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 穆斯林的古清真寺来源

古清真寺来源

中国唐、宋、元时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多呈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是始建于唐宋时期的清真寺,向称中国四大古寺。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唐宋。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35座。其外观造型基本上保留阿拉伯建筑形式,但已逐步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形成中、阿混合形制。北京牛街礼拜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及定州礼拜寺、松江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璧式建筑艺术形制。明清两代所建的清真寺,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形式变化很大,整体结构除礼拜大殿和邦克楼外,又增置讲经堂和沐浴室,总体结构多为传统的殿宇式,大殿结构复式化,由前卷棚、中大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多为砖木混合结构。礼拜大殿内的窑殿墙,作成拱形卷筒式的“米哈拉布”,装饰精美华丽,有的后端封闭,有的安装两扇门。邦克楼大多采用砖木结构的亭台式建筑,很少尖塔式,有的置于大门之上,既是门楼又是邦克楼,颇具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特色。20世纪初,河南穆斯林首先创建女寺,其后河北保定、山西太原等地起而仿效,或单独建立,或附设于某一较大的寺内。新疆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与库尔勒县的礼拜寺,其建筑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特色,多用木料、土坯、砖及硫璃砖砌成圆拱顶或平顶式建筑,采取敞殿堂与封闭殿堂结合。吐鲁番地区多为上下礼拜殿形制。西南地区清真寺的建筑,也有采用当地民族形式的,拉萨市河坝林清真寺,整体建筑结构和细部装饰为彩画,主殿及邦克楼外的石砌和色彩、线条、花式,完全采用当地藏式建筑艺术手法。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回族清真寺,采用傣族的竹楼形式,别具一格。

中国伊斯兰教 穆斯林的古清真寺来源

古清真寺文化

清真寺是穆斯林群体的中心,唐、宋时期的“蕃坊”和明、清以来的“教坊”,都是以清真寺为中心,聚合周围村庄、街巷和居民点而形成的社区。每个清真寺在经济上、管理上自成一体,一般互不隶属。有的门宦在某一地区某个寺内派驻“热依斯”(即教主的教务代理人)行使管理,下辖若干寺坊,有的教派有“海乙寺”(即中心寺),下辖“稍麻”小寺,形成较大的教坊。撒拉族地区历史上实行总寺,形成教坊统辖制。唐、宋、元、明、清时期,有的大寺实行“卡迪”掌教制,明、清以来实行伊玛目掌教制,民国以来实行阿訇掌教制,在管理形式上设“学董会”,当代则设“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寺务、财务,聘请阿訇执掌教务。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把分散的穆斯林凝聚为自然的整体,成为一个坊的宗教、教育、经济、文化中心,凡有关该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经济大事或教育、文化、民事纠纷、婚丧礼仪、欢庆节日等等,都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清真寺的经济主要来自教民的捐赠及亡人遗嘱捐献的地产、房产作为宗教基金,用以支付阿訇、经生的生活费、日常寺务的开支和节日的用度。

中国伊斯兰教 穆斯林的古清真寺来源

历史传说

清真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外国穆斯林进入中国的那天起,就辗转奔波,征战、屯田、经商,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他们迁徙到那里,清真寺就出现在那里。今天,在中国不同地域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形式各异的清真寺。传说最早的清真寺建於唐朝。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传播,使清真寺渐渐多了起来。到了元朝,清真寺相继出现,但当时还没有固定的名称。元末明初,因伊斯兰教有时为“清真教”,寺院才被称为“清真寺”。明代至清代称清真寺为“礼拜堂”、“礼拜寺”、“回教堂”,称伊斯兰教为回教。清真寺的教职人员,在很长时期中实行一种世袭的“三道”制度。所谓三道制是由掌教伊玛目、专司劝谏行教的海退布以及负责召唤礼拜的穆安津三级人员构成的宗教组织。有些地方还有宗教法官“尕最”·和教法说明官“穆夫提”的存在。随着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世袭的尕最、穆夫提的三道制被淘汰。以开学阿訇和学董乡老所代替。

中国内地早期伊斯兰教中,也存在过“罕依·麦斯吉德”,即大寺或总寺。它统辖若干称为“稍麻”的小寺,后来这种寺坊制度也逐渐为互不隶属的单一的教坊制所代替。近代以来,清真寺多设董学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学阿訇。开学阿訇一般是教坊内的最高宗教首领,率领教礼拜,讲经宣教,领导宗教仪式,还担任清真寺经文学校的教师,讲经教学。开学阿訇实行聘任制,可连任数年。治坊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务助理,主持各种次要的宗教仪式。掌学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学助手。二阿訇则教儿童念经,传习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治坊阿訇以下由开学阿訇或教众选聘,没有一定的任期。教坊内的教众称为“高目”或“哈宛德”,过去每个教坊由学董乡老等管理。现在是由本坊“高目”选举产生的清真寺管理委员会,负责筹集和管理宗教基金,维修清真寺,举办各种公共性的宗教活动,决定聘任开学阿訇。

中国伊斯兰教 穆斯林的古清真寺来源

清真寺过去,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往往也是穆斯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平时,穆斯林到清真寺沐浴、礼拜、举行宗教仪式。同时清真寺担负着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和学问的使命。每逢主麻日、会礼日,清真寺就成了伊麻目讲经宣教的讲坛。清真寺既是“聚众礼拜”的地方,又是穆斯林排解纠纷、评判曲直的场所。历史上,在穆斯林抗击反动统治斗争中,它又曾是穆斯林团结战斗的坚强堡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