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斯蘭教 穆斯林的古清真寺來源

古清真寺來源

中國唐、宋、元時期,清真寺的建築風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磚石砌築,平面佈局,外觀造型和細部處理多呈阿拉伯伊斯蘭風格。廣州懷聖寺、泉州清淨寺、杭州真教寺、揚州禮拜寺,是始建於唐宋時期的清真寺,向稱中國四大古寺。元代清真寺的建築規模和數量遠遠超過唐宋。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35座。其外觀造型基本上保留阿拉伯建築形式,但已逐步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的佈局和磚木結構體系,形成中、阿混合形制。北京牛街禮拜寺、西安化覺巷清真寺以及定州禮拜寺、松江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璧式建築藝術形制。明清兩代所建的清真寺,受中國傳統建築影響,形式變化很大,整體結構除禮拜大殿和邦克樓外,又增置講經堂和沐浴室,總體結構多為傳統的殿宇式,大殿結構複式化,由前捲棚、中大殿、後窯殿三部分組成,多為磚木混合結構。禮拜大殿內的窯殿牆,作成拱形捲筒式的“米哈拉布”,裝飾精美華麗,有的後端封閉,有的安裝兩扇門。邦克樓大多采用磚木結構的亭臺式建築,很少尖塔式,有的置於大門之上,既是門樓又是邦克樓,頗具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特色。20世紀初,河南穆斯林首先創建女寺,其後河北保定、山西太原等地起而仿效,或單獨建立,或附設於某一較大的寺內。新疆喀什的艾提卡爾清真寺與庫爾勒縣的禮拜寺,其建築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伊斯蘭特色,多用木料、土坯、磚及硫璃磚砌成圓拱頂或平頂式建築,採取敞殿堂與封閉殿堂結合。吐魯番地區多為上下禮拜殿形制。西南地區清真寺的建築,也有采用當地民族形式的,拉薩市河壩林清真寺,整體建築結構和細部裝飾為彩畫,主殿及邦克樓外的石砌和色彩、線條、花式,完全採用當地藏式建築藝術手法。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回族清真寺,採用傣族的竹樓形式,別具一格。

中國伊斯蘭教 穆斯林的古清真寺來源

古清真寺文化

清真寺是穆斯林群體的中心,唐、宋時期的“蕃坊”和明、清以來的“教坊”,都是以清真寺為中心,聚合周圍村莊、街巷和居民點而形成的社區。每個清真寺在經濟上、管理上自成一體,一般互不隸屬。有的門宦在某一地區某個寺內派駐“熱依斯”(即教主的教務代理人)行使管理,下轄若干寺坊,有的教派有“海乙寺”(即中心寺),下轄“稍麻”小寺,形成較大的教坊。撒拉族地區歷史上實行總寺,形成教坊統轄制。唐、宋、元、明、清時期,有的大寺實行“卡迪”掌教制,明、清以來實行伊瑪目掌教制,民國以來實行阿訇掌教制,在管理形式上設“學董會”,當代則設“民主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寺務、財務,聘請阿訇執掌教務。以清真寺為中心的教坊,把分散的穆斯林凝聚為自然的整體,成為一個坊的宗教、教育、經濟、文化中心,凡有關該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經濟大事或教育、文化、民事糾紛、婚喪禮儀、歡慶節日等等,都離不開清真寺。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聖的地位,成為伊斯蘭文化的象徵。清真寺的經濟主要來自教民的捐贈及亡人遺囑捐獻的地產、房產作為宗教基金,用以支付阿訇、經生的生活費、日常寺務的開支和節日的用度。

中國伊斯蘭教 穆斯林的古清真寺來源

歷史傳說

清真寺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外國穆斯林進入中國的那天起,就輾轉奔波,征戰、屯田、經商,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他們遷徙到那裡,清真寺就出現在那裡。今天,在中國不同地域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形式各異的清真寺。傳說最早的清真寺建於唐朝。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傳播,使清真寺漸漸多了起來。到了元朝,清真寺相繼出現,但當時還沒有固定的名稱。元末明初,因伊斯蘭教有時為“清真教”,寺院才被稱為“清真寺”。明代至清代稱清真寺為“禮拜堂”、“禮拜寺”、“回教堂”,稱伊斯蘭教為回教。清真寺的教職人員,在很長時期中實行一種世襲的“三道”制度。所謂三道制是由掌教伊瑪目、專司勸諫行教的海退布以及負責召喚禮拜的穆安津三級人員構成的宗教組織。有些地方還有宗教法官“尕最”·和教法說明官“穆夫提”的存在。隨著回族的形成和發展,世襲的尕最、穆夫提的三道制被淘汰。以開學阿訇和學董鄉老所代替。

中國內地早期伊斯蘭教中,也存在過“罕依·麥斯吉德”,即大寺或總寺。它統轄若干稱為“稍麻”的小寺,後來這種寺坊制度也逐漸為互不隸屬的單一的教坊制所代替。近代以來,清真寺多設董學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學阿訇。開學阿訇一般是教坊內的最高宗教首領,率領教禮拜,講經宣教,領導宗教儀式,還擔任清真寺經文學校的教師,講經教學。開學阿訇實行聘任制,可連任數年。治坊阿訇是開學阿訇的教務助理,主持各種次要的宗教儀式。掌學阿訇是開學阿訇的教學助手。二阿訇則教兒童唸經,傳習伊斯蘭教的基本知識。治坊阿訇以下由開學阿訇或教眾選聘,沒有一定的任期。教坊內的教眾稱為“高目”或“哈宛德”,過去每個教坊由學董鄉老等管理。現在是由本坊“高目”選舉產生的清真寺管理委員會,負責籌集和管理宗教基金,維修清真寺,舉辦各種公共性的宗教活動,決定聘任開學阿訇。

中國伊斯蘭教 穆斯林的古清真寺來源

清真寺過去,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而且往往也是穆斯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平時,穆斯林到清真寺沐浴、禮拜、舉行宗教儀式。同時清真寺擔負著舉辦宗教教育、傳播宗教常識和學問的使命。每逢主麻日、會禮日,清真寺就成了伊麻目講經宣教的講壇。清真寺既是“聚眾禮拜”的地方,又是穆斯林排解糾紛、評判曲直的場所。歷史上,在穆斯林抗擊反動統治鬥爭中,它又曾是穆斯林團結戰鬥的堅強堡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