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選址:“地理”與政治的糾葛

《宋陵選址:“地理”與政治的糾葛》講座紀要

2018年4月10日19點,作為歷史文化學院“史學名家”系列講座的第四講,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潘晟教授應邀做客我院,在文華樓1106教室做了題為《宋陵選址:“地理”與政治的糾葛》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我院黃義軍教授主持,校內外50餘名師生參與了本次講座。

潘晟教授碩士期間於武漢大學師從魯西奇先生,又於北京大學獲歷史地理學博士學位,師從唐曉峰先生。後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歷史系交流學習。現為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年來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光明日報》等各級刊物發表論文十數篇。著有專著:《宋代地理學的觀念、體系與知識興趣》(入選2013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商務印書館,2014)、《地圖的作者及其閱讀》(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高校古委會廳轉項目1項。其主要學術興趣是以地學史(地理學史、地圖學史)為基礎的知識史和知識社會史,探索知識演變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業餘主要從事明清以來民間社會經濟文書等基層社會史料的蒐集與整理,致力於探索當代語境下從研究歷史走向書寫歷史的道路。

針對本次講座的基礎概念“地理”,潘教授開篇即澄清了它的內涵:不同於一般理解上的地理,而是指地理術數。地理術數,漢代稱形法,屬於相術,為自然之數,與明清以來俗稱的“風水”並不完全相同。目前國外學者較多集中於伎術層面,而對其知識演變的過程則關注不足。潘教授簡述了各代術數之學的概況,並指出可公開談論帝陵選址問題的宋代對於該領域研究的重要意義。

講座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北宋山陵擇地與太祖、太宗兩系的皇位競爭。潘教授從宣祖永安陵改卜安陵的選址入手,指出改卜與五音姓利之間存在的矛盾,並由此發現宋陵的選址並非完全忠實於“五音”之說與“昭穆順序”,若皇權需要,則必以皇權為指歸。其次,他考察了《續資治通鑑長編》與《宋史》中對於太祖自擇葬地故事的不同記載,認為其中有所隱諱,並通過將太宗頒佈詔令禁止術數與太祖後裔的多次反彈串聯在一起,推定太祖系與太宗系之間存在著隱秘的競爭。他在分析了太祖陵與太宗陵的位置之後,發現太宗陵而非太祖陵乃是北宋皇陵的中心,與文獻結合可以推測兩系間的鬥爭並非虛言,稱其為“燭影斧聲的地理版本”。

宋陵選址:“地理”與政治的糾葛


宋陵選址:“地理”與政治的糾葛


宋陵選址:“地理”與政治的糾葛


宋陵選址:“地理”與政治的糾葛


第二部分,山陵位置及鎮土之數。潘教授從真宗山陵和神、哲、徽三朝山陵中鎮土與求嗣功能的考察,揭示地理術數在解決皇嗣問題中的政治作用。

第三部分,北宋陵園擇地中的其他相關問題。本節中,潘教授通過考察宣祖安陵墜壞與真宗章穆皇后陵的隧墊與改葬,簡要討論了皇后及其他宗室葬禮及北宋皇室的術數選擇的問題。他指出,“地理”的另一個作用即是為皇室遮醜。

第四部分,南宋帝陵安排。通過對南宋帝陵類型的確認、選址之禮、五音官術與南方術數之爭、天命與地運等問題的考察,發現某類術數的被採用,是由時代的政治意圖決定的。

綜合以上,潘教授得出結論:“‘地理’在北宋政治生活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無論是用以解決國家禮儀問題,還是牽涉皇室與朝廷之政治,它既是求得神秘力量的法術,也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權術。山陵選址在實質上,是權術與法術的一體化 。”

潘教授還提醒同學們,歷史研究是復原性的工作,研究某一時代的歷史首先要搞清楚當時的知識結構,瞭解時人的想法、觀念,不能以今天的觀念來評價古人。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積極發言,表達了他們對本次講座的感想,並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潘教授一一給予細緻的答覆。潘教授強調了實地考察在本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並提醒同學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拋開成見地使用史料,同時要注意分辨圖像中的理想化表達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最後黃義軍教授發表了簡明扼要的評議。黃老師指出,本次講座內容新穎,有著不同於一般的研究視野,並對潘教授深入古人之觀念的主張與知識從屬於權力的觀點表達了共鳴感。同時,還就術數流派之間如何競爭,如何被皇權選定等問題與潘教授交換了意見。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有著悠久的歷史地理研究傳統,曾參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修工作。弘揚學術傳統,不斷髮掘新史料,研究新課題,任重而道遠。潘晟教授的講座使我們認識了以術數為內涵的“地理”這一類史料與其他文獻結合,可以拓展歷史地理的研究思路,師生受益匪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