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佛学百科:瑜伽派的来龙去脉

瑜伽派

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

最初它和数论派结成了姊妹学派,被称为数论瑜伽。

当时,数论是瑜伽的理论根基,瑜伽是数论的修行方法。以后瑜伽派又在数论派的体系上增加了大神自在天,被称为“有神数论”。

思想渊源,瑜伽学派是因钵颠晢梨的《瑜伽经》得名。

瑜伽的思想可与溯源于《奥义书》,并散见于《摩柯婆罗多》、《法经》和《往世书》等经典之中。

如《摩柯婆罗多》说:“摄诸根于意,摄意于我慢,摄我慢于觉,摄觉于自性,进而念诵绝对、无垢、无限、无终、清净、不动之神我;念诵无分、不老、不死、常往、不坏之身——梵”。

这里,已为《瑜伽经》的“四品”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根据。

修行方法,三昧品中的“三昧”意思是指修行过程中精神修炼所达到的境地,本经把它分为两种:有心三昧和无心三昧。

因尚有种种念虑,心中仍受过去行为或业的熏习,故又称有种三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经中提出了与佛教关联的信、勤、念、定、慧的修行。

中世纪印度教的密教兴起以后,在印度又出现了诃陀瑜伽,又叫力量瑜伽。诃陀瑜伽着重于呼吸和身体的锻炼,建立了种种瑜伽术或功法,有很多健身的科学方法,但也包含了很多神秘主义内容。

瑜伽的思想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佛教的禅宗、天台宗、密宗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与中国道教、医学中的气功术等相互交流。瑜伽与吠檀多结合传入欧美后,对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研究和体育锻炼都有一定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