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難在出貴子?那努力奮鬥還公平嗎?

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在搞清楚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說一個所有人都聽過的故事;因為他包含了一個財富的道理,

爹對兒子說:我想給你找個媳婦。兒子說,可我願意自己找!爹說:但這個女孩子是比爾蓋茨的女兒!兒子說:要是這樣,可以。然後他爹找到比爾蓋茨說:我給你女兒找了一個老公。比爾蓋茨說:不行,我女兒還小!爹說:可是這個小夥子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比爾蓋茨說:啊,這樣,行!最後,爹找到了世界銀行的總裁說:我給你推薦一個副總裁!總裁說:可是我有太多副總裁了,多餘了!爹說:可是這個小夥子是比爾蓋茨的女婿!總裁說:這樣,行!

這個故事有很多個版本,但是都在說明同一個道理;我們寧願錦上添花也不願意雪中送炭。這就是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認識了馬太效應,就明白了貧富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正確的認識我們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用後天的努力去彌補先天的劣勢,儘快擺脫貧困的境地,實現財富自由。

寒門難在出貴子?那努力奮鬥還公平嗎?

英國BBS曾經用了49年拍攝了一部了不起的紀錄片,《富人和窮人的命運沉浮》。後來在2012年完成了最後一個7年的拍攝,這些昔日7歲的孩子都已經是56歲的知命之年了,所以又叫《56UP》。

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泰德採訪了14個7歲的英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階級。當時取名《7Up》,初衷是希望到了2000年,能通過這些孩子的人生變化,呈現一部英國生活和西方文化的編年史。最初導演是打算研究英國的等級制度———富人的孩子是否仍是富人,窮人的孩子又會否命運多舛。但在實錄過程中,觀眾們在旁觀別人的人生中逐漸產生的,更多是對生命和財富、階層的不同理解。

《56UP》依靠時間這個最真實、也是最殘酷的解剖工具,來探討成長和財富命題,如果讓我選一部印象最深刻的紀錄片,我會說《56Up》。如果問我為什麼,我會說因為它充分說明了現實比任何虛構作品都要更殘酷。

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上牛津大學然後成為著名律師著名人物之類;

中產階級的男孩也有一些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

而在窮人區貧民窟上寄宿學校的下層階級的孩子甚至談不上什麼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這也成為了他們的願望。

寒門難在出貴子?那努力奮鬥還公平嗎?

40多年拍下來,這一點的確大致得到確證——

象Andrew、John這樣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沒有偏離精英“傳送帶”,從富人區中小學到牛津劍橋,再進入律師媒體之類精英行業;

而象Simon、Jacky這樣的底層孩子,從來沒有、似乎也沒有爭取去突破頭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經歷了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等底層命運。當然也有例外,農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畢業後到美國成為一個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Nick出生貧苦,但後來成了名校教授,可見命運的手掌裡也有漏網之魚。

寒門難在出貴子?那努力奮鬥還公平嗎?

這個紀錄片充分告訴了我們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的馬太效應;但是我們充分好奇的是Nike是如何改變了自己命運,我們希望他不是孤案例,而是有跡可循的人生改變之路。

現在普遍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窮人思想固化、能力水平不足、努力度不夠,從而不能得到好的工作和可觀的財富。而這些進一步影響到思維和資源的落後,形成了惡性循環。同樣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為富人更善於學習、努力進取,比窮人更加的激進。這些都有利於不同於窮人的價值觀形成,而這些價值觀最終反過來影響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得到更好的工作和創辦更大的事業,有更多的錢去讓自身變得更佳的強大,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另外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財富差距的助推器,都渴望和土豪做朋友,而不想和屌絲成故知。

貧富是難以逾越,是否代表不能逾越?

《56UP》中Nick是唯一一個成功逆襲的窮人家的孩子,Nick和所有窮人家的孩子都有些不一樣,從小就有非常明確的目標立志要上劍橋,落榜後在碼頭當起搬運工,之後在英國各地流浪,當看到他穿著破舊風衣拎著兩隻舊皮箱站在公路上搭便車的時候,你幾乎要懷疑他的人生會就此完蛋,可是49歲時,他成了一名地區議會的議員,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些答案。

1:從小就天馬行空,敢想敢為

2:目標清晰,立志要靠上劍橋

3:屢敗屢戰,不向生活低頭

如果生活是一個圈,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那麼富人要做的就是維持這個圈,才能良性循環;窮人要做的就是打破這個圈,才能突破生活的惡性循環。

我們可以把財富理解成“主觀認識”和“客觀現實”2種,一種是我們思維和知識的財富,一種是現實層面的財富。舉個例子:如果你是王思聰,你爸是王健林。我想你可能會比王思聰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我們的出生,所以在客觀現實上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生活的境遇。但是我們能夠改變的就是“主觀”上對財富的理解,洛克菲勒曾經說過一句話“拿走我的一切,把我丟在沙漠裡只要給我水和駱駝我就可以重新建立整個商業王國”,這種自信就來自於思維上理解了財富運作的奧秘。假如你有馬雲一樣的思維我相信你同樣也可以建立偉大的事業。

寒門難在出貴子?那努力奮鬥還公平嗎?

所以不要說如果給我100萬,我就怎樣這種話,不會有人會給你100萬。我們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對財富思維方式的理解,打破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改變我們的生活境遇。

那麼也可以看看富人他們具有什麼習慣:

1:學習,大量的閱讀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2:投資,不為錢工作而是讓錢為自己工作

3:健身,運動可以保持更多的激情來工作

4:目標清晰,有著清楚的人生方向和目標.......

寒門難在出貴子?那努力奮鬥還公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