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更多的金融理財產品的出現,“預期收益”等於實際收益嗎?

孫美斯

  預期收益也稱為期望收益,是指如果沒有意外事件發生時根據已知信息所預測能得到的收益。通常未來的資產收益是不確定的。不確定的收益可以用多種可能的取值及其對應的概率來表示,這兩者的加權平均,即數學期望值,就是資產的預期收益。

  比如一隻理財產品過去一年收益率是5%,那麼投資標的差不多理的財產品它就可以設定其預期收益為5%。是以已知信息作為參考,但對未來資產收益又不確定,做出來的是“假設性”收益。



  但它僅僅是“假設”,不保證該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比如發生金融危機,那麼其假設的前提就不成立,實際收益也就不會等於預期收益,或者說約等於預期收益。

  不過,一般情況下,實際收益會約等於預期收益,因為該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已經確定,那麼其年化收益率也基本確定。只要標的的違約風險不會超過一定允許的範圍,那麼其預計收益率也基本確定。也就是說,實際收益圍繞一期收益上下波動,且這個幅度不會很大。

  當然嘍!這個幅度的大小是由其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決定的,如果風險等級越高,那麼這個上下波動的幅度也就大。相反則相反。這就好如一隻貨幣基金和一隻股票型基金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的標準差是不一樣的,股票型基金其風險更高,那麼其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的差距就可能更大。


三人聚眾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收益率是我們考察的一個重要指標,而理財產品說明書 通常指的是預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而不是實際收益率。
預期收益不等同於實際收益,這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眾多的理財產品中,因平臺不同,投資範圍各異,收益率差距很大,我們看投資比較穩健、保守的銀行貨幣基金、餘額寶等寶寶類的貨幣基金,一般預期收益率在3.5%—4.5%之間。有很多p2p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達到了1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了15%以上。高收益的背後必然隱藏著更高的安全風險,收益率越高,風險越大。


作為投資者還有一點應該明白的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包括銀行的貨幣按照金融有關條例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在簽訂購買合約時,不再承擔保本。因此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因此,我們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首選比較正規有實力的平臺,其次要看投資的內容,判斷他的風險等級,這款產品收益是最後考慮的依據。


老yzdzh

您好,目前我們國家各項建設的快速推進,經濟社會出現了大發展。增加財產性收入也成了街堂街談巷議的熱點,不少朋友都熱衷於購買各種理財產品。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通常相對較高的緣故。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有個故事講給大家聽,以注意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小胡年終獎發了兩萬元。嗯,先去投資理財,然後用賺的錢買車去買車!於是小胡來到一家出售投資理財產品的機構,一位理財人員走到他身邊說,您好,先生,我們這裡有一種理財產品,你購買一萬元,每年預期收益500元,看小胡有點兒動心,這位理財經理又說,如果現在買的話,我們還送食用油,機不可失啊…

小胡一聽心動了,500塊?於是迅速的將二萬元購買了這位理財介紹的,預期收益,每1萬元每年回報500元的理財產品。

一年後,小胡找到這位理財經理,贖回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很快手續就辦完了,可是小胡一看,不對呀,怎麼只有300元收益?那位經理對他說,是這樣的,胡先生,當初我們預計能夠得到500元,但是。,情況發生了變化,實際每一萬元只,收益了150元。小胡著急的說,這怎麼能行,我們可是說的清楚,1萬元收益500元的!那位理財經理和顏悅色,耐心的給小胡解釋道,所謂預期收益,簡單的解釋是,根據投資的產品和方向,經綜合評估,預先估計的收益,並不是實際上的收益,有時預期收益會低於實際收益,有時會高於實際收益!小胡終於明白了,什麼叫預期收益,什麼叫實際收益…

看了上面的小故事,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什麼是預期收益了吧?其實最簡單的講,就是預先估計的收益,就像我們平時去辦一件事兒,估計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其實並不等於實際的結果,或多或少都會有偏差的。因此,預期收益,不等於實際實際收益,僅僅只能提供一個參考。


理財咖

兄臺你好;

本人歷經股市,外匯,重金屬交易生涯,親身體會交易之路的坎坷,擅長技術分析.

預期收益≠實際收益,首先從字面意義上講都行不通,預期只是說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怎麼能和實際收益劃等號呢

在現實生活中,預期收益只能說產品可能會達到的收益水平,有可能大於實際收益,也有可能小於實際收益,那麼在理財產品裡,結果都是實際收益小於預期收益的,最好的結果也是和預期收益一樣。

這個時候你會問我為什麼?你想,如果理財產品實際收益大於預期收益了,他們好點的話會告訴你收益已經達到預期效果了,這個時候你怎麼知道背後的實際收益呢,就這一個預期收益已經讓你樂開了花,那還有心思想其他的。稍微刷點小心眼的理財產品,有可能會告訴你實際收益可能要小於預期收益的,這個時候的解釋無非就是一些什麼:有收益總比虧損的好吧,你一想,也是的哦,何必在糾結預期收益呢,本來就不是百分百能夠做到的事,可能會出現很多結果的。所以這個時候理財產品公司能夠最大化的將收益放到腰包裡,而對你只是言語上啊心理安慰罷了。

所以,金融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只是可能出現的結果,絕大多數時候是不能跟實際收益相等的,不要對預期收益抱有太大的希望,平常心看待這個問題。

警告廣大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那些年那醬兔

預期收益是不等於實際收益的。絕大多數差別並不大。預期收益不等於實際收益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以年化收益率展示。比如某一款半年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5.1%,那麼,產品到期後實際收益率為2.55%。

二、有的產品收益率不含稅費因素,就會產生實際收益率低於預期收益率的情況。

三、一些外幣產品還會有匯率風險。比如某款外幣理財產品雖然實現了預期最高收益,但投資幣種匯率水平的大幅下跌,也會導致產品實際收益率遠低於預期收益率。

絕大多數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都是非常接近的。不然差別太大,銷售理財產品的金融機構名譽也會受損,對金融機構的影響也會非常大,所以金融機構一般不會故意誇大預期收益率。有其它問題,歡迎評論區留言。我是銀行80後,歡迎您關注,帶您瞭解銀行各項業務。


銀行80後

先說說預期收益,預期講的是未來有可能達到的收益,這裡強調“可能”,那麼既然是可能,那利率就會有浮動,既可能等於、也可能小於、也有可能大於實際收益。

在以前銀行理財產品(自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往往會等於承諾收益;另外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保本保收益的,這樣的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基本上就是固定收益率。

2017年11月17日,央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打破剛性兌付和禁止期限錯配等的要求,也就是以後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

現在許多銀行理財產品已經實行淨值化管理,以後買這樣的理財產品不僅收益浮動,弄不好本金也會有損失。


財經微世界

其實從字面上看就能明白,預期收益,也就是有期望,有預期的收益,但誰也不能100%實現,因為理財就意味著不能保本保收益,它不像銀行存款,必須按約定的利息支付給儲戶,有法律保障。理財給你高收益,它就必須獲得更高收益才行,要不然就是虧錢,但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誰也無法實現萬無一失,真要有這樣的高手,那他肯定來自未來。

為了分出結果的靠譜等級,銀行理財會對理財產品分級,收益風險高等級高,收益低風險等級低,預期收益的實現可能性準確性也跟等級掛鉤。


立鵬說

預期收益率是在利率穩定和和國家財政政策適度情況下,金融市場運行也像預期一樣,投資品種沒有出現非系統風險情況下所能達到收益率。投資過程中,總是有黑天鵝事件發生,所以投資收益率並不等於於實際收益率,今年建行就有幾款產品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但是偏離不是特別大。


商品價格研究

當然不等於。預期收益只是建立在當時的經濟形勢大背景下估算出來的收益,可是實際操作的時候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波動,當然就會和預期收益不一樣了,尤其是國家現在打破了剛性兌付,預期收益不可全信,一定要自己判斷好了。

前些日子還聽說,某銀行忽悠客戶買保險,說五年定期預期收益8%,實際五年後只有3

%連定期都趕不上,你能怎麼辦。

預期收益越高越要擦亮眼睛,高收益不是那麼好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