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農業產能過剩嗎?你怎麼看?

焦點龍門陣


有些領域的產品是有些過剩,比如種植領域的玉米,近幾年的產量就很大,導致玉米的庫存儲備一直居高不下,國家一直調整種植結構。但是相反大豆的種植卻一直很少,導致大豆的進口量近年來持續飆升達到快1億噸,還有很多產品的結構是這樣的,所以並不是中國農業總體產能過剩,而是某個領域產能過剩,希望國家加大農業領域的結構調整。


懵濃看世界


很大一部分農業產能就是過剩的,主要原因就是和市場的需求脫節。

單個農民沒法直接對接市場,信息滯後。通常一窩蜂種植或養殖一類農產品,而且相同時間集中上市,不過剩才怪。

農產品質量不突出,沒有定價權,收入上不去,這些問題很普遍。


嶗山咚咚


現代中國農業產能過剩嗎?你怎麼看?

就這個問題,從實際工作經驗中談談對您的問題的觀點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問題,您問題是現代中國農產品過剩嗎?我認為不是過不過剩的問題。記得一句話:糧食供給充足時是商品,糧食供不應求時是戰略物資。也就是說,從商品角度講,可以研討過剩問題,從戰略角度看,需要研究的是國家安全問題,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所謂過剩就是供給大於需求,也就是說,現代中國農業產能過剩就是農產品供大於求。那麼,中國農業產能真的過剩了嗎?

不能否認,在改革開放以來很長時間內,許多農產品滯銷是一個全局性、普遍性、多發性問題,備受社會關注,關乎你我,關乎民生。農產品滯銷是指市場的產品因為一些原因不受消費者歡迎而導致銷售速度極慢的情況,導致再生產停止,農民利益損失。

我國農產品總體上供需平衡,但一些品種、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範圍內滯銷問題嚴重,如大宗產品中的玉米曾一度庫存嚴重,農民賣糧困難;蔬菜水果等生鮮農產品滯銷情況更是表現突出,一旦滯銷,農民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一些農產品反而表現為供不應求,如大豆在我國就是總量不足,需要進口。

那麼,農產品滯銷就是過剩嗎?說實話,現代中國農業產能過剩是個偽命題。

就一般商品而言,供需關係是市場反應,儘管農產品略有其特殊性,總體上還是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農產品滯銷從表面上看是由於供大於求所產生的。其實這是市場傳遞的一個假象,究其根本,農產品滯銷的本質是低水平過剩。簡單說就是劣質農產品多了,產生滯銷;優質農產品不足,反而供不應求。

這樣說可能會傷害農民的感情,但作為農產品消費者,我們都有親身的體驗:豬也不香了、果也不甜了,飯沒飯味兒、菜沒菜味兒。不是咱們嘴“刁了”,而是農產品已經不是原來那樣兒的農產品了。同時,笨雞蛋、散養豬、有機菜大行其道。供需失衡,可見一斑。

農產品的低水平過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品質不高、甚至低劣,無法滿足市場需要。以玉米為例,東北主產區的玉米目前多數是“越區品種”,產量高、品質差,含水量大,飽滿度低,銷售困難,而優質玉米市場奇缺,無處可買。二是流通不暢,突出表現在蔬菜水果等生鮮農產品上。一方面市場信息不暢,農民往往是“種啥啥多,賣啥啥賤”;另一方面倉儲、冷鏈等環節不配套,種出來運不出。這些也都是農產品低水平的一種表現。

造成農產品低水平過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於農產品長期供給不足,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單純追求產量,主要解決人們吃飽的問題。現在由吃飽升級到吃好階段,而農業沒能及時轉變,仍然停留在追求產量階段。二農業投入“欠賬”較多,基礎設施薄弱,生產能力低下,配套設施短板。加之農民習慣意識難以轉變,綜合表現為低水平發展,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實行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面就是提質增效,由產量增長型轉變為品質、效益增長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應該是結合實際,有增有減,增減適度,減劣質低效,增優質高效,去產能,補短板,增效益。從具體措施上看,首先是市場倒逼,通過市場調節,促進轉型升級。其次是政策引導,綜合運用價格、補貼等手段引導農民和社會資本向優質高效轉變。

個人理解,這個問題實質就是如何增加農民種糧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問題。這個問題挺深刻,切中要害。

種糧收入仍然是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民的主要 收入來源。但種糧收入出現瓶頸,有的年份甚至收入下降,農民收入增長乏力,種糧積極性受到挫傷。

種糧收入構成因素主要包括:單產水平、產品品質,糧食價格及政策補貼。

從產量和品質上看,目前糧食單產基本已到天棚,提升空間有限。與此同時,糧食品質低劣,很大潛力可挖。

從價格和政策補貼來看,價格受市場和政策雙重影響,價格要穩,結構要調,所以提高糧食價格不現實也不可行。玉米補貼取消其目的就是引導結構調整。因此,提高農民種糧收入不能靠提高糧食價格,關鍵在於農業種植提質增效和結構調整。

質量提升主要包括:

一是合理選用品種。由單純追求產量向量質並重、以質為先轉變。以玉米為例,農民目前大多選擇生育期偏長的品種以維持較高產量,但嚴重影響了品質,自然價格上不去。應適當選用生育期相對較短的品種以提高品質、提升價格;同時兼顧品種較耐密植性,以穩產量。

二是加大農藝措施。通過保護性免耕、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雙大壟雙行、間混套複種等多種農藝措施集約來提高品質、增加效益。

三是適度規模經營。上述措施的實現前提是土地集中連片下的適度規模經營。這就要求採取適合當地的有效方式方法實現土地集中連片。實踐中農民合作社是一種有效形式。

結構調整主要包括:

一是劣改優,包括品種劣改優,選擇優質品種;地域劣改優,選擇當地優勢作物;作物劣改優,在當地優勢作物中選擇相對高價值作物;方式劣改優,採用先進技術,實現集約經營。

二是多改少。改市場多的為市場缺的。

三是粗改精。改粗糧、大路產品為精糧和精品。

四是糧改飼。適當調減糧食麵積,增加飼料面積,發展下游養殖。通過延長產業鏈實現效益提升、收入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