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最有效?

魜溣

第一个层次是战略层次

在读书之前,就要想好自己想去什么地方,想得到什么样的理想结果。这是引导我们挑选书的不二法门。因为时间作为一种资源,是很宝贵的,不能滥读,要把宝贵的时间资源应用于【你想去的地方,你想要的理想结果】。而读书只是一条绝佳的途径,想好这个,才可以谈读书,谈什么样读书最有效。好书多的是,人一辈子也读不完,不是只要好书就要读,而是好书作为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的结果】的一种助益。或许有人会嘲笑说,这样太功利了,让嘲笑的人嘲笑,只有这样读书,才能落到实处,而不只是悬在空中。

个人视角,在这个层次要考虑清楚三个问题

  • 自己的能力圈

  • 自己的影响圈

  • 社会的要求

要寻找交集最大化,有时你不得不改变或调整自己的【能力圈、影响圈】去适应社会的要求。

白话说,就是在竞争的环境中,定位一个对于个人来说最有利的位置。

第二个层次是战术层次

战略层次讲究的是定位,定位一个对于个人来说最有利的位置,因此战略是持继性的、一致性的。

而战术层次,就是要灵活多变,你如何【以】最低成本、最少时间抵达那个位置。

对于读书来说,就是要设计一些可落地的策略,这些策略都是要【聚集、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定位。

个人视角

  • 找出关键书籍,精读、细读,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去表述,然后交付知识

  • 构成知识体系,读书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系统,这必然要跨越一些学科。

  • 最后看存量,围绕着你的定位,你的知识存量【有多大】。自己心里清楚,把存量做大,一旦存量做到一个层次,知识就会有增强反馈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存量会越增越快,这跟复利没有两样。

  • 由知识体系整整出自己的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是可以随手就用的东西,是由你的知识体系生成的。每个人的认知框架是不一致的。

分享自己画的一张图:


认知框架

带着解决特定问题的目的去读书,最有效。


漫无目的地读书,既浪费时间,又读过就忘,实在不是划算的时间投资。


不止是实用类书籍要带着目的读,即便是消遣类的书籍,读之前也应该先想好目的。比如读《红楼梦》,你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满足一下长久以来积攒的那个愿望--读一下四大名著;你的目的可能是学习说话技巧;可能是研究书中的美食茶点;甚至可能是看看秦可卿的来龙去脉,因为你看了《百家讲坛》中刘心武的讲座,对秦可卿的好奇心爆棚。


带着目的读书,功利地读书,是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技能。


即便是带着目的读书,市场上的书你也是读不完的,这就引出有效读书第一招:选择正确的书来读。


除了水货书略过不提,就一个你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两种书可供选择:普通书籍和经典书籍。


普通书籍可以略读,直接找到跟问题相关的章节,相关章节中的段落也只看主题句,直到你锁定了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的那部分内容,再视情况仔细阅读。这是有效阅读第二招,略读。


有时我们会发现,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只读一本书是不够的,这就用到有效阅读第三招:主题阅读。把问题相关的书籍多找一些来,一起参照对比阅读,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提炼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原则。经过主题阅读,我们解决这个特定问题的能力就会极大地提高。


有效阅读第四招:拆解经典书籍。经典书籍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必然是因为它包含了一些普适的生存智慧,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了提炼和升华。所以,它可以帮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犯大的错误。


有效阅读第五招:落笔记忆,避免重复。我们知道,书海无涯,时光易逝。读过的书,要把重要的内容和启发点记录下来,落在笔头。我们总是太相信自己的短期记忆,把它幻想成长期记忆,并一次次乐此不疲。丢掉幻想,把读书中有价值的东西都写下来吧。落笔就是加深记忆的过程,重温笔记就是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过程。


有效阅读第六招:分享读书成果。现在读书类的社交平台也有很多,把你读书时的感悟分享出去,跟其他人互动,不但可以加深记忆,还能获取到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反馈,弥补你的认知缺憾,升华你对一件事情的认知。


有效读书的这几个招式,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你读书一定是为了功利性地解决什么问题。哪怕是纯消遣类的阅读,也得为了解决问题的,比如精神空虚、生活平淡、压力太大等。在功利性阅读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其实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阅读才是最有效的了。


猎旗-翟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应该不陌生了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尽管看了万卷书,但在写作时,仍然时不时地难以下笔。尽管脑子里有时会灵光一现,想出一个很好的点子,但过不了多久,在你写作时,又会想不起来。这也许并不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错了,而是自己不会读书。

读书不仅仅是要读,更是要记住,要将书中的内容记在脑子里,融会贯通成自己的思想。来自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就是教读者如何正确读书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通过大量的举例和方法来告诉读者奥野宣之自己是如何做笔记,如何将笔记和读书生活联系起来,又如何通过读书笔记来提升自我。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出现灵感和好的想法,奥野宣之都会用笔记记下来,所以他被誉为“笔记本作家”。写笔记也是他写成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源泉。奥野宣之这种“笔记本作家”的学习方式在媒体的宣传下引发了热潮,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和追捧。

摘与评结合,激发思维创新

读书看起来是个简单的事,很多人把书打开看看,随便给几句觉得好的句子画画线,然后读完之后再写一篇洋洋洒洒的读后感,就觉得把书读完了。其实不然,这样的读书没有多大的输入,也没有接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想要接受这些东西,是要做笔记的,不仅要记下书里的内容,还要写下自己的感想,哪怕只是简短的一句话,都要记下来。因为只有记下来,才有痕迹,不至于回顾这本书时,什么也想不起来。除此之外记笔记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如果有一天兴致一来,想看看这本书,翻翻笔记和自己写的感想,说不定会有新的体验和火花出现。

写读书笔记时还需要注意一定要摘抄你喜欢的或者给你启发的句子,这个我深有体会。在不久前我看了一本关于博弈论的书,当时我不知道如何做笔记,但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摘抄了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但是我既没兴趣又理解不了的句子,然后拼拼凑凑写出第一篇书评。这种输出的过程是痛苦的,而且现在如果别人问我你从中得到些什么,我无法回答。这就是没有兴趣的结果,做笔记也得带着兴趣,在记录感想时也是如此。必须是真真切切的自己的想法,唯有如此,才会感同身受,才能记住。

利用笔记来选书,掌握读书主动权

想让笔记与读书生活联系起来,那么生活中的选书购书与笔记就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不做关于选书的笔记准备,那么往往购书的结果会不尽如人意。想想看吧,在书店逛的时候,自己会不会容易被书名或者封面上的宣传语迷惑,然后买回来一堆只翻了几页就没法继续读下去的书。这就是没有将笔记与读书生活结合在一起而导致的结果。如果在购书之前仔细考虑,认真筛选的话,就会很有目的性的出现在书店,最后带回来让自己心满意足的书籍。

重读笔记,学会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见,遗忘是有规律的,如果不及时复习学过的内容,没过多久知识就会还回去。奥野宣之就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强调要多次重读笔记,在睡前或者外出坐车的途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可以翻看笔记,多读几遍。这样既在不知不觉间巩固了知识,又打发了无聊,何乐而不为之。还有平时看的心理学书籍或者优美的散文,将它们做好笔记,在沮丧的时候翻翻,可以起到治愈心灵的作用。所以笔记也可以是心理咨询师。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深刻感觉到读懂书的重要性。朋友对她的感情产生了困惑,她发现她并不是喜欢男生才和他谈恋爱的,而是因为感动。于是她时常动摇,但由于是她自己选择的恋爱,所以她每次动摇之后都会劝服自己。但是最近一切如常,她却突然坚定了恋爱的决心,甚至想到了结婚。这看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开始我也非常为她的想法所困惑,后来我联想到《影响力》里有个莎拉和蒂姆的例子,跟她的很相似,于是我去翻阅笔记。看完笔记之后豁然开朗,明白了这就是《影响力》中所说的“承诺与一致”的力量。这解决了我的困惑,也是我第一次直观地将书籍中的知识带入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以读懂书,将书中知识为自己所用,然后用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读书的效用能放到最大。

学会记笔记只是读书的前提,能将笔记与生活联系起来才是关键。记笔记不是一种僵化的读书方式,而是令自己感到快乐,从而愿意去读书、去吸收知识、去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的正确使用,不仅仅改变读书方法,更可以转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形式化转为灵活。如果能将笔记做好、做精,那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日可待。


楚山依

区别浏览与精读

人这一辈子要读的书很多,不可能每一本书都平均花费力气,而且也不值得。 我自己的方式是把书分成两大类:重要的和不重要的。


重要的书,不能追求速度,要以读懂读通为目标。必须看懂的书精读,仔细地看,反复看直到弄懂。这期间还要做笔记,找同学或老师一起讨论,找专家请教。这些重要的书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相关,教科书,老师布置的参考书,重要文献等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类是不太重要的书。这一类书浩如烟海,你不确定它值不值得下功夫读,但不看一遍又不知道该不该放弃。我的方法就是用浏览的方式读。浏览方式读书要事先修炼一下,养成抓住关键词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一般而言,一本书拿到手,先看一下简介,再看第一页。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心,吸引住眼球,所以都会在一本书的第一页上下足功夫。第一页写的很糟糕的话,基本上就不值得读了。

还有就是分章节读。如果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书都会有目录,有分章节的标题。先看一下书的目录可以挑出重点章节读,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一些不重要的章节可以略过。也可以先翻一遍书,找到它的结论,再回过头去看它是怎样推论的,看作者是怎么把那个结论圆出来。

当然,读小说不用这么读。好的小说我都得控制一下节奏,怕读太快了,一下子读完了没有这么好的享受了。

读书要读经典

美国著名的文化普及作家房龙曾经说过,人类文明演进到今天,书籍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无论人类进化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书都读一遍。真正对一个人有影响的书,从古到今加在一起也不过2000本左右。一个人一生中,读了这2000本书就足够了,不管你将来当学者还是当个有文化的闲人都是足够的。


房龙说的这2000本书其实是指人类文化的经典。读经典的好处是你可以省去搜寻和筛选的成本,在你尚不具备鉴别能力时用最优秀的大脑武装自己。这就好比婴儿出生以后选奶粉,选最有营养最安全的,而不致于撞上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

经典就是人类公认的最好的著作,这些书都是从古至今最优秀的作家和学者写的,几乎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而且,这些经典著作都不是艰涩难懂的读物。事实上,越是经典就越是通俗,好的著作就是要让人读懂的。所以你根本不用担心看不懂,当然,这是假设你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基础教育。

重要的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经常有人嘲笑书呆子,就是那些读了许多书,却不知人情世故、执行力很差的人。还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但逻辑混乱,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看上去就像没有被格式化的电脑一样混乱不堪。

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往往都是没有很好构建知识体系的人。

所谓构建知识体系,就是把自己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就好比以前的老电脑在使用之前要格式化一样。

大多数人在小学、中学学的东西基本上是知识的积累,这些知识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是一种物理学意义上的变化,由少积多,学的是上大学所需要的必备知识。但是到了大学后,在你选择的专业范围内,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被格式化。所以大学与中学的学习完全不一样,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化学变化,你的脑袋会嬗变出另外一些东西,会让你有一种凤凰涅磐一样的感觉。

所以,不管你学什么专业,都是知识格式化的过程,都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明白这一点,过于纠结于本科学什么专业。其实什么专业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构建。


猪爸爸读书

最近读了两本阅读类的书记,《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高效能阅读》,它们无一例外都提到了读书的目的。

这里的目的指的是输出,终极输出是我们要把读到的内容分享给周围的人,或写或说。

所以如果要高效的阅读,首先就是要明确我们的阅读目的,带着意识去读效率会更高。

第二,你有没有想过,读过那么多书,很多时候,每一本都有重复,我们获得的知识都是散的,就因为我们脑海中太多碎片化的信息,没有总结,导致我们对读过的书没有概念。

所以无论我们是读一本书还是读多本书,我们都需要理清我们的逻辑主线,没错是我们自己的逻辑主线。

就拿《高效能阅读》来说吧,书中通过89个技巧告诉我们如何高效阅读,这些都是散的知识点,当我们读完后,要有意识的去记录自己的逻辑主线,从兴趣的培养,专注度的打磨到垂直阅读,阅读技巧及素材的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这本书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第三,也许我们头疼总是记不住,但有没有想过,这个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大脑的容量有限,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反复阅读,最好的方式是读书中的标记,笔记中的感想,会给我们带来冲击,也许次数多了,我们就记住了。

话说回来,其实我们是希望我们记住这些知识点,但记住又有什么用,你只记住一句话,到头来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岂不是有些花拳绣腿,毫无意义。所以不要期望头脑记住什么句子,你把句子记在本上或手机上,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最后落实到行动中,这个价值更大。

所以放轻松去阅读,过程中去记录,反复回顾,总结,最终落实到行动,我想这样的读书一定会十分高效,只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哪怕做一次,也许就可以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呢!


action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或者专长的领域,读书也是如此。兴趣不同,读的书也不一样,读书习惯也不相同。所以,我只能说一下我自己的读书方法。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丰富的社会阅历,丰厚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的帮助你去阅读理解书中的含义。所以,多走,多看,多感悟。

同理,反向再来看:读书不是读死书,我们读书可以为了是缓解压力,养蓄知识;为了在书中积累完善生活中的不足。所以,学以致用也很重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篇首所说,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读的书也就不同。就会出现,越是专长的领域,我们看的书越多。这就像之前上学时所说的偏科。

如果你不是想要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有所突破性发展,我个人认为,适当的扩大读书范围是有必要的。

无论你想写出好的文章,或者现要在现实中和人沟通不冷场,全面阅读,专攻则精的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好脑子不如一个烂笔头。我看书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做笔记。可能是因为本人有那么一点强迫症。我把我的读书笔记进行了分类:

第一大类——描写①景物描写(自然景色,天气和时光)②人物描写(男,女,老幼,心理和其他)③诗词歌赋④儒佛道

第二大类——事件⑤军事历史⑥冷知识

第三大类——学习⑦生字⑧成语

虽然比较繁琐,但是,在第二次查询或者温故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查询,很方便。





我读书还有一个习惯——床头书。没错,我会在枕边放一本书,这本书我一般会选择简短故事或者心理疏导方面的书籍。

原因很简单,故事太长,影响你的正常睡眠,不看完一个故事,不会睡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心理疏导的内容可以缓解你一天得压力,可以让你带着正能量入睡,第二天绝对会力量满满。

以上是我个人习惯,欢迎大家相互交流阅读方法,共同学习。


煜林秋芫

读书是个技术活

读书有没有效,有两个标准衡量,在文章最后有答案,像两把尺子。

读书改变命运,大家好,我是大咖读书会倪国宏,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读书是当下社会很热门的话题,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怎样读书最有效?这个问题强调的是效果,而不是看什么书,怎们看书。我们看书就是为了改变,就是为了效果。

我读书十几年了,有时候断断续续,有时候细雨微风,有时候心潮澎湃,有时候万分反感,最后总结出来了读书的技巧和规律,也能有很好的效果。



我开始读的书很乱,历史类,经典类,知音故事会也看过,应该比凤姐还早,断断续续的,总想坚持每天读书,读更多的内容,却很难做到,一般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我读到了《道德经》,里面有这样的话,道法自然。

我们干什么都要遵循自然规律,我此刻开悟,自然界狂风暴雨都是很猛但是短暂的,和风细雨却坚持的更长久,我们做事也要遵循这个规律,读书,锻炼都不应该一时心血来潮,猛练猛看。



于是我每天看一点点的书,开始几行字,后来一页两页,从过于不强迫自己,每天看一点点,不会有压力,还能记得比较牢固,后来我读书的同时开始锻炼,同样的道理,每天几个十几个俯卧撑或者深蹲,一样不会造成劳累和压力,反而很轻松。

这就是我的读书方法,说到效果呢,我觉得除了读书的方法,选择读书的内容是很重要的,你选择什么样的书,就会输入什么样的信息,你就会接到什么样的命令,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行动。

我喜欢读圣贤书《论语》《道德经》,这些属于规律学,我也喜欢读近代大咖的书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史玉柱自述》,李嘉诚让我学会了勤奋,每天六点准时起床,史玉柱让我学会了营销。



你读书有没有效果,有两点可以检测。

第一:是不是行为上有所改变。

第二:有没有提高收入。

如果做到这两点你就是有效读书,如果没有,你只是在积累知识,单纯的积累知识对你的人生没有意义。

读书改变命运,欢迎加入大咖读书会,我是倪国宏。


大咖读书会倪国宏

很多人觉得最有效的读书方法是用各种技巧,比如通过做思维导图等手段,让人们记住书里 的内容。其实,这本质上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记书,应付考试还可以,但离深刻理解和举一反三差得还远。

读书不仅仅是「读」,本质上是在学习知识。而知识本身是结构化并且具有广泛联系的,理解了这种结构与联系才算是有效的读书方法。

这里有三种方法推荐给你,相信你会有收获。

第一种是结构化阅读法

所谓「结构化」,一方面,指的是在准备学习某一学科的时候,先看一本好的导论性质的书,了解知识体系,思考这个体系的构成,然后再去学习。

另一方面,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按照学科体系,打好基础之后,再去学习。不然即使你记住了书里面的知识,理解也不会深刻。

第二种是交叉阅读法

「结构化阅读法」谈的是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而交叉阅读法则是力求处理好知识体系间的横向联系。

交叉阅读法指的是,在阅读某一个领域的书籍时,找几本该领域内类似的书,一起参照阅读,看一下不同的人是如何描述同一件事物的,同样的论证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地展开的,不同作者之间的侧重点又是什么,这样,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当然,在这几本书里面,要选择一本作为中心,其他的都是辅助。

第三种是联想注解法

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结果。

有长期阅读习惯,积累了一定知识量的人,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会有这种感觉,那就是觉得思绪不仅仅在这本书里面,而是能够展开丰富的而且是有逻辑的联想,能够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你自己的思想与学识,仿佛是在给这本书注解。

这才是真正的「和作者对话」。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真正和作者对上话的,你必须有足够坚实的基础,才能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而能建立起这种思想交流,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在读书的过程中,上面的三种方法要综合运用,长期坚持,才有能力读透各种大部头。


小辰爱学习

怎样读书最有效?回答这个问题前,你首先要想想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读书,有什么目的?你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是为了学习新东西,或者为了最近遇到的问题,需要翻书找解决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你再根据自己的目的去解决效用问题。

首先是打发时间为目的的看书,这个是看书最不需要看结果的,因为毕竟是为了打发时间,怎么看都行,只要自己看的进去,时间浪费掉了就好。



然后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读书,那你就要认真的做笔记,回顾自己以前遇到此类,你是怎么解决的?再看看书中,他们是怎么解决的?跟自己的经历有个做对比,这样就能让自己总结经验,甚至学到新知识,但是学到了不一定就是有效的,想要有效,那你就要模拟使用或者想想以后在哪些方面能用,起码要对以后遇到这种事情要有个建议。

最后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读书,当问题已经摆在眼前了,那么你只要翻阅相关的书籍,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答案,就是有效的。

归根结底,读书是否有效,体现在你的运用上,能够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就是有效的。


夏末微安

在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给他的弟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统计人数,发现有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在坚持。一个月后,他又统计,发现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统计,发现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而那个人就是柏拉图。

在苏格拉底众多的弟子中,柏拉图能够脱颖而出,获得仅次于苏格拉底的地位,也许靠的不仅仅是过人的聪慧,恰恰相反,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忽视的一个习惯:坚持。

大到努力为改变自己的人生做出的努力,小到一个习惯的养成,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简简单单的二字。

读书,亦是如此。一个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如同帮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就是这样一本书。



作者奥野宣之,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以至于在日本掀起了“笔记风潮”。

有效的阅读一本书,并不是从写读书笔记才开始的。在这里,他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知识的有效性,其实从选书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看似一个无足轻重的环节,却是极大程度的决定你更高几率读到一本好书的关键。只有不断的收集一些书籍的线索,随时记录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书,甚至是认真的从各大纸媒、互联网平台阅读相关的书评,才能最准确的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书是哪一本。 一本合适自己的书,就像一双合脚的鞋子,总是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舒适感。

好,假设现在你的手头已经有了一本你想要的书籍,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书虫而言,拿到一本思慕的书,那种满足程度是任何都无法比拟的。除了无尽的舒畅,就是极大的动力了,开始卯足劲头认真的读完它!

那么,到底如何读一本书,才会得到我们需要的“盈余感”呢?这里大致要分三步:通读、重读和标记。

通读,顾名思义,翻翻目录或者大标题,或者是章节的段落,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

重读,也就是再读。再次阅读一本书,就不仅仅是粗略的浏览了。

读的过程中,当然不要忘记最重要的——做标记,也就是要记读书笔记了。

做笔记就像穿着合脚的鞋子开始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比赛中有人半路退出,也有人坚持跑到了终点。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坚持跑完马拉松?原因有很多,但也不外乎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长久不跑,停止很长时间后,体力和心情都无法及时跟得上,内心自然而然的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这个时候的开始就显得异常的艰难;或者是跑的过程中节奏过缓,以至于被各种各样的事物吸引而失去的继续前进的欲望和兴趣。

做笔记又何尝不是如此。停止很长时间后,内心自然就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或者是阅读的频率放慢,以至于失去了继续的兴趣。

所以我们常说,做好一件事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做到两个字:坚持,再大的困难也终有克服的一天。只有坚持的写,不停的写,才会看到它所产生的作用。

当然,关于如何做笔记,奥野宣之也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选择最能够触动内心的语言、最想记录下来的部分,同时加入自己的所感,哪怕只是一两句。摘抄加感悟,让读书的印象更加深刻。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三毛曾经如是说。

你以为这些书在读完之后都成了过眼云烟,但其实,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藏在了我们的气质里,变成了我们最想要成为的无形财富。

现在各大网站上充斥的大量信息,都是关于“快速”的,如何快速获得知识,如何快速变白变美,如何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在寻求快速的方法,唯独忘了沉下心来好好的开始。

古人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看似最远的路,也恰恰是捷径。而我们苦苦追寻的“捷径”,却反而变成了一条最远的路。

愿我们都能走最坚实的路,看尽最美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