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中国汽车市场或许要变天了。

被称为“亚洲最大车展”的上海车展上,一批国产造车新势力蜂拥而至,以变革者的姿态与国际一线品牌同台竞技,无论从造车理念、品牌造势还是场馆设计上都颠覆着世界对中国汽车品牌的刻板印象。

他们中间,既有LINK&CO和WEY这类传统车企创立的新品牌,也有从互联网杀入汽车市场的蔚来和奇点。新能源、智能网联是他们共同的基因,与25日公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重点突破领域正好吻合,承载着中国汽车品牌弯道超车的希望。

初来乍到,这些新势力的影响力如何?基于今日头条海量阅读数据,今日头条算数中心从媒体关注度(相关文章数)、内容传播度(相关文章阅读总量)、用户话题度(相关文章评论总量)和社交传播度(相关文章分享总量)、综合热度(阅读、评论、分享等综合值)这五个方面,对上海车展期间展出或上市新车的10大造车新势力进行评分,告诉你谁是今年以来的“人气王”。

LINK&CO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作为吉利寄予厚望的新品牌,LINK&CO(领克)在上海车展上虽然仅展出了两款新车,但在品牌造势和展馆设计上下足了工夫。1月以来,关于领克的报道多达860余篇,获得1070多万次阅读、2.9万条评论和1.7万余次分享,夺得热度排行第一名。

WEY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把自己的姓作为车名,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对WEY(魏派)这个新品牌的信心可见一斑。1月以来,关于WEY的报道量多达870余篇,评论数达3.1万余条,均高于领克,但阅读量为1007万,分享量为1.6万,在内容传播度和社交传播度上拖了后腿。

正道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实地去展馆体验过的朋友应该会被正道概念车的豪华与前卫所惊艳,这几个来自香港的品牌在媒体报道数上不及WEY的一半,却收获了800多万次的阅读,1.2万余次的社交分享,在内容传播度和社交传播度上表现突出。

蔚来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世界最快电动跑车、超大的展馆,蔚来在上海车展上赚足了眼球。这个带着互联网基因的电动车品牌吸引了最多媒体的目光,相关报道量高达2600余篇,但用户似乎比较克制,阅读量仅为700多万,评论数为8000余条,这也造成蔚来的整体热度跌出前三。

奇点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作为互联网造车大军中的一员,奇点这次带着旗下即将量产的车型iS6和一款轿跑概念车参展,富有科技感的外观赚足了年轻人的眼球。1月以来,奇点相关报道接近500篇,获得260余万次阅读,约1900条评论和3700多次分享,综合热度排在第五位。

前途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前途汽车母公司长城华冠对电动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北京车展展出的两款电动汽车“天蝎”和“天质”,旗下首款车型K50的研发历史也已达到9年。自1月来,关于前途汽车的报道约为380篇,共获得125万次阅读、近2400条评论和约850次分享,排行热度榜第六。

云度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今年1月,云度新能源正式获得第十张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从此吸引了更多媒体的目光。自1月来,约有230篇关于云度汽车的报道,获得112万余次阅读、近1300条评论和1700余次分享,排行热度榜第7。

威马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威马此次没有参展,而是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威马汽车办公楼举办了“企业开放日”活动,首款概念车AG2020号称续航里程超越特斯拉,达1200公里,造足了噱头。自今年1月来,约有480篇关于威马汽车的报道,共获得85万余次阅读、近1100条评论和分享。

艾康尼克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艾康尼克相对低调,自今年1月来,今日头条上关于艾康尼克的报道不到50篇,然而这个品牌在量产之前就已拿下阿联酋阿布扎比警队的五千台纯电动七座MPV 的大合同,如此反差也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相关报道获得85万余次阅读、近800条评论和700余次分享。

ARCFOX

10大国产汽车新品牌亮相上海车展,谁是下一个特斯拉?

作为北汽新能源旗下全新生态品牌,ARCFOX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旗下仅有ARCFOX-1和ARCFOX-7两款车型,影响力远不及母品牌。自今年年初,关于ARCFOX的报道约为200篇,共获得近50万次阅读、约800条评论和800余次分享。

“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这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总目标,这一批国产造车新势力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曙光。

但新势力们大多处于量产前夜,对于门槛极高的汽车行业来说,即使有资本的青睐和前卫的概念,没有政策的支持和真正拿得出手的产品和技术,依然难以存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批造车新势力真正的对手不是国际巨头,而是他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