是如果你把單一的實體零售店,開到社區裡面,專門面向居民群體,比如既提供小百貨,又可以開闢一點地方賣咖啡、飲料、糕點,甚至還提供為社區居民送貨上門的服務,在這種情況下,零售店一樣能開得擁有自己的特色`。


不執著財經

一、租金是否為實體倒閉的元兇

有一些人分析實體店倒閉是否與泡沫的房產經濟有關呢,因為高昂的租金再加上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導致了商家不斷提高商品的銷售價格,沒有顧客光顧,最終導致實體店倒閉。後期我實地調查了一些實體店主,實體店主反映的情況是租金已經幾年沒漲,比如三線城市某商場的租金每平120元,已經好幾年沒變過了,但是銷售額卻比三四年前差二到三倍。歸根到底並不是租金高,而是沒人買是最大的問題。許多實體店為了能夠堅持下去,將利潤一降再降,甚至零利潤,因為需要去庫存,但是價格無論怎麼樣降,大眾現在好象對商品失去了興趣,無動於衷。所有這樣看來,租金並不是實體店倒閉的元兇。

二、電商的崛起是否影響實體店

許多人會這樣思考問題,無論電商如何發展,也不會影響到餐飲業,不可以下個館子到互聯網上去吧。為什麼餐飲行業倒閉的也非常多,那說明實體店不行與電商沒有關係啊。但反過來看,2016國家商務部爆出網購比例已佔社會零售總額11%,雖然看起來比例不大,但電商奪取這11%的份額足以使很多企業倒閉。份額減少,但成本沒有降,這就是造成原淨利潤較低的產業直接變成了虧損。由於電商的商品監管不嚴,以次充好,打價格戰,使得電商與實體競爭激烈,賣家只有不斷的降低利潤,使得兩敗俱傷。對淘寶店主發回的問卷結果來看,大部分只是維持生計,賺錢的不過10%,如果想使銷量上去,前期大都不斷的刷單,製造商品銷售情況火爆的景像。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況且,從去年雙十一的銷售額來看,天貓雙十一交易額達到1207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全國人民每人一天消費近一百塊錢。這麼大份額的錢如果分給實體店的局面又是怎麼樣,據統計,馬雲在這一次的雙11活動中,所得到的利潤最少也是363億元,可以電商是崛起了,但不一定都賺到錢了,但歸根到底馬雲自己掙到錢了,他總告訴大家要改變觀念,改變經營模式,但卻是為自己賺錢做鋪墊。況且電商並不單單指的是淘寶、天貓,還包括京東、蘇寧、國美等。近幾年又殺出來一個微商。現在進入了一個怪圈,人人創業,也就是人人都開店,實體也開、網店也開,供大於求。如微商有的一個月掙百八十塊錢還天天刷朋友圈樂此不疲,經濟出現了惡性循環,沒有了資金流,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不是電商直接影響到餐飲業,而是形成了一個資金鍊,當有一點有了問題,就會影響到鏈上的整個經濟。


坤鵬論

中國房屋租金最全地圖——揭露鮮為人知的樓市規律!

樣本100座城市,包括4座一線、15座新一線、30座二線、44座三線城市,以及7座四線(城市級別按《第一財經週刊》劃分)。

同時,我們還將這些城市的主要行政區、縣、鎮的數據進行梳理,總共整理了804個行政區/縣/鎮的最新租金回報率。

還與國外的租金回報率進行了比較。從地域空間,發現了小到一個區,大到中國與他國城際之間的一些規律。

說明:以下提到的租金回報率都是毛租金回報率,即年租金/房價,並未參考稅務、物業費、維護成本等其他雜費。若考慮這些費用,(特別是國外)租金回報率將會下降1%~2%。而房價方面,我們在這主要研究二手房的價格,未考慮新樓盤。

01百城榜包含樓市重要秘密

先呈上這100個城市的租金回報率總榜排行。

一般而言,我們把淨租金回報率在4%左右視為高回報。中國城市的租金回報率普遍較低,背後一方面是因為房價較高,另一方面是租金水平與國外比較低。

(1)一般規律:城市越大租金回報率越低

在排名前10名中,沒有一個一線或者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只有3個,三、四線城市佔到了70%。如果你要找新一線城市在哪,你得一直往下滑,滑到第27名,第一個新一線城市——瀋陽才冒出來跟你打招呼。

四大一線城市全部排在了回報率最低的陣營裡,這與房價相對租金來說過高有關。

四個城市中,北京的租金回報率最低,以1.37%在百城裡排名第96位,其次是深圳(1.38%)、上海(1.48%)和廣州(1.69%)。

新一線城市的回報率也排在了中後位置,15座新一線城市的內部排名如下:

瀋陽、大連這兩個東北省會排名最前,因為它們整體房價較低,這也側面體現出東北市場相對冷清的狀況。南京、蘇州等這一輪房價上漲兇猛的城市,租金回報率都較低。

城市越大,租金回報率越低,這是全球通行的規律,只是中國背離得比較厲害。

中國城市的租金回報率普遍低於4%,側面印證了我在開頭說的,房產收益此前仍被房價主導,人們都在望著房價盼其漲以獲得利潤。

在房地產健康的市場中,年漲幅通常不到10%,而租金回報率百城榜的後20名城市,房價年漲幅有一半超過了40%,但這不可能長久持續。目前的租金回報率,似乎成了樓市熱度的一個反向指標,回報率越低,樓市越火熱;回報率越高,越是冷清。

(從圖中的座標點分佈可以看出,租金回報率越低房價漲幅越高)

這是樓市一輪瘋狂後的特殊景象,從長遠來看,隨著租房時代的到來,這些數據會有相應調整。

(2)“一線輻射”現象

租金回報率還呈現“一線輻射”的特徵,也就是一線租金回報率低的同時,也“染紅”了其周圍的租金回報率。

(圖中的分界線為京廣鐵路線)

最典型的是北京周邊的廊坊,身為三線城市,回報率低於所有一線和新一線城市!

在百城榜的最後10名中,除了大城市,其他全是一線周邊城市。廊坊、保定是環首都圈;舟山則是環上海圈。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是租金都不高,但房價很高,從而拉低了租金回報率。

廣深都市圈也是租金回報率較低的集中區域,廣州周邊如佛山、中山、珠海,深圳周邊如惠州,都是房產熱門的城市。

此外從上圖來看,越往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租金回報率越低,呈現梯級遞減。

(3)反常之城

排名靠前和墊底的兩座二線城市很特別:哈爾濱和廈門。

哈爾濱受東北整體環境的影響,房價並不高,排在百城中的第55名 ,租金卻在第16名,也就是說哈爾濱是租金高房價低的地方,這在百城榜中很為少見,大多數城市都是房價高租金低。


廈門的租金回報率在所有城市裡墊底,比一線城市更低。這是由於廈門租金保持在低迷的狀態(最近一年還在跌),但房價卻一直昂首向上導致的。

廈門的房價已經超過了廣州,成為了繼北上深之後,平均房價最貴的城市。與廈門相似的是三亞,兩座城市都非常依賴房地產市場、而且都是國內的旅遊度假聖地。

02北京豪宅租金好便宜?

都說國外租金回報率比國內高,具體怎個高法?

在鏈家網站上,北京朝陽區的高級住宅紅璽臺,租金水準在北京算很高了,72平米的兩室一廳月租金約為1.7w元/月。但這個價在倫敦,卻不到其平均水準!

北京房價跟倫敦的水平相當,但房租只有倫敦的1/4。就算跟東京比,北京的租金也是略低的。

為了具體一點,我們拿紐約和北京不同等級的租金標價進行一下比較,分為:

a) 高級公寓

b) 普通公寓

  • 高級公寓

Avery, 100 Riverside Boulevard應該是紐約最著名的高級公寓之一了。一套兩房的公寓租金約為5950美元/月(約合人民幣4萬),房價則是123萬美金,租金回報率約為5.8%。

(Avery, 100 Riverside Boulevard)

相應的,北京選擇了新城國際,兩房一廳的租金約為2.3萬人民幣/月,而同等戶型房價約為1550萬。這麼算下來,租金回報率差不多是1.78%。

  • 普通公寓

紐約的普通公寓就是大多數年輕人和工薪階層的人所選擇居住的地方。一般是一棟五六層的公寓,而且房齡都比較老,幾乎將20世紀的各個年代都涵蓋了。


我們在西118-127號找了一套兩房的公寓。這已經是相對比較偏的地方,且還是曼哈頓被認為最危險的Harlem區,租金達到3353美金/月(約為2.2萬人民幣),房價差不多為91.3萬美元,租金回報率約為4.4%。

(西118 127號街景)

在北京,我們也找了一個不是非常中心但是在五環以內的位置——芍藥居北里。租金約為7300元/月,房價則為680萬人民幣,租金回報率約為1.29%。


紐約的房屋不管在哪個等級,回報率都比北京同等級的高。

03越大,越低

英國羅浮堡大學的全球化和國際城市研究(GaWC),曾按綜合競爭力排名把全球大城市分成不同等級,包括中國城市,其對應的租金回報率如下:

(以上分級標準是由英國羅浮堡大學的GaWC提供的2016年最新等級。)

上表可清晰看出,基本上全球城市,也是呈現出城市越大租金回報率越高的特徵。紐約比波士頓、西雅圖的回報率都低。這是因為越是大都市,房價比租金的領先度更大。

日本仍是投資回報不錯的城市,這與日本年輕人的租房率高、租房市場需求強勁有很大關係;而受到本國退歐的影響,英國各城市的租金回報率跟他國幾個同等級城市裡屬於偏低水平,但仍比中國高。


在每個等級,中國城市的租金回報率都低於國外城市,其整體分佈如下圖:

從毛回報率的比較來看,廣州和華盛頓相差了5%以上、成都和西雅圖也有超過3%的差值。除去每年的房產稅和維護成本等費用,西雅圖也超過成都約2%。如果房價不變,在西雅圖收回買房成本的時間,比在成都縮短了18年。

04

山丘還是平原

城市中每個區域的租金回報率也不一樣,拿紐約和北京作對比:

紐約市的不同區中,租金回報率跟其房產熱度呈負相關的關係,也就是房地產越熱的區域,其租金回報率也就越低。

然而,北京的情況卻非如此。其租金最低的區域出現在懷柔,低於1%。而且密雲區、平谷區、門頭溝區和房山區也處於低位,甚至比五環以內的西城區還低。反觀北京城中心的幾個區,海淀、朝陽、東城和豐臺的租金回報率都處在相對於外圍的大部分區域更高的水平。

這種郊區的回報率反而處於低谷的形態,可以理解成郊區的房價被哄抬得比較厲害,房價漲幅高過租金漲幅,這種情形,我們就稱其為“山丘分佈”。

那中國的其他城市租金分佈又如何?

① 上海市:租金回報率分佈較為均勻,呈“平原分佈”,偶有幾處較高。

上海大部分區域的回報率在1.3%到1.6%之間,中心地區有個長寧區的小高峰。但除了外圍較高的兩個區(崇明區和嘉定區)之外,其他區域都在這個區間內,比較熱門的如浦東新區、黃浦區的數值較低。總體而言,上海保持了熱門區域租金回報率更低的特點。

與上海相似的城市有:重慶、杭州、成都

② 廣州市:與紐約的分佈情況相似,越中心租金回報率越低。

廣州市租金回報率最高的區域花落花都區,且這個趨勢也延續到其他外圍區域,如從化區。因為近年來的城區更新換代,作為廣州市老區的白雲區和荔灣區所剩的房源都普遍較老,房價漲幅不如天河和越秀區,使得它們的租金回報率比天河、越秀、海珠區更高。

相反增城區因為在去年限購時曾有短暫一段時間未被納入限制範圍,致使資金往增城區流動,這樣就拉動了該區的熱度,出現租金回報率在外圍區中偏低的現象。

③ 深圳:“山丘分佈”。

除了臨近香港的兩個中心區,其他區域的租金回報率都較低。南山區是高科技公司集中佈局的區域,相信有很多年輕租房客在這裡出租,但也同時拉高了南山區的房價。貴為深圳金融中心的福田區表現不如廣州的天河區亮眼,主要與租金較高、軌道交通分佈發達導致年輕租戶出走有關。

鹽田區的低迴報率則側面反映出其作為房產熱門區域的一個表現:房價堪比羅湖區,租金卻只有寶安區的水平。

④ 重慶:依靠長江,一個區比較火。

重慶也是“平原分佈”,租金回報率在2.5%~2.7%之間。唯有一處比例低至2.17%,是渝中區。我推測這個作為重慶政治中心的行政區也是頗受到投資喜愛的區域,加上商業中心的江北區就在旁邊,這兩個地區撐起了重慶的房價。而重慶本地人可能就更偏愛外圍,比如九龍坡區或者沙坪壩區,這兩個行政區也是回報率頗高的地方。

⑤ 杭州:呈現“平原分佈”,租金刷刷漲。

作為江浙地區目前被誇讚最有前途的城市,杭州的租金回報率分佈情況與上海、重慶相似,比較平均,唯有一處(西湖區)較低。杭州的租金回報率分佈在1.9%~2.2%之間,比較低的西湖區是房價高所導致,平均房價高於其他行政區。

杭州的租金在這一年來漲得厲害,而且環比的漲幅超過房價的漲幅,可見租房需求在增加。

⑥ 南京:呈西北低東南高的“一面倒分佈”特點,越市中心租金回報率越高。

南京租金回報率較低的兩個區是浦口區和六合區,而更靠東南的幾個區租金回報率都在1.7%以上。六合區和浦口區並不是南京租金\\房價最高的區域,兩個區價位甚至可以說是倒數,租金回報率之所以低,是因為房租房價兩個數的比值都較低所致。

另一方面,建鄴區以及鼓樓區則是租金和房價雙高,這使得兩個行政區的租金回報率都達到1.7%。所以,南京在我們所選取的11座城市裡,表現出相反的特質,反而是租金回報率越高的地方越靠市中心。

⑦ 成都:各城區數值普遍均勻的“平原分佈”。

成都也是租金回報率較高的城市,並且它的呈現也相對均勻,跟上海、重慶相似。同時,它也呈現出越市中心租金回報率越低的現象。就我們統計,錦江區和青羊區是成都房價最高的兩個區,他們的租金回報率也自然是最低的了。

⑧ 天津:中間低外圍高的“盆地分佈”。

天津市中心——和平區的租金回報率著實是所有區中最低的,而且越往外圍租金回報率越高。和平區是天津房價最高的地區。此外,作為臨近北京的大都市,京津高鐵使得在北京上班、在天津安家成為可能,因此也超熱了高鐵站周邊的房價。


⑨ 武漢:沿江、中心區低外圍高的“盆地分佈”。

武漢沿長江的幾個區:漢江、江岸、武昌、漢陽、黃坡的租金回報率都比較低,其中武昌區的平均房價是最高的。

除了蔡甸和江岸區外,其他行政區的租金在這一年來都在上漲,看來武漢吸引人才的政策稍有起色。

⑩ 哈爾濱:回報率最高二線城市,租金回報率分佈也隨意。

整體而言,哈爾濱的房價不算高,但有些區的租金卻不低,比如道里區和南崗區。道里區也是哈爾濱房價最高的地區,唯一一個均價超過一萬/平米的區域,但是它的租金回報率卻不低。

近幾年哈爾濱湧入許多人,給哈爾濱的租房市場提供了大量需求,所以房租上,哈爾濱環比上漲較多。但是,同比來看,哈爾濱幾乎所有中心城區的房租都在下跌,所以若想投資哈爾濱這個市場,需多觀望。


⑪ 廈門:回報率最低二線城市,租金回報率分佈也隨意。

作為廈門人,我是深感投資廈門的房產不能用租金回報率這一套,因為完全靠租金在廈門根本不能在有生之年回本。思明區和湖里區是通俗上的廈門島,也就是廈門市中心,這兩個地區的房價都高得驚人。

而海滄區除了有工業,也是近年來在廈門島內二手房屋市場飽和並且房價高企的情況下,新生的離島最近的生活區,新的住宅樓盤建成,使得許多人在此買房,從而帶動了海滄區的房價。


但是因為廈門的產業結構單一且薄弱,再加上多數在廈門工作的人是廈門本地人,擁有房產(父輩),所以租房的市場並不大,這也就導致廈門的租金一直上不去。

05新租房時代即將來臨

中國租房人口比例遠不及發達國家的城市。目前僅有25.8%,其中北京約為32.2%,廣州46.9%。而紐約的租房率高達56.9%,倫敦在2025年也將達到65%,東京則有機構聲稱目前是90%租房率。

有跡象表明,年輕一代的買房年齡正在推遲。拿北京舉例,首次購房人群年齡已經從2013年的30歲推遲到2016年的34歲。而2010年到2016年,30歲至50歲的租賃人口占比從原本的11%升至47%。

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租金回報率是衡量房地產市場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新租房時代遲早會到。


aisweets

內因是核心,任何外因都是加速內因的衰敗:實體店倒閉的最大元兇是經營者思維守舊,沒有緊跟時代,而被淘汰。


內因,決定了一切:傳統實體店的經營者,這個群體的特徵決定了,將會有一大批人會被淘汰,而有一部分實體店經營者成功轉型,這內因的根本就是‘經營者的本人+思維守舊’


很多人說馬雲的電商是主兇,打擊謾罵馬雲;有人說是房租高,擠壓了實體店的生存空間;但是,任何時代都有興衰起落,誰跟不上時代就會被淘汰。


即使沒有電商,沒有高房租,實體店也同樣會受到衝擊:傳統的經營思維,毫無創新的經營,也一定會失敗。


事實上,實體店的優勢是一直存在的,但是經營者並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又無法解決自己的劣勢,一味的抱怨,又不思創新和改良自己的經營手段。


你會發現實體經營者,很多時候是“困”,自己把自己“困死了”:每天忙碌於眼前的事,卻忘記了“我們的商業處於大的時代、大生態當中,而自己卻對世界的變化全然不見,無動於衷”。



實體店的倒閉一方面是大時代、大環境所致,這個不是任何人可以改變的;別一方面是自己我的內因所致。而大時代和商業全新的環境無法改變,那麼,最終的主兇只有內因,即經營者本人,更多是思維所致。






孫洪鶴

以下內容是回覆惡意歪曲網購的人:

首先,你是嚴重的邏輯學錯誤!實體店消滅了,但是社會物質總需求是不變,消費總額不會減少!所以各種稅收的基礎沒變,生產企業照樣生產,消費者照樣消費,所以實體店死不死跟國家稅務收入壓根沒關係! 第二,消費者網上購物,買的是物美價廉的東西,而不是純粹的廉價品,什麼叫物美價廉?一模一樣的東西,實體店賣一千,網購賣五百,這就叫物美價廉!就算有消費者沒錢,只圖便宜,那也只是從集市夜市地攤轉變為網購,跟實體店也沒關係! 第三,網購不但沒有影響經濟,反倒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網絡讓消費者能夠看到全中國的特產,能夠看到所有企業的商品,原先因為消息閉塞產生的消費阻礙全部消除,東北的消費者三天就嚐到能廣東的蠟腸,上海的消費者五天就能吃到蒙古的牛肉乾,山西的消費者動動手就能喝到正宗的女兒紅,因為消費品露出度的增加,提高了無數的隱藏消費潛力。 第四,沒有網購,沒有電商,民族企業,小微企業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和外資企業抗衡,有幾個小企業能像寶潔聯合利華三星西門子那樣每年花數億美元打電視廣告,有幾家企業能掏的起家樂福大潤發沃爾瑪的進場費?有多少國內良心企業的產品消費者壓根就看不到!更別提購買了,比如片仔癀,比如迷奇,比如春娟,我在瀋陽從來沒在任何一家大型超市見過,在電商渠道,老牌良心企業能給消費者提供購買的機會,不用受零售企業的剝削。 第五,你所謂劣幣驅逐良幣壓根就是偷換概念,再說一遍!老百姓要的是便宜又好的東西,不是劣質廉價品!電商保留的是真正性價比高的東西,你看看天貓京東排名最靠前的店鋪,難道你能說海爾美的格力是劣幣嗎!


雪落無聲138834900

首先亮明我的觀點,單純說實體店的倒閉元兇是昂貴的租金還是電商的崛起,都是很片面的 。實體店倒閉,最大的原因還是自身。

原因1:信息差減少,利潤減少,落差大

從改革開放出現“倒爺”這個詞語,到前幾年,其實實體店零售太依賴買家和賣家對商品信息瞭解的信息差,舉個例子,在深圳1元能買到的一個產品,在漠河需要100元,那麼利用信息差賺取差價,就是高利潤的。

實體店銷售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信息差,依靠多年積累的渠道,來銷售獲利。然而互聯網的普及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想,彷彿一夜之間,賣家知道的信息,買家也知道,而實體店同樣產品的售價,比網店要貴很多,甚至有時候貴很多倍,買家當然選擇網購了。

原因2:排除、牴觸互聯網

其實早幾年的時候,大多數實體店是很排斥互聯網的,甚至有買家在店裡拿出手機看網店的話 ,實體店的工作人員瞬間就拉下臉來了,對顧客愛理不理。這樣不單錯過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最好時機,也更把買家推向電商平臺。

原因3:病急亂投醫

這個階段呢,其實是很多實體店老闆發現互聯網勢不可擋了,然而這時候,其實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這個階段再發展網絡。付出的成本要比前些年大很多倍。這時候許許多多的個人和公司,跑出來搞各種各樣的培訓,很多的實體店老闆都不惜付出時間精力和錢財去到處取經學習,若干時間以後,發現其實忽悠的多。有用的少。

總結:

當然,實體店的倒閉,是個很複雜的過程,我剛才說的這些,也只是諸多原因中的幾個而已,再加上客觀存在的租金昂貴等等的原因,最終導致了眾多失去先機的實體店倒閉。歡迎留言說說你認為還有哪些重要的原因導致了很多實體店的倒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