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變臉”的背後

特朗普又“變臉”了。

特朗普為什麼又變臉?

首先,美國政府內部本來就對這個“停火協議”分歧就很大。

我們回顧一下:5月21日,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宣佈,美中貿易戰目前暫時“擱置”一邊。然而,姆努欽的計劃面對了來自對華“鷹派”人士的強大壓力。在這位財政部長宣佈貿易戰暫時“休戰”之後,特朗普的經濟顧問庫德羅(Larry Kudlow)仍然堅持表示,懲罰性關稅計劃並沒有徹底取消。“關稅是任何談判的一部分,關稅可能是強制措施的一部分”,庫德羅說。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在2020年前將貿易赤字至少降低2000億美元,不過中方很快就出面否認了這個數字。

很顯然,姆努欽只是臨時頂住了政府“鷹派”人士的強大壓力,說實話,能挺這麼多天已經不容易了;而特朗普幾乎對“鷹派”人士沒有抗力,或者說,他本身就是“鷹派”。

所以,當時一些中國學者就出來表態:中美之間在貿易問題上的分歧仍然存在,中國應該做好準備應對特朗普政府在該領域的更多行動。

他所說的重要產業發展就是中國所謂“中國製造2025”發展規劃。此前美方曾經提出的談判要求是,中國減少2000億貿易逆差,同時還要停止對“中國製造2025”的補貼和其他形式的政府支持等。這一要求顯然是中國不願意接受的。美國都已經表明了:這次貿易戰目的就是針對中國這個發展規劃,中國不接受條件,美國當然會繼續遏制。美國將在6月15日公佈的徵稅清單,部分與“中國製造2025”關係密切。

其次,這與特朗普的“策略”一脈相承。

前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剋日前為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特朗普認為邊緣政策、甚至是談判破裂對他有利。他覺得自己可以用影響力、出其不意和威脅來迫使對手讓步。遇到那些涉及到多個關聯方和參與者的複雜問題,這種策略就比較危險了。比如在對中國的中興通訊(ZTE)實施貿易制裁問題上,特朗普朝令夕改,暴露了他在安全、供應鏈和長期技術優勢等問題上的混亂。

同樣,美朝會談,特朗普也是使用的同樣的伎倆。他就喜歡“破裂”,然後再威脅對手屈服。然而,這一招對中國來說並不管用。這次突然對中國發難,大家也都明白,這是特朗普是為了美朝會談,先給中國施一下壓,有沒有用呢?還要看中方的反應。

特朗普也宣稱自己是一名保護主義者。比起開放市場,他對關閉市場的興趣更大。美國農業出口商正在認識到這一轉變的危險,迫使得特朗普不得不加以安撫。由於美國60%的進口商品都是中間產品及其他材料,許多其他領域的美國企業也感到擔心。

同時,特朗普是商人,他看待雙邊貿易赤字,就像商人看待虧損。對於中國,他的生意是虧損的。對於一個政策觀點“變化不定”的人來說,他對雙邊赤字有自己的堅持:做生意,怎麼能夠虧本呢?世界上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不同意他的觀點,但特朗普說了算。於是,中國、日本、墨西哥、韓國和德國都上了他的名單。

他的貿易象徵主義側重於傳統制造產品,特別是鋼鐵、鋁和汽車。與規模大得多的服務業所提供的東西不同,這些產品是人們看得到、摸得著的。然而,我們都知道,美國的服務業在世界上佔有多麼重要地位,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赤字,服務業已經被忽略不計。

特朗普的“策略”無疑是存在很大問題的,比如他與韓國重新談判的一項協議強調了美國在汽車和鋼鐵配額上的表面獲益;另一項措施限制韓國的電器出口。這些調整甚至不需要經過國會批准。其經濟影響只會提高美國的成本。

歐盟大概可以通過接受鋼鐵配額、購買液化天然氣和削減汽車關稅使特朗普消停下來。或者,歐盟也可以撿起被美國丟掉的旗幟,帶領全球為21世紀經濟制定新的標準和規則。歐盟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協議可能涉及不斷演變發展的服務業、數據保護和高端農產品的原產地標誌。

佐利克分析道,近20年前,美國發揮帶頭作用,通過促成各種雙邊及區域性自貿協定,為未來制定了規則,這些協定有助推動中國和世界貿易組織(WTO)走向現代化。但特朗普拋棄了這一策略。他,連同美國,都將成為輸家。

(本文作者系孔帆)

(本欄目文章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報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