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家佛學百科:瑜伽派的來龍去脈

瑜伽派

印度婆羅門教六派哲學之一。

最初它和數論派結成了姊妹學派,被稱為數論瑜伽。

當時,數論是瑜伽的理論根基,瑜伽是數論的修行方法。以後瑜伽派又在數論派的體系上增加了大神自在天,被稱為“有神數論”。

思想淵源,瑜伽學派是因缽顛晢梨的《瑜伽經》得名。

瑜伽的思想可與溯源於《奧義書》,並散見於《摩柯婆羅多》、《法經》和《往世書》等經典之中。

如《摩柯婆羅多》說:“攝諸根於意,攝意於我慢,攝我慢於覺,攝覺於自性,進而唸誦絕對、無垢、無限、無終、清淨、不動之神我;唸誦無分、不老、不死、常往、不壞之身——梵”。

這裡,已為《瑜伽經》的“四品”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根據。

修行方法,三昧品中的“三昧”意思是指修行過程中精神修煉所達到的境地,本經把它分為兩種:有心三昧和無心三昧。

因尚有種種念慮,心中仍受過去行為或業的熏習,故又稱有種三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經中提出了與佛教關聯的信、勤、念、定、慧的修行。

中世紀印度教的密教興起以後,在印度又出現了訶陀瑜伽,又叫力量瑜伽。訶陀瑜伽著重於呼吸和身體的鍛鍊,建立了種種瑜伽術或功法,有很多健身的科學方法,但也包含了很多神秘主義內容。

瑜伽的思想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佛教的禪宗、天台宗、密宗都有一定的影響,並與中國道教、醫學中的氣功術等相互交流。瑜伽與吠檀多結合傳入歐美后,對西方的宗教哲學、科學研究和體育鍛煉都有一定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