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書最有效?

魜溣

第一個層次是戰略層次

在讀書之前,就要想好自己想去什麼地方,想得到什麼樣的理想結果。這是引導我們挑選書的不二法門。因為時間作為一種資源,是很寶貴的,不能濫讀,要把寶貴的時間資源應用於【你想去的地方,你想要的理想結果】。而讀書只是一條絕佳的途徑,想好這個,才可以談讀書,談什麼樣讀書最有效。好書多的是,人一輩子也讀不完,不是隻要好書就要讀,而是好書作為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的結果】的一種助益。或許有人會嘲笑說,這樣太功利了,讓嘲笑的人嘲笑,只有這樣讀書,才能落到實處,而不只是懸在空中。

個人視角,在這個層次要考慮清楚三個問題

  • 自己的能力圈

  • 自己的影響圈

  • 社會的要求

要尋找交集最大化,有時你不得不改變或調整自己的【能力圈、影響圈】去適應社會的要求。

白話說,就是在競爭的環境中,定位一個對於個人來說最有利的位置。

第二個層次是戰術層次

戰略層次講究的是定位,定位一個對於個人來說最有利的位置,因此戰略是持繼性的、一致性的。

而戰術層次,就是要靈活多變,你如何【以】最低成本、最少時間抵達那個位置。

對於讀書來說,就是要設計一些可落地的策略,這些策略都是要【聚集、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定位。

個人視角

  • 找出關鍵書籍,精讀、細讀,最後用自己的語言和符號去表述,然後交付知識

  • 構成知識體系,讀書要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系統,這必然要跨越一些學科。

  • 最後看存量,圍繞著你的定位,你的知識存量【有多大】。自己心裡清楚,把存量做大,一旦存量做到一個層次,知識就會有增強反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趨勢,存量會越增越快,這跟複利沒有兩樣。

  • 由知識體系整整出自己的認知框架,這個認知框架是可以隨手就用的東西,是由你的知識體系生成的。每個人的認知框架是不一致的。

分享自己畫的一張圖:


認知框架

帶著解決特定問題的目的去讀書,最有效。


漫無目的地讀書,既浪費時間,又讀過就忘,實在不是划算的時間投資。


不止是實用類書籍要帶著目的讀,即便是消遣類的書籍,讀之前也應該先想好目的。比如讀《紅樓夢》,你的目的可能只是為了滿足一下長久以來積攢的那個願望--讀一下四大名著;你的目的可能是學習說話技巧;可能是研究書中的美食茶點;甚至可能是看看秦可卿的來龍去脈,因為你看了《百家講壇》中劉心武的講座,對秦可卿的好奇心爆棚。


帶著目的讀書,功利地讀書,是在現代社會的基本生存技能。


即便是帶著目的讀書,市場上的書你也是讀不完的,這就引出有效讀書第一招:選擇正確的書來讀。


除了水貨書略過不提,就一個你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兩種書可供選擇:普通書籍和經典書籍。


普通書籍可以略讀,直接找到跟問題相關的章節,相關章節中的段落也只看主題句,直到你鎖定了能幫助你解決問題的那部分內容,再視情況仔細閱讀。這是有效閱讀第二招,略讀。


有時我們會發現,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只讀一本書是不夠的,這就用到有效閱讀第三招:主題閱讀。把問題相關的書籍多找一些來,一起參照對比閱讀,形成我們自己的觀點,提煉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和原則。經過主題閱讀,我們解決這個特定問題的能力就會極大地提高。


有效閱讀第四招:拆解經典書籍。經典書籍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必然是因為它包含了一些普適的生存智慧,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做了提煉和昇華。所以,它可以幫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犯大的錯誤。


有效閱讀第五招:落筆記憶,避免重複。我們知道,書海無涯,時光易逝。讀過的書,要把重要的內容和啟發點記錄下來,落在筆頭。我們總是太相信自己的短期記憶,把它幻想成長期記憶,並一次次樂此不疲。丟掉幻想,把讀書中有價值的東西都寫下來吧。落筆就是加深記憶的過程,重溫筆記就是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的過程。


有效閱讀第六招:分享讀書成果。現在讀書類的社交平臺也有很多,把你讀書時的感悟分享出去,跟其他人互動,不但可以加深記憶,還能獲取到各種你意想不到的反饋,彌補你的認知缺憾,昇華你對一件事情的認知。


有效讀書的這幾個招式,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你讀書一定是為了功利性地解決什麼問題。哪怕是純消遣類的閱讀,也得為了解決問題的,比如精神空虛、生活平淡、壓力太大等。在功利性閱讀這個大前提下,我們其實自然而然就知道,怎麼閱讀才是最有效的了。


獵旗-翟越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對於中國的讀書人來說應該不陌生了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儘管看了萬卷書,但在寫作時,仍然時不時地難以下筆。儘管腦子裡有時會靈光一現,想出一個很好的點子,但過不了多久,在你寫作時,又會想不起來。這也許並不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錯了,而是自己不會讀書。

讀書不僅僅是要讀,更是要記住,要將書中的內容記在腦子裡,融會貫通成自己的思想。來自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就是教讀者如何正確讀書的。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通過大量的舉例和方法來告訴讀者奧野宣之自己是如何做筆記,如何將筆記和讀書生活聯繫起來,又如何通過讀書筆記來提升自我。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只要出現靈感和好的想法,奧野宣之都會用筆記記下來,所以他被譽為“筆記本作家”。寫筆記也是他寫成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的源泉。奧野宣之這種“筆記本作家”的學習方式在媒體的宣傳下引發了熱潮,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和追捧。

摘與評結合,激發思維創新

讀書看起來是個簡單的事,很多人把書打開看看,隨便給幾句覺得好的句子畫畫線,然後讀完之後再寫一篇洋洋灑灑的讀後感,就覺得把書讀完了。其實不然,這樣的讀書沒有多大的輸入,也沒有接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想要接受這些東西,是要做筆記的,不僅要記下書裡的內容,還要寫下自己的感想,哪怕只是簡短的一句話,都要記下來。因為只有記下來,才有痕跡,不至於回顧這本書時,什麼也想不起來。除此之外記筆記還有一點好處,就是如果有一天興致一來,想看看這本書,翻翻筆記和自己寫的感想,說不定會有新的體驗和火花出現。

寫讀書筆記時還需要注意一定要摘抄你喜歡的或者給你啟發的句子,這個我深有體會。在不久前我看了一本關於博弈論的書,當時我不知道如何做筆記,但為了完成任務,我不得不摘抄了一些我認為重要的,但是我既沒興趣又理解不了的句子,然後拼拼湊湊寫出第一篇書評。這種輸出的過程是痛苦的,而且現在如果別人問我你從中得到些什麼,我無法回答。這就是沒有興趣的結果,做筆記也得帶著興趣,在記錄感想時也是如此。必須是真真切切的自己的想法,唯有如此,才會感同身受,才能記住。

利用筆記來選書,掌握讀書主動權

想讓筆記與讀書生活聯繫起來,那麼生活中的選書購書與筆記就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不做關於選書的筆記準備,那麼往往購書的結果會不盡如人意。想想看吧,在書店逛的時候,自己會不會容易被書名或者封面上的宣傳語迷惑,然後買回來一堆只翻了幾頁就沒法繼續讀下去的書。這就是沒有將筆記與讀書生活結合在一起而導致的結果。如果在購書之前仔細考慮,認真篩選的話,就會很有目的性的出現在書店,最後帶回來讓自己心滿意足的書籍。

重讀筆記,學會將知識轉化成能力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見,遺忘是有規律的,如果不及時複習學過的內容,沒過多久知識就會還回去。奧野宣之就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強調要多次重讀筆記,在睡前或者外出坐車的途中,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可以翻看筆記,多讀幾遍。這樣既在不知不覺間鞏固了知識,又打發了無聊,何樂而不為之。還有平時看的心理學書籍或者優美的散文,將它們做好筆記,在沮喪的時候翻翻,可以起到治癒心靈的作用。所以筆記也可以是心理諮詢師。

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讓我深刻感覺到讀懂書的重要性。朋友對她的感情產生了困惑,她發現她並不是喜歡男生才和他談戀愛的,而是因為感動。於是她時常動搖,但由於是她自己選擇的戀愛,所以她每次動搖之後都會勸服自己。但是最近一切如常,她卻突然堅定了戀愛的決心,甚至想到了結婚。這看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開始我也非常為她的想法所困惑,後來我聯想到《影響力》裡有個莎拉和蒂姆的例子,跟她的很相似,於是我去翻閱筆記。看完筆記之後豁然開朗,明白了這就是《影響力》中所說的“承諾與一致”的力量。這解決了我的困惑,也是我第一次直觀地將書籍中的知識帶入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所以讀懂書,將書中知識為自己所用,然後用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讀書的效用能放到最大。

學會記筆記只是讀書的前提,能將筆記與生活聯繫起來才是關鍵。記筆記不是一種僵化的讀書方式,而是令自己感到快樂,從而願意去讀書、去吸收知識、去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一種工具。這種工具的正確使用,不僅僅改變讀書方法,更可以轉化自己的思維方式。它可以將思考方式由被動轉為主動,由形式化轉為靈活。如果能將筆記做好、做精,那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指日可待。


楚山依

區別瀏覽與精讀

人這一輩子要讀的書很多,不可能每一本書都平均花費力氣,而且也不值得。 我自己的方式是把書分成兩大類:重要的和不重要的。


重要的書,不能追求速度,要以讀懂讀通為目標。必須看懂的書精讀,仔細地看,反覆看直到弄懂。這期間還要做筆記,找同學或老師一起討論,找專家請教。這些重要的書與自己的知識體系相關,教科書,老師佈置的參考書,重要文獻等都屬於這一類。

還有一類是不太重要的書。這一類書浩如煙海,你不確定它值不值得下功夫讀,但不看一遍又不知道該不該放棄。我的方法就是用瀏覽的方式讀。瀏覽方式讀書要事先修煉一下,養成抓住關鍵詞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一般而言,一本書拿到手,先看一下簡介,再看第一頁。幾乎所有的作者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讀者的心,吸引住眼球,所以都會在一本書的第一頁上下足功夫。第一頁寫的很糟糕的話,基本上就不值得讀了。

還有就是分章節讀。如果是某個專業領域的書都會有目錄,有分章節的標題。先看一下書的目錄可以挑出重點章節讀,速度也會加快很多。一些不重要的章節可以略過。也可以先翻一遍書,找到它的結論,再回過頭去看它是怎樣推論的,看作者是怎麼把那個結論圓出來。

當然,讀小說不用這麼讀。好的小說我都得控制一下節奏,怕讀太快了,一下子讀完了沒有這麼好的享受了。

讀書要讀經典

美國著名的文化普及作家房龍曾經說過,人類文明演進到今天,書籍的作用功不可沒。但是無論人類進化到什麼程度,都沒有必要把所有的書都讀一遍。真正對一個人有影響的書,從古到今加在一起也不過2000本左右。一個人一生中,讀了這2000本書就足夠了,不管你將來當學者還是當個有文化的閒人都是足夠的。


房龍說的這2000本書其實是指人類文化的經典。讀經典的好處是你可以省去搜尋和篩選的成本,在你尚不具備鑑別能力時用最優秀的大腦武裝自己。這就好比嬰兒出生以後選奶粉,選最有營養最安全的,而不致於撞上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

經典就是人類公認的最好的著作,這些書都是從古至今最優秀的作家和學者寫的,幾乎每一個專業領域都有。而且,這些經典著作都不是艱澀難懂的讀物。事實上,越是經典就越是通俗,好的著作就是要讓人讀懂的。所以你根本不用擔心看不懂,當然,這是假設你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基礎教育。

重要的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經常有人嘲笑書呆子,就是那些讀了許多書,卻不知人情世故、執行力很差的人。還有的人讀了很多書,但邏輯混亂,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看上去就像沒有被格式化的電腦一樣混亂不堪。

仔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這樣的人往往都是沒有很好構建知識體系的人。

所謂構建知識體系,就是把自己零散的、個別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就好比以前的老電腦在使用之前要格式化一樣。

大多數人在小學、中學學的東西基本上是知識的積累,這些知識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這是一種物理學意義上的變化,由少積多,學的是上大學所需要的必備知識。但是到了大學後,在你選擇的專業範圍內,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被格式化。所以大學與中學的學習完全不一樣,它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不是數量的增加。而是化學變化,你的腦袋會嬗變出另外一些東西,會讓你有一種鳳凰涅磐一樣的感覺。

所以,不管你學什麼專業,都是知識格式化的過程,都是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我發現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明白這一點,過於糾結於本科學什麼專業。其實什麼專業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完成自己知識體系的構建。


豬爸爸讀書

最近讀了兩本閱讀類的書記,《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高效能閱讀》,它們無一例外都提到了讀書的目的。

這裡的目的指的是輸出,終極輸出是我們要把讀到的內容分享給周圍的人,或寫或說。

所以如果要高效的閱讀,首先就是要明確我們的閱讀目的,帶著意識去讀效率會更高。

第二,你有沒有想過,讀過那麼多書,很多時候,每一本都有重複,我們獲得的知識都是散的,就因為我們腦海中太多碎片化的信息,沒有總結,導致我們對讀過的書沒有概念。

所以無論我們是讀一本書還是讀多本書,我們都需要理清我們的邏輯主線,沒錯是我們自己的邏輯主線。

就拿《高效能閱讀》來說吧,書中通過89個技巧告訴我們如何高效閱讀,這些都是散的知識點,當我們讀完後,要有意識的去記錄自己的邏輯主線,從興趣的培養,專注度的打磨到垂直閱讀,閱讀技巧及素材的積累。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對這本書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第三,也許我們頭疼總是記不住,但有沒有想過,這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大腦的容量有限,我們不可能記住所有的事情。這就需要我們反覆閱讀,最好的方式是讀書中的標記,筆記中的感想,會給我們帶來衝擊,也許次數多了,我們就記住了。

話說回來,其實我們是希望我們記住這些知識點,但記住又有什麼用,你只記住一句話,到頭來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豈不是有些花拳繡腿,毫無意義。所以不要期望頭腦記住什麼句子,你把句子記在本上或手機上,然後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最後落實到行動中,這個價值更大。

所以放輕鬆去閱讀,過程中去記錄,反覆回顧,總結,最終落實到行動,我想這樣的讀書一定會十分高效,只是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哪怕做一次,也許就可以收穫不一樣的體驗呢!


action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或者專長的領域,讀書也是如此。興趣不同,讀的書也不一樣,讀書習慣也不相同。所以,我只能說一下我自己的讀書方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豐富的社會閱歷,豐厚的生活經驗才能更好的幫助你去閱讀理解書中的含義。所以,多走,多看,多感悟。

同理,反向再來看:讀書不是讀死書,我們讀書可以為了是緩解壓力,養蓄知識;為了在書中積累完善生活中的不足。所以,學以致用也很重要。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篇首所說,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讀的書也就不同。就會出現,越是專長的領域,我們看的書越多。這就像之前上學時所說的偏科。

如果你不是想要在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有所突破性發展,我個人認為,適當的擴大讀書範圍是有必要的。

無論你想寫出好的文章,或者現要在現實中和人溝通不冷場,全面閱讀,專攻則精的方法可以嘗試一下。

好腦子不如一個爛筆頭。我看書的時候,有個習慣就是做筆記。可能是因為本人有那麼一點強迫症。我把我的讀書筆記進行了分類:

第一大類——描寫①景物描寫(自然景色,天氣和時光)②人物描寫(男,女,老幼,心理和其他)③詩詞歌賦④儒佛道

第二大類——事件⑤軍事歷史⑥冷知識

第三大類——學習⑦生字⑧成語

雖然比較繁瑣,但是,在第二次查詢或者溫故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查詢,很方便。





我讀書還有一個習慣——床頭書。沒錯,我會在枕邊放一本書,這本書我一般會選擇簡短故事或者心理疏導方面的書籍。

原因很簡單,故事太長,影響你的正常睡眠,不看完一個故事,不會睡的人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心理疏導的內容可以緩解你一天得壓力,可以讓你帶著正能量入睡,第二天絕對會力量滿滿。

以上是我個人習慣,歡迎大家相互交流閱讀方法,共同學習。


煜林秋芫

讀書是個技術活

讀書有沒有效,有兩個標準衡量,在文章最後有答案,像兩把尺子。

讀書改變命運,大家好,我是大咖讀書會倪國宏,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讀書是當下社會很熱門的話題,題主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怎樣讀書最有效?這個問題強調的是效果,而不是看什麼書,怎們看書。我們看書就是為了改變,就是為了效果。

我讀書十幾年了,有時候斷斷續續,有時候細雨微風,有時候心潮澎湃,有時候萬分反感,最後總結出來了讀書的技巧和規律,也能有很好的效果。



我開始讀的書很亂,歷史類,經典類,知音故事會也看過,應該比鳳姐還早,斷斷續續的,總想堅持每天讀書,讀更多的內容,卻很難做到,一般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後來,我讀到了《道德經》,裡面有這樣的話,道法自然。

我們幹什麼都要遵循自然規律,我此刻開悟,自然界狂風暴雨都是很猛但是短暫的,和風細雨卻堅持的更長久,我們做事也要遵循這個規律,讀書,鍛鍊都不應該一時心血來潮,猛練猛看。



於是我每天看一點點的書,開始幾行字,後來一頁兩頁,從過於不強迫自己,每天看一點點,不會有壓力,還能記得比較牢固,後來我讀書的同時開始鍛鍊,同樣的道理,每天幾個十幾個俯臥撐或者深蹲,一樣不會造成勞累和壓力,反而很輕鬆。

這就是我的讀書方法,說到效果呢,我覺得除了讀書的方法,選擇讀書的內容是很重要的,你選擇什麼樣的書,就會輸入什麼樣的信息,你就會接到什麼樣的命令,你就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行動。

我喜歡讀聖賢書《論語》《道德經》,這些屬於規律學,我也喜歡讀近代大咖的書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史玉柱自述》,李嘉誠讓我學會了勤奮,每天六點準時起床,史玉柱讓我學會了營銷。



你讀書有沒有效果,有兩點可以檢測。

第一:是不是行為上有所改變。

第二:有沒有提高收入。

如果做到這兩點你就是有效讀書,如果沒有,你只是在積累知識,單純的積累知識對你的人生沒有意義。

讀書改變命運,歡迎加入大咖讀書會,我是倪國宏。


大咖讀書會倪國宏

很多人覺得最有效的讀書方法是用各種技巧,比如通過做思維導圖等手段,讓人們記住書裡 的內容。其實,這本質上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記書,應付考試還可以,但離深刻理解和舉一反三差得還遠。

讀書不僅僅是「讀」,本質上是在學習知識。而知識本身是結構化並且具有廣泛聯繫的,理解了這種結構與聯繫才算是有效的讀書方法。

這裡有三種方法推薦給你,相信你會有收穫。

第一種是結構化閱讀法

所謂「結構化」,一方面,指的是在準備學習某一學科的時候,先看一本好的導論性質的書,瞭解知識體系,思考這個體系的構成,然後再去學習。

另一方面,不要想著一口吃個胖子,按照學科體系,打好基礎之後,再去學習。不然即使你記住了書裡面的知識,理解也不會深刻。

第二種是交叉閱讀法

「結構化閱讀法」談的是知識體系的縱向聯繫,而交叉閱讀法則是力求處理好知識體系間的橫向聯繫。

交叉閱讀法指的是,在閱讀某一個領域的書籍時,找幾本該領域內類似的書,一起參照閱讀,看一下不同的人是如何描述同一件事物的,同樣的論證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地展開的,不同作者之間的側重點又是什麼,這樣,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當然,在這幾本書裡面,要選擇一本作為中心,其他的都是輔助。

第三種是聯想註解法

這種方法本質上是一種結果。

有長期閱讀習慣,積累了一定知識量的人,讀一本書的時候,往往會有這種感覺,那就是覺得思緒不僅僅在這本書裡面,而是能夠展開豐富的而且是有邏輯的聯想,能夠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你自己的思想與學識,彷彿是在給這本書註解。

這才是真正的「和作者對話」。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真正和作者對上話的,你必須有足夠堅實的基礎,才能和作者進行思想交流。而能建立起這種思想交流,才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

在讀書的過程中,上面的三種方法要綜合運用,長期堅持,才有能力讀透各種大部頭。


小辰愛學習

怎樣讀書最有效?回答這個問題前,你首先要想想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讀書,有什麼目的?你是為了打發時間,還是為了學習新東西,或者為了最近遇到的問題,需要翻書找解決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你再根據自己的目的去解決效用問題。

首先是打發時間為目的的看書,這個是看書最不需要看結果的,因為畢竟是為了打發時間,怎麼看都行,只要自己看的進去,時間浪費掉了就好。



然後是為了學習新知識而讀書,那你就要認真的做筆記,回顧自己以前遇到此類,你是怎麼解決的?再看看書中,他們是怎麼解決的?跟自己的經歷有個做對比,這樣就能讓自己總結經驗,甚至學到新知識,但是學到了不一定就是有效的,想要有效,那你就要模擬使用或者想想以後在哪些方面能用,起碼要對以後遇到這種事情要有個建議。

最後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讀書,當問題已經擺在眼前了,那麼你只要翻閱相關的書籍,找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解決答案,就是有效的。

歸根結底,讀書是否有效,體現在你的運用上,能夠運用到生活工作中,就是有效的。


夏末微安

在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給他的弟子們佈置了一個作業: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統計人數,發現有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在堅持。一個月後,他又統計,發現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統計,發現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而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在蘇格拉底眾多的弟子中,柏拉圖能夠脫穎而出,獲得僅次於蘇格拉底的地位,也許靠的不僅僅是過人的聰慧,恰恰相反,是我們大部分人都忽視的一個習慣:堅持。

大到努力為改變自己的人生做出的努力,小到一個習慣的養成,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簡簡單單的二字。

讀書,亦是如此。一個好的讀書習慣的養成,如同幫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讀書筆記法》就是這樣一本書。



作者奧野宣之,在利用新聞出版經驗進行網絡與雜誌專欄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以至於在日本掀起了“筆記風潮”。

有效的閱讀一本書,並不是從寫讀書筆記才開始的。在這裡,他給了我們一個不一樣的答案:知識的有效性,其實從選書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看似一個無足輕重的環節,卻是極大程度的決定你更高几率讀到一本好書的關鍵。只有不斷的收集一些書籍的線索,隨時記錄自己可能感興趣的書,甚至是認真的從各大紙媒、互聯網平臺閱讀相關的書評,才能最準確的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書是哪一本。 一本合適自己的書,就像一雙合腳的鞋子,總是會不由自主的產生一種舒適感。

好,假設現在你的手頭已經有了一本你想要的書籍,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對於書蟲而言,拿到一本思慕的書,那種滿足程度是任何都無法比擬的。除了無盡的舒暢,就是極大的動力了,開始卯足勁頭認真的讀完它!

那麼,到底如何讀一本書,才會得到我們需要的“盈餘感”呢?這裡大致要分三步:通讀、重讀和標記。

通讀,顧名思義,翻翻目錄或者大標題,或者是章節的段落,對整本書有一個整體、宏觀的認識。

重讀,也就是再讀。再次閱讀一本書,就不僅僅是粗略的瀏覽了。

讀的過程中,當然不要忘記最重要的——做標記,也就是要記讀書筆記了。

做筆記就像穿著合腳的鞋子開始了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比賽,比賽中有人半路退出,也有人堅持跑到了終點。

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堅持跑完馬拉松?原因有很多,但也不外乎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長久不跑,停止很長時間後,體力和心情都無法及時跟得上,內心自然而然的就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情緒,這個時候的開始就顯得異常的艱難;或者是跑的過程中節奏過緩,以至於被各種各樣的事物吸引而失去的繼續前進的慾望和興趣。

做筆記又何嘗不是如此。停止很長時間後,內心自然就可能會產生牴觸情緒,或者是閱讀的頻率放慢,以至於失去了繼續的興趣。

所以我們常說,做好一件事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做到兩個字:堅持,再大的困難也終有克服的一天。只有堅持的寫,不停的寫,才會看到它所產生的作用。

當然,關於如何做筆記,奧野宣之也給了我們明確的方向:選擇最能夠觸動內心的語言、最想記錄下來的部分,同時加入自己的所感,哪怕只是一兩句。摘抄加感悟,讓讀書的印象更加深刻。

“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三毛曾經如是說。

你以為這些書在讀完之後都成了過眼雲煙,但其實,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中,藏在了我們的氣質裡,變成了我們最想要成為的無形財富。

現在各大網站上充斥的大量信息,都是關於“快速”的,如何快速獲得知識,如何快速變白變美,如何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都在尋求快速的方法,唯獨忘了沉下心來好好的開始。

古人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看似最遠的路,也恰恰是捷徑。而我們苦苦追尋的“捷徑”,卻反而變成了一條最遠的路。

願我們都能走最堅實的路,看盡最美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