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王安石變法,理念超西方七百年,失敗只因老實人太吃虧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超越那個時代的變法革命家,一個是明朝張居正,一個是北宋王安石,為什麼說他倆超越時代,因為他們的變法理念放到現在都是極其先進。不過可惜的是,他倆的變法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深度剖析王安石變法,理念超西方七百年,失敗只因老實人太吃虧

今天咱們只聊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提出了“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經濟學理論,在傳統的封建統治階級都認為國家的總財富是恆定的,變法新政不過改變財富的流動方向,一般性的改革不過是將社會總財富最大限度地流向國家政府,如此一來民間財富必然減少,其性質不過是收割平民百姓的個人財富。而王安石認為政府可以通過變法改革創造出新的社會財富,這樣既不用剝削老百姓的個人財富,還能讓國家有錢去幹其他的事情。而西方世界要等到七百年後,才在古典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看到該理論。

深度剖析王安石變法,理念超西方七百年,失敗只因老實人太吃虧

雖然有先進的經濟學理論作為指導,但熙寧變法還是失敗了,歸根到底王安石的變法還是存在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首先是王安石沒有找到新的利益代言人,社會的每一次變革都需要分掉既得利益階級的蛋糕,作為新政的代言人,王安石必須取得社會某個階層的廣泛支持。如果沒有群眾支持,只有既得利益群體的反對,失敗是必然的。可能有人會說,宋神宗支持啊,但是你要知道,皇帝在階級利益面前其實是極其弱小的,況且宋神宗並沒有漢武帝、唐太宗那樣堅定的意志,在各個既得利益階層的反撲中,宋神宗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應對。

深度剖析王安石變法,理念超西方七百年,失敗只因老實人太吃虧

這裡頭牽涉到封建王朝的統治問題。在中國古代,看起來是皇帝一人統治整個國家,但其實皇帝的觸角伸不到帝國的各個角落,最終管理國家還是整個官僚體系。若僅僅是靠帝王的權力強行施政,就像一個被壓縮的彈簧,能壓多久主要看彈簧的硬度,而皇帝的能力就決定了彈簧的硬度。王安石的新政必須取得社會實力階層的支持,才能對抗既得利益階層。僅靠皇權而脫離群眾的改革,是不可能長久的。

深度剖析王安石變法,理念超西方七百年,失敗只因老實人太吃虧

即便沒有群眾支持,新政還是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由於反撲的力量太大,導致新政在起起伏伏中前進。強大的阻礙也逐漸消耗著國家強行施政的能力。宋代不是一箇中央高度集權的時代,國家的權力遠不如漢武帝、唐太宗時期,甚至連明清兩朝的皇權都比兩宋要大得多。沒有強大皇權支撐,又沒有引來新的利益階級支持,熙寧變法能考什麼維持?難道派軍隊監督變法嗎?

深度剖析王安石變法,理念超西方七百年,失敗只因老實人太吃虧

王安石致力於變法的格局是相當大的,但他實施變法的小技巧還是略小不足的。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商鞅,商鞅變法跟王安石很像,同樣要都動既得利益階層的蛋糕,商鞅的強力變法狠狠地收割了秦國貴族階級,但商鞅引來了新的利益階級,那就是軍工集團。軍工集團在秦國是一股潛在的勢力,想從軍立功的平民以及軍隊的下層將士,都渴望向上爬。商鞅通過變法將國家財富導向軍工階層,軍工集團自然要支持變法。要取得軍工集團的信任,就要用到一些小技巧了,徙木立信就很好的解決了開始的信任問題,商鞅的狡黠正是王安石缺乏的品質,張居正在這方面也做的比王安石好。

深度剖析王安石變法,理念超西方七百年,失敗只因老實人太吃虧

王安石的執政能力、改革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個政治家,他還缺少應付官僚集團的技巧,對於整個社會的階級形勢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當然,這也是時代的侷限。畢竟整日研讀四書五經、一心忠君為民的王安石,只知道代表皇權的利益,而沒有想過尋找新的階級支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