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地理、人文資源成為現代兒童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優勢資源

鄉土文化、地理、人文資源成為現代兒童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優勢資源

親子(早教)活動

葉聖陶先生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但隨著我國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很多兒童缺乏與大自然和土地的親近機會,他們不認識稻穀,分不清麥苗和小草,不知紅薯長在哪裡。很多城市家庭利用週末和節假日時間,帶領兒童參與傳統文化學習、鄉土夏令營,增強兒童對土地和自然的感情。因此,鄉土文化、地理、人文資源越來越成為兒童教育和親子教育的獨特優勢。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門在《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各地教育、文化、旅遊、共青團等部門、組織密切合作,根據研學旅行育人目標,結合域情、校情、生情,依託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遴選建設一批安全適宜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積極推動資源共享和區域合作,打造一批示範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易縣獨特的地理優勢和鄉土文化氣息為建設兒童教育基地和城鄉互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鄉土文化、地理、人文資源成為現代兒童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優勢資源

發展計劃

鄉土文化、地理、人文資源成為現代兒童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優勢資源

兒童習慣養成、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

通過親子繪本閱讀,培養兒童良好習慣,對兒童進行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

根據“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生命”四個生命教育主題選擇繪本,對繪本進行認知、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等的多重解讀,開展親子閱讀活動。我們相信,情感教育是對幼兒進行一切教育的基礎。對於學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目標並不是知識的積累和智力的開發,而是兒童美好情感的培育和體驗:那些與世界交往中的無數“奇妙的事情”的體驗,會激發兒童的幻想和想象,拓展兒童內在的生命世界,讓他們獲得美好、歡樂、幸福的情感體驗,增強他們的情感協調和溝通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同時,繪本中的故事和人物會激發幼兒的模仿欲,讓習慣養成變得簡單易行。

鄉土文化、地理、人文資源成為現代兒童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優勢資源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養料幫助兒童習慣養成

通過家長辨析性學習,從《弟子規》中擷取有關生活習慣的養成部分,以親子互動,情景演繹、欣賞動畫片、經典歌曲、故事的模式幫助家長不僅在課堂上,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將這些理念傳導給兒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鄉土文化、地理、人文資源成為現代兒童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優勢資源

親子游戲和手工製作

開展適合在家庭中進行的親子游戲和手工製作活動。主要內容有:手指遊戲、傳統遊戲、音樂活動等,目的是豐富兒童和家長的親子互動,增進親子關係。

鄉土文化、地理、人文資源成為現代兒童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優勢資源

鄉土文化、地理、人文資源成為現代兒童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優勢資源

自然課堂

大自然是人類吸取能量和愉悅心神的良好場所,組織自然體驗活動,可以讓兒童和家長在增進親子關係的基礎上,增強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利用週末、節假日時間,家庭參與親子自然體驗營,以季節和傳統節日為線索,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瞭解幼兒心理和生理發展規律,結合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導家長們就現代育兒文本(例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和傳統文本(如《弟子規》中行為規範和倫理道德部分)進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