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陵林冢坟墓”之分?中华文化是如何区分坟墓的?

《忆秦娥》云:“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是诗仙李白游秦汉旧迹时,因触景生情所发出的感叹。词中的“汉家陵阙”是指位于现在陕西关中黄土高原上的西汉帝王陵墓。

为什么有“陵林冢坟墓”之分?中华文化是如何区分坟墓的?

举世闻名的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明十三陵”,则坐落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是著名的古迹和观光景点。

那么,有些人的墓叫什么陵,有些人的叫冢,大多数叫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一种等级制度呢?

“陵”原为大土山之意,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就是说殽有两座大山。其实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坟墓都称“墓”而不称为“陵”。例如《书‧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注︰“桐汤墓地也。”所以商朝君王的坟墓也称“墓”。

为什么有“陵林冢坟墓”之分?中华文化是如何区分坟墓的?

又《周礼‧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周礼‧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冢人的职责是掌管君侯的墓,分清方位、地形并画为图;墓大夫则专职管理全国墓地,并将坟墓形势画成图。因此,周代君王的墓也称“墓”亦不称“陵”。

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五年经营寿陵。《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由此可见,这是君王墓称“陵”之始。因为当时王权不断增强,为表现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

“冢”,王候将相的墓的叫法,凡是有官职的人死后,埋藏他们的地方都可以叫冢

为什么有“陵林冢坟墓”之分?中华文化是如何区分坟墓的?

内蒙古自治区的青冢是埋藏王昭君的地方,而且很多地方都有青冢,这都是衣冠冢,那么什么叫衣冠冢呢?一些人死后不一定留下尸体,没有尸体就用他们生前拥有的物品代替,埋藏死者物品的墓叫衣冠冢。

坟墓,是平民百姓的墓的叫法。知识分子的,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不是当官的,特指墓 。奴隶,农民,下层人民的,特指坟。

为什么有“陵林冢坟墓”之分?中华文化是如何区分坟墓的?

依规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老百姓的坟墓,则称为“坟”,限在三尺以下,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另外,有两位特殊。他们是孔子和关羽,一个是文圣人,一个是武圣人,圣人的坟墓叫林,山东省曲阜的孔林,河南省洛阳的关林。就是这种情况。

为什么有“陵林冢坟墓”之分?中华文化是如何区分坟墓的?

中华传统文化提倡“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在沧桑多变的历史长河中,昔日王朝虽逝,留下的这些陵墓仍巍峨耸立,向后人诉说着他们曾经写下的辉煌史迹,诉说着衣冠文物曾经有过的千古璀璨。

想知道更多文化、风俗、轶事、传统经典,请关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